书城励志感动心灵的成长故事
21123000000028

第28章 自嘲是最好的释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常比较愿意谈及自己的优点、成功之处;而对缺点、失败之处却总是讳莫如深。

正因如此,生活中有了“调侃”这么一回事:

几个人对某位“不幸”的同志加以特别照顾,就他的外形或家事或某个陈年笑话,给予狂轰滥炸式的夸张,直夸得他面红耳赤、双腿发软,最终一无是处,遍体鳞伤。他还不得不尽力装出一副轻松的模样,不得不尽力“喊”出几声其实是附和对方的狂笑。无疑,这是一个异常尴尬的处境,一种难耐的煎熬。其实,这种煎熬却是大可不必,强硬地捍卫自己的所谓“尊严”、“面子”,结果必然是“偷鸡不着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中国有句俗语,叫“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欲盖弥彰。美国诗人麦琨,从不忌讳谈及自己的身世,他说:“我是从婚姻外的关系出生的,我生来就是个私生子。”私生子是难听的,麦琨自显其丑,但别人并不歧视他,反而同情他。

事实上,很多名人都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喜欢自嘲,嘲笑自己的长相,嘲笑自己的缺点,嘲笑自己的遭遇,甚至嘲笑自己的优点。

有一次,林肯这样当众介绍自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丑陋的人,在森林里漫步,遇见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说,‘你是我所见到的最丑的一个人。’我说,我身不由己。老妇又说:‘不,我不以为然,但你至少可以做到待在家里不出来。’”结果,他得到的是充满敬佩的笑声。

好莱坞影星芭芭拉·史翠珊谈到她在布鲁克林的日子,她说:“我们真是穷呆了,但我们拥有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譬如,未付的账单。”“我们从来不穷,也没挨过饿,只是有时会把吃饭时间无限期延后罢了。”把人们对其出身贫穷的看法都消融在幽默带来的笑声之中。

另有一位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中声称自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发现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结果,一位读者来信对他说:“你现在改行还来得及。”班奇利回信说:“亲爱的,来不及了,我已无法放弃写作,因为我太有名了。”

后来,他还把这封信刊登在报纸上,人们为之笑了很长时间。

纵观上述事例,我们已经能大致地描绘出自嘲自讽的功能了,或者说对人处事的好处。以常理论之,身处窘境,一般以理自卫,以理反击,或缄默不语。而自嘲,则一反常理,跳出习惯思维,打乱思维定式,不断变换自己的思维角度,出乎对方的意料,又能得到对方心领神会的笑声。从而阻止了于己不利的言论,摆脱窘境,变被动为主动,抢占了有利地位。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对于并无恶意的嘲笑,会发动怒不可遏的反击,其实这正是“狭隘的自尊心理束缚”所致。如果舍此而自嘲,反显得豁达和自信,同时,也封住了对方的双唇。

上述只是自嘲在“摆脱窘境”方面的功用。自嘲,在用于嘲笑自己的缺点时,还能起到减轻缺点程度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自暴其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取得出色效果。因而勇于正视自己缺点错误的人,通常被别人认为是牢靠、勇敢、豪放的人。而一旦“丑”从他人嘴中说出,问题就严重了。如果故意夸大自己的缺陷,则在别人眼中它就变得无关紧要了,二者正是反向而行。

自嘲之所以具有如上功能,除了其行为本身的违反常理而出人意料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幽默的力量。

幽默是高级的笑话。卓别林所塑造的流浪汉,尽管充满了这样那样的缺陷,然而,观众对他只有报以笑声和同情,幽默让观众原谅了他的不足。我们如果能与别人笑谈自己的失误,则不仅会给别人带来愉快和轻松,同时也能治愈失误引起的痛苦。自尊不是源自于对缺陷的“庇护”,而是源自于对缺陷的“攻击”。

当然,自嘲也需讲究适时、适地,而且嘲讽的对象也应有所选择。因为有些缺点就是应该“秘而不宣”的,否则,对你的名誉、事业、婚姻、家庭都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自嘲自讽,正是要抢先给自己一个机会,而让他人没有机会,“攻击自己”就是对“他人的攻击”的最好防守。学会自嘲,你便拥有了一份快乐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