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丰富金融形态
21124100000018

第18章 晋商账局的兴盛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货币流通的扩大,账局也随之兴盛起来,主要以山西商人势力为强。山西账局在北京、张家口、保定、天津、太原、汾州等地均有设立,为工商业发展解决了资本不足的困难。

山西商人经营的钱铺早在明代已经存在,至清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山西账局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相当迅速。

在钱业方面,晋商经营放贷的票号、账局、典当号称三大支柱。账局后来发展成为票号。

1736年,晋商王庭荣出资4万两在张家口设立“祥发永”账局,并在北京设分号,是目前发现的有确凿史料可据的最早的账局。

张家口市当时是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

1728年至1762年间,俄国国家贸易商队自开辟恰克图口岸入境,经库伦、张家口,或经归化、张家口来京贸易的商路后,张家口买卖城可以说是我国对俄贸易的集中点。

几乎全部俄国呢绒和各种绒布以及俄国出口的全部毛皮制品,都是先运张家口买卖城的货栈,然后批发给下堡,最后再运到我国本土。这样,商品流转期大大延长,垫支资本需要更多,有求于借贷。

另一方面,山西商人从江南采购棉布、绸缎、茶叶等货物贩运至张家口,再贩运至蒙古各部落和恰克图。然后,再从恰克图和蒙古各地贩运回牲畜、皮毛等货物运至张家口再销往各地。由于商品运输路线大大延长,从而占用资本多,周转缓慢,自有资本与经营所需资本矛盾突出。

王庭荣开设的祥发永账局,不仅仅是张家口最大的账局,也是我国最老的金融企业。账局解决了外贸商人在张家口的融资困难问题。

自从王庭荣开设祥发永账局后,晋商所开账局一发而不可收。在清代档案中,户部档案有记录的52家账局中,由山西人出资开设的有34家,由山西经理经营的有49家。

这些统计数字说明,如果说山西人善于经营银钱业的话,那主要也是介休、平遥、汾阳、榆次、太谷、祁县等山西中部地区的商人。这也是清代晋中地区经济崛起、晋中地区商人成为晋商代言人的原因。

清代大学士祁隽藻上奏说:“窃闻京城内外,现有殷实山西等省民人开设铺面,名曰印局。所有大小铺户以及军民人等,俱向其借用钱文,或计日或计月清算。查京师地方,五方杂处,商贾云集,各铺户籍资余利,买卖可以流通,军民偶有匮乏,日用以资接济,是全赖印局的周转,实为不可少之事。”

文中所说的“印局”其实就是账局。在当时,账局左右着整个北京市的金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太谷县曹家的钱业。在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曹家商业有13种行业,640多个商号,3万多个职工,资本1000多万两白银。商号分布于山西各县及东北、华北、京津、华东、西南、西北以及蒙古的库伦、恰克图和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莫斯科等地。

曹家通过砺金德、用通五、三晋川账局,来管理全部企业。“砺金德”分管山西、江南各号,“用通五”分管东北各号,“三晋川”分管山东和国外各号,实行大号管分号,分号管小号的办法。

曹家账局在各商号独立核算的基础上,由上一级商号领导相互间进行信息交换、联合采办商品、融通资金、调剂人才等,是我国最早的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

山西人开设的账局也有规模较小的,但同样在金融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厚德堂”是山西闻喜县人开设的一家小规模账局。从现存的账簿中可以看出,该账局放贷最大金额是1825年借给“长盛公”商号200两银,最小的一笔是借给吴家房村吴肖贞1.4两银。

有意思的是,同治以前的借贷只在账簿中记明银额并注明有契约,而同治以后的借贷中记录的更详细。如,何时借出银2.6两,何时收入银1320文,又借来白银10两置办大褂一件和绒帽一顶,用于考试。

厚德堂几乎每笔借贷都立有契约。有一份契约的大致意思是:东薛庄王承唐从厚德堂借银50两整,每月每两1.5分行息,约定至9月内本利付还。契约中还有保银人的署名和立据年月日。从契约中可以看出,道光年间账局的借贷方式和利率。

厚德堂所立契约,有的人还清了本息。比如李家房村的一李姓村民借银5两,直至20多年后才付清本息10两。

有的人却还不了钱,只能以其他方式还贷。比如李家房村的李学昌借银20两,到期后还不了贷,只能在35年后,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抵给了厚德堂。

账局是山西商帮为了适应经济活动需要,首先创办的经营存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山西账局的兴盛,在我国金融发展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