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荀子学院
21124500000011

第11章 这样做人最讨人喜欢——荀子(3)

其实,幸福有时很简单。它是手持钓鱼竿在周末的清晨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奔向池塘的小男孩;可能是花前月下牵手散步的情侣们;可能是公园里家庭野餐上的欢歌笑语;可能是病床前亲人的一声问候;可能是送行的饺子接客的面;可能是清晨在你沉睡的时候,爱人轻手轻脚为你做的一顿丰盛的早餐;可能是下班后回到家里孩子递上的一杯热茶。

幸福就是你所拥有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结婚的人比独身者感到更幸福,虽然爱情和婚姻会带给人们烦恼或困扰,但人们却一致认为爱情和婚姻是构成幸福快乐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感到更幸福,孩子虽然可以给父母带来无比的幸福和满足感,但也可以是父母头痛烦扰的来源;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感到更幸福,虽然女性由于抑郁病要接受治疗的个案比男性高出两倍,但这并不代表女性比男性不幸福快乐;自由职业者比受雇于人的人感到更幸福;退休者比在职者感到更幸福。

《纽约邮报》专栏作家亚当斯,曾给“幸福”下这样的定义,第一条:像他这样的老头子,能娶上个又年轻又性感的老婆。第二条:这一婚姻,基于纯真的爱情,充满浪漫情调,不像纽约地产大亨川普先生一样,五十开外,还频频和世界上最当红的模特儿约会、恋爱、结婚、离婚,每次都靠巨额赔偿金才能摆平。第三条:婚后无意发现,无懈可击的美娇妻,带来巨额财产。

亚当斯又说,婚后,如果太太到银行去,本意是取了款好去商场购物的,却糊里糊涂地排在“存款”队伍里。那就是更加圆满的幸福了。

人不要盲目去追求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有时幸福可能就在你的一念之间。你看到别人好的东西,可能对你来说一文不值,而你厌烦的东西,对你来说可能才是无价之宝。

心怀这样的想法,一个人才会不宠不惊、不骄不躁、不怨不怒,追求自己所没有的,正确看待自己所追求的。

学会自我节制

【原文】“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

【大意】有时欲望非常强烈,但是行动却没有完全这样去做,这是由于心节制了他的缘故。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本恶,欲壑难填,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有时欲望非常强烈,但是行动却没有完全这样去做,这是由于心节制了他的缘故。懂得节制的人,不仅是一个懂得感情的人,也是一个懂得理智的人。

不懂得节制,就不懂得生活。生活的艺术就是节制的艺术。节制就是给欲望一个限度,不多不少,刚刚合适。所以说节制是欲望的看护者。

人的全身都是欲望,眼睛有眼睛的欲望,耳朵有耳朵的欲望。欲望像打击乐一样隐伏周身,旋转着,撞击着,奔突着,寻找满足。

只要血液在流动,欲望就会伸出固执的手。可不要轻慢了它,它比朋友还忠实,影子一样追随着你。它的死心塌地迫使你不得不慎重考虑和它维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你能处理好这关系,你将心旷神怡,如果你不能处理好这关系,你会焦头烂额。

阿Q得意的时候,想着“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从某种程度来看,只是一种奢望。学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其中有一段话大意是:一欲既终,他欲随之,终竟慰藉不可得。这就是涌动不息的欲望之潮。个体自有生命开始,就意味着需求的产生。随着人体的发育,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需求也随之不断升华,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体的自身生长发育便会受到阻碍。这种生理上的、物质上的需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对这些需要要求得过分,便又会陷入欲望膨胀的泥潭。人都有欲望。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但同时人又是具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应该而且能够把握好欲望的“度”。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够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有,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对于今天有着尤其特殊的意义。纵观今日一些落马之人,探其原由,“祸咎”概莫能出其“知节制”和“欲得”之外。贪婪的欲望使得一个又一个春风得意的“能人”,从马上倏然坠地,沦为“阶下囚”,甚至走上“断头台”。

一位古人说过:“善行乐者必先知足”,他说的“知足”即“退一步法”,“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该知足了。从物质享受角度考虑,我们每个人确实应当有个知足的心态,因为毕竟“人心难满,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人,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地满足。节制,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见好就收”的意义上,提前规避了未知的风险。知足常乐,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间,重建了一种平衡。一方面,知足常乐少了些欲而不得的焦躁、少了些由色而空的虚无。比起“无欲”的禁锢,“知足”多了一层人情味;比起“一无所有”的自得与佯狂,“知足常乐”返回了世俗理性。

节制将有力地增进你和它的关系,节制不是纵欲,当然也不是禁欲。倘若你冷淡了欲望,节制会提醒你,假使你娇惯了欲望,节制会警告你。懂得节制的人,不仅是一个懂得感情的人,也是一个懂得理智的人,一个睿智通达的人。

荀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荀子这样谈到他的日常经验:

欲望无穷无尽。欲望即使不能穷尽,仍然可以近于满足。欲望即使不能去掉,对欲望的追求仍然可以加以节制。抱有的欲望即使不能穷尽,对欲望的追求还是可以近于满足;欲望即使不能去掉,追求的又不能得到,但想追求欲望的人应该节制自己的追求,按照正确的原则行事,在可能的条件下,就尽量使欲望得到满足,在条件不允许时,就要节制欲求,天下没有比这更好的原则了。

话虽说得有些绕口,但荀子表达得已经十分清晰了。

不要算计人:算来算去算自己

【原文】“计者取所多,谋者从所可。”

【大意】善于算计的人愿意以少得多,善于谋划的人却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办。

关于如何做人,荀子又说:“计者取所多,谋者从所可。”善于算计的人愿意以少得多,善于谋划的人却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办。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认识误区,常常把“谋利”与“算计”等同起来。但荀子却清楚地指出了两者间的差异。同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算计者表面上是获得了好处,但却不一定正确,说不定哪天就把自己算了进去。

但社会上就是有那样一帮人,心术不正搞歪门邪道,以堵塞别人的道路,破坏别人的成功为乐,让许多人深受其害。

会算计的人,虽无专长,但也能算计来一官半职。只是当官不会为民解忧,把别人干的功劳归自己却是相当拿手;自己不会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但会写大批判文章,把别人的成果一笔抹杀;自己不会盖楼房,但会找两个钉子户,让你连地基也甭想打……这类人,不显山露水,好处捞够了就行。这类人犯错也不会大。这类人表面上沾得好处,得名得利,但到头来也什么都没留下。

有了会算计的人,我们的生存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增强很多。学会与这类人打交道,一不上火,二不生气,该丢的丢了就是,该舍的舍它而去,并不使你活得更差。因此,你不妨把此类人当做心理健康教师,让你时时有个标准:这样做会让我也变成“这类”了吗?

有了会算计的人,社会也有了一个“环保信息”。当蚊子苍蝇成群结队地在你周围嗡嗡乱叫的时候,那就说明这里有了腐败之气了,可以下大功夫清除这些垃圾了。所以说做人不要算计人,你的心机都用于正道,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功成名就。去做一个小人,不但事业不成,还会留下骂名,实乃做人的大失败。

出人头地要慢慢来

【原文】“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大意】声音无论怎样小,没有不被听到的,行为无论怎样隐蔽,没有不显露出来的。

荀子说:“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就是说声音无论怎样小,没有不被听到的,行为无论怎样隐蔽,没有不显露出来的。人生在世,想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愿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与身俱灭的。功成名就不仅是个人的追求,同时也是家族的、朋友的、社会的共同期望。我们的老祖宗曾毫不客气地将成功分解为“立德、立功、立言”三项,称为“三不朽”。儒家的著名主张之一,便是“达则兼济天下”,鼓励人们积极入世,即为个人求取功名,又为社会提供服务。

西方有名著名谚语,叫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用来比喻人生的成功过程,颇有几分形象。本来嘛,青年孜孜为名,中年孜孜为利,老年孜孜为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会有不同的追求,追求的实现过程与成功的体现过程同步。成功在古人心目中,不仅意味着事业上的成就,还须蕴含着人生境界的提升,即使时乖运蹇,成功未能到位,个人修养方面仍然马虎不得,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说的便是这个意思。通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今人定比古人强”,多少有些一厢情愿意味。古人在渴望成功、取得成功的同时,不忘修身养性,并未把成功看得高于一切。今人则要现实得多,功利得多,为达成功目的,往往不择手段。

西方还有一句谚语,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是为了达到同一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可惜有人不知其中奥妙,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意在证明成功,难免欲速则不达,就像列宁所说,本意是想拜访真理,结果走进了真理隔壁的房间。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些作家,刚步入文坛,便写出了一批在读者心目中有地位的作品。就是说,在他们没有刻意追求成功的时候,已经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证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他们急于证明自己没有落伍,匆忙著书立说,结果他们后来写的东西,不要说没有人会看,连作者本人都不愿收入自己的文集,这些由著名的成功者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

学者也不例外,一批名扬域内,同时亦被外国学术界看重的学者,进入新时代后出成果者寥若晨星。回顾先辈学者的学术道路,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学者学者,不见学术成果,固然有来自客观环境、人际关系的制约,但急于证明的心态恐也难辞其咎。相反,倒是宗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甘当不成功者,不求闻达,甘于寂寞,双目虽然失明,学术研究却未中断,其人品文品,皆令人叹服。近年来关于陈寅恪的书籍已有数种,多能引起世人关注。与其说这是对一代史学大师“迟到的理解”,毋宁说也是对一种人生成功方式的肯定。

在崇尚成功的年代里,成功人士频频出没于大众传媒,其成功诀窍充斥坊间的大小书摊,成功传奇成为普通大众的茶余饭后谈资,但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大约不会有一个众人赞同的答案,更何况一些今人认同的成功者,在他们生前甭说别人,连他们自己都不会说自己是个成功者。现代主义大师卡夫卡,按理是个成功者,可他生前,论事业,至死不过是一家专利局的小职员;论家庭,连个媳妇也没娶上;论寿命,不过活了41年。还有绘画大师梵·高,现在存世拍卖价格最高的画作,头几名依然非他莫属;无论从美术史或商业价值上说,他都是个成功者,可有多少成功者会先是割下自己一只耳朵,而后又在麦田里用拿惯了画笔的手对自己扣动扳机呢?可见后世认同的成功,未必符合成功者的当时情形。

如果不努力谋求成功,人们可能会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混同于自然界其它生物,自生自灭,枉担了“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虚名;如果刻意追求成功,甚至抱有“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就会时时体验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最想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婚礼上的新娘,要么是葬礼上的死者,错把忙碌当成充实,生活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居然浑然不觉。此类成功,难说是真正的成功。

在一种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想保持心态平衡,无怨无悔,是颇有难度的。渴望成功没有错,对成功不必“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但实践已经证明,急于证明成功,不是成功的惟一表达方式,也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渴望成功者,应该听听圣哲荀子的劝诫。

强出头者必招来祸患

【原文】“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大意】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来耻辱,君子要谨慎地立身处世啊!

做人要懂得韬光养晦。荀子认为君子们的一言一行都需谨而慎之。在人性的丛林中行走,尔虞我诈,是非多有发生,但许多人却不知收敛,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许是这些人认为自己太精明,事事想争先,处处想位于人前,不分何时都想出人头地,不知退让,到头来,自己给自己招来祸患,使自己处于无穷的烦恼之中。

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是古今中外智者贤达所一致推崇的做人智慧,而很多人在利益的漩涡中往往忘了这一点。中国人的智慧之源《周易》一书中,早告诫人们“亢龙有悔”,即一个人过于要强,必然招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