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南京
21125800000012

第12章 “党国救亡”(2)

出席人:萧赞育、马超俊、张镇、****放、胡钝俞、骆继常、汪祖华、陈祖平、万建蕃、韩文焕、卫持甲(周剑心代)、王秀春、田纯玉、汤恩伯、陈剑如、沈祖懋、黄逸公、黄炳炎、袁铭鼎、余陶。

主席:汤恩伯。

记录:祝华新。

报告事项(略)。

决定事项:

1、中山东路新华日报社附近贴有救国日报,用以对销《新华日报》之宣传力量,惟最近发现常被共产党暗自撕去,由警察厅转饬所属警员切实监视(警察厅)。

2、凡反对本党及我政府之党派人员,一律不使其参加本市市参议员竞选之成功,过去曾充任伪官吏者亦应秘密通知其放弃竞选,违者则即予逮捕,以汉奸论处(市府、市党部)。

3、关于揭露奸匪暴行问题决定要点如次:

(1)策动记者及文化界组织收复区视察团,以期获得奸匪暴行事实,向后方民众作有力宣传,使民众明了真象,不为所惑(视察团以本市有力之文化人及各报社记者、外国记者、摄影记者合组而成)(市党部、******办)。

(2)视察团之组织以出自记者本身之要求为宜,请******负责策动并于下星期二以前酝酿成熟,提出名单(******)。

(3)由卫戍司令部订下星期三下午举行记者招待会,即席由******授意之记者提出收复区之视察要求,以便进行工作(******、卫戍司令部)。

(4)该团之组织以及人事运用、资料搜集、宣传等问题请******负责办理,其有关经费,交通工具等问题由卫戍司令部负责办理(******、卫戍司令部)。

4、以后针对****之各种宣传,应切实遵照中央意旨,不可涉及苏联顾问等字样,免生国际纠纷。

5、关于秘书处报告各项文件之决定(附原件):

(1)人事调整提案,决定通过行动组组长由宪兵司令部警务处卫处长持平兼任。

(2)建立邮电小组案,决定由组训组于下周内组织成立并将组织情形呈报备查。

(3)请各组拟具工作实施计划案,决定由余秘书主任向市政府查原工作计划修正呈核。

(4)建立情报网案,决定即利用卫戍司令部之情报交换所开始工作。

(5)请示事项:

A、上级机密指示对各区服务队是否需要以文字传知。决定:

以口头传知为原则,必要时可用文字传知,但队员应绝对运用通报方式,不得抄写,免泄机密。

B、上级指示宣传纲要,除通饬各区遵照外,是否请各首长于开会言谈间作讲演谈话资料。决定:通过。

(6)规定事项:

A、请组训组拟定格式,通知各区将服务队长(附)及队员通讯地点,姓名造册送会。

B、本会报工作极关重要,嗣后规定每两周举行一次,时间订为星期三上午9时(秘书处)。

6、主席规定有关民众组训各项指示如下:

(1)经费由卫戍司令部请领,交马市长保管。

(2)第二期仍继续办理,学员应以地方干部为主。

(3)第三期学员选送及额数应于本月底以前确定,以便开始训练。

(4)原有设备如不敷用,由市府继续请领,卫戍司令部予以协助。

(5)班址如不能继续借用,由市府重行觅定。

散会。

首都卫戍总司令部宣布临时戒严令(1948年11月11日)

1、奉总统蒋37年11月10日府防1013号代电开:“为维持地方治安、防止非常事变,着予本日午夜起应即宣布临时戒严,并按规定表呈报国防部,希遵照具报。”

2、本部遵于本(11)月10日午夜12时起,全卫戍区宣布临时戒严。

3、在戒严期间,当地最高军事长官有执行戒严法11条之权。

4、兹规定本部戒严期间事项如左:

(1)不准携带武器及危险物品。

(2)自下午11时至翌晨6时止禁止通行。

(3)各地城门在禁止通行期间一律关闭。

(4)公共娱乐场所限于下午10时起停止营业。

(5)商店应于下午7时前停止营业,逾时不得继续排队购物。

(6)商店在营业期间不得任意关闭店门。

5、首都警备区、无锡、芜湖、滁县三指挥所、首都江防区、京沪铁路护路司令部应自即日起调整部署,加强配备,实施戒严,并将戒严报告表及办理情形具报。

6、本件除分行外,另以副本送达陆、海、空、联勤各总司令部、江苏、安徽两省府、南京市政府,宪兵司令部及本部各处室。

总司令孙连仲

二、企图和部署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决定放弃淮河防线,将军队撤至长江以南地区,在“和谈”掩护下,加紧部署长江防线,以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确保江南半壁山河,等待时机,卷土重来。1949年1月25日,******在溪口召见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等人,讨论研究长江的防御问题,决定将长江防线划分为两大战区:上海至江西湖口间800余公里地段的防线,由汤恩伯率部担任;湖口至湖北宜昌间近千公里地段的防线,由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率部担任。******的企图是:“用海、空优势,与长江天险之利,拒止匪于长江以北,争取适当时间,重新整备新生战力,企图再举”。******等人认为:只要坚持半年,国际形势就会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到那时,即能在美国政府的支援下举行反攻,消灭人民革命力量,重新恢复其在全中国的统治。李宗仁上台后,也积极督促加紧组织长江防线。

在******的命令和李宗仁的督促下,汤恩伯、白崇禧积极部署长江防御。至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上海至宜昌间长江沿线,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白崇禧集团(时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40个师约25万人。

另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共有军舰15艘、炮艇62艘,分驻于芜湖、南京、镇江、江阴等地江面,支援汤恩伯集团作战;以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九江、武汉、宜昌江面,支援白崇禧集团作战。以空军第4军区第1、第3、第5、第8大队,以南京、上海、武汉为基地,协助陆海军防守。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历来称为天堑。下游江面宽达2至10公里,虽河道坡度不大,平时水流平缓,但在4、5月间水位即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桃花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浪高达50厘米,如遇大海潮,则入海地段江水倒流,使航渡更加困难。长江流域广阔,两岸支流甚多,江中沙洲交错,地形复杂,给防守带来一定困难。反之,进攻者则易于寻求空隙或弱点,争取主动。

长江两岸土质均为沙土结构,虽容易构筑工事,但抗力不强,尤其是江南雨季,江水泛滥,工事多易崩塌,给攻防双方都增加不少困难。江南地势平坦开阔,铁路、公路发达,交通便利,有利于大部队机动,惟沿江各省多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于大部队行动。长江芜湖至江阴段,江身逐步向北突出,成弓字形,并有沪宁、宁芜铁路与之并行,有利于守军横向机动兵力。

但也有利于攻方实行钳形突击,切断交通动脉,限制守军机动,迅速达成对南京、芜湖、镇江地区守军的分割包围,并隔绝这些要点的守军与纵深地域机动兵团的联系。

国民党军统帅部“鉴于长江江防过于宽广,处处设防,绝难周全,为保持作战弹性”,决定“以京、沪、杭三角地带,为江防之重点,而淞沪地区,又为其核心,以战略持久之方针,在台湾支援策应下,最后必须坚守淞沪,以为尔后反攻之跳板”。汤恩伯依据上述方针,制定了具体的防御计划:以一部兵力前出长江北岸,控制江北三江营、瓜洲、十二圩、浦镇、浦口、裕溪口、枞阳等主要据点和若干江心洲,作为警戒阵地,阻止人民解放军迫近江岸,掩护南岸主阵地的安全,保障海军舰艇在长江中往来巡弋,并破坏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准备。以主力沿长江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兵力,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配合下,大量杀伤人民解放军于长江江面,或将其消灭于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至上海及浙赣铁路线组织新的防御。同时规定,如人民解放军由镇江、南京地段渡江时,以控制于丹阳、句容地区的机动部队,趁其半渡而歼灭之;如未能奏效,守军即由镇江沿公路及铁路线,迟滞解放军前进,并逐次向上海撤退。如人民解放军由皖南一带渡江时,守军应独立作战,以机动部队适时反击,确保江防的完整;如不奏效,则适时向南撤退,确保浙赣铁路;但此时南京以东部队仍应确保长江、钱塘江三角地区,不得已时退守上海。如人民解放军由南京正面渡江时,各部队应依据上述两项要领,指导作战。海军应避免作放哨式的分散使用,将主力集中于南京两侧地区,以击沉人民解放军渡江之船只,阻止其南渡为主,而以支援北岸桥头堡阵地作战为辅。

汤恩伯集团的具体部署是: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长江南岸布防,其中以淞沪防卫司令部石觉部第37、第52、第75军和淞沪警备司令部陈大庆部交通警察第1、第5、第7、第11、第18总队,防守金山卫、吴淞、白峁口段和上海地区;第1绥靖区丁治盘所属第4、第21、第52、第123军和江阴要塞部队,防守白茆口至镇江以西桥头镇段;第6兵团李延年和首都卫戍总部张耀明部第20、第28、第45、第96军,防守桥头镇至铜井地段,置重点于南京地区;第7绥靖区张世希部第66、第88军防守铜井至铜陵段;第8兵团刘汝明部第55、第68军,防守铜陵至湖口段。

另以机动部队第54军位于丹阳、武进、句容地区,随时准备支援第1绥靖区作战;第99军位于龙潭、下蜀地区,准备支援第1绥靖区和南京地区的作战;第17兵团第106、第73军集结于泾县、宁国、歙县地区,准备支援第7绥靖区和第8兵团作战。以战车指挥部所辖4个营又1个连计各型战车136辆、155口径榴弹炮20门,控制于上海地区,以炮兵指挥所辖5个团于南京、上海地区,随时准备机动作战。以海军海防第1舰队一部,支援上海地区陆军作战;以海防第2舰队计舰艇52艘,支援第1绥靖区和第6兵团等部作战;以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37艘,支援第7绥靖区和第8兵团部队作战。此外,以第12、第18、第67、第73、第74、第85、第87军位于浙赣铁路及其以北地区及浙江东部地区,担任第二线防御。

对于汤恩伯的部署,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人民解放军的主要渡江点,可能先为皖南地区,次为江阴、镇江地区,其他地区则为助渡及佯渡,因此,皖南与南京以东地区同样重要。汤恩伯集团的江防部署,不应过于偏重于南京以东正面,应将上海及宁沪间控制的一部分部队,移往芜湖、安庆间地区,以阻止解放军主力的渡江。但汤恩伯在******的支持下,认为:芜湖以西及江阴、镇江正面,均是解放军渡江地段,国民党军主力无论集中任何方面,皆难以长久阻止解放军渡江,一旦江防被突破,皖南交通不便,部队转移困难,宁、镇地区则较容易组织撤退,这样,则可保存军力,以图后策。因此,其主力应配备于南京以东地区,不愿意抽调南京以东的部队至皖南。经过激烈争吵,汤恩伯才同意将第96军由浦口调青阳,归第8兵团建制;

第20军由南京西调芜湖,归第7绥靖区指挥,以加强皖南地区的防御力量。这一部署,到解放军渡江前夕尚未完全调整好。

汤恩伯在确定江防部署的同时,积极构筑江防工事,不断派遣高级将领到江边视察。从1949年2月起,即封锁长江交通,禁止南北通航,在北岸的入江口和港口码头沉船布雷,在镇江、南京、芜湖、铜陵等江面敷设水雷,江滩埋设地雷,并在南岸沿江地段增筑公路,加强部队机动能力。同时,加紧“清剿”江南游击队,以求巩固后方。

汤恩伯集团的部队,除第54、第4军等少数几个军尚未遭解放军歼灭性的打击,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余部队都系被歼后重建或新建的,兵员仅为编制数的1/2,且训练不足,装备残缺不全,战斗力不强。由于防线长,兵力少,汤恩伯只能采取一线式的防御部署,将主要兵力置于沿江一线,纵深十分空虚,在沿江兵力部署中,又只能将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以确保南京、上海地区。对于这种部署,刘伯承在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因淮海战役基干兵力的丧失而无法实施前进配备,同时,因兵力少、江防宽,及南岸交通困难而不能进行后退配备。因此,就只能着重于直接配备,但还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做好。武汉以下长达2000余里的长江防线及其必要的纵深配备,太费兵力。遂使这样漫长的江防,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江防舰队在北岸没有掩护、航线极受限制的条件之下,到处易遭短兵炮火的袭击,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国民党军战史在检讨江防作战时也承认:由于“各部队均直接配备,缺乏打击兵力,致使匪一旦渡江成功。国军江防全线即告溃决。”

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团,以27个师直接担任江防,重点于南京地区;第7绥靖区张世希部第66、第88军防守铜井至铜陵段;第8兵团刘汝明部第55、第68军,防守铜陵至湖口段。

另以机动部队第54军位于丹阳、武进、句容地区,随时准备支援第1绥靖区作战;第99军位于龙潭、下蜀地区,准备支援第1绥靖区和南京地区的作战;第17兵团第106、第73军集结于泾县、宁国、歙县地区,准备支援第7绥靖区和第8兵团作战。以战车指挥部所辖4个营又1个连计各型战车136辆、155口径榴弹炮20门,控制于上海地区,以炮兵指挥所辖5个团于南京、上海地区,随时准备机动作战。以海军海防第1舰队一部,支援上海地区陆军作战;以海防第2舰队计舰艇52艘,支援第1绥靖区和第6兵团等部作战;以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37艘,支援第7绥靖区和第8兵团部队作战。此外,以第12、第18、第67、第73、第74、第85、第87军位于浙赣铁路及其以北地区及浙江东部地区,担任第二线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