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上海
21126000000007

第7章 邓小平总前委修订京沪杭作战纲要(1)

“一等吃掉杜聿明,大部队就向

南开进准备渡江”

1948年12月17日,徐州蔡洼村。

淮海战役总前委全体会议在这里召开。

这也是自从总前委成立以来,五位成员第一次有机会相聚在一起。

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最初是由粟裕于1948年9月间提出的,当时的战役企图是攻歼淮阴、淮安和连云港地区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这个建议迅即得到中央军委、******主席的批准。

10月中旬,中央军委确定中原野战军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攻克郑州,然后进攻开封或直出津浦路徐州、蚌埠间,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11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依据辽沈战役胜利后出现的全国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化,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参加,力争将国民党的刘峙集团全歼在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北。

11月16日,中央军委、******主席又指出:淮海战役为南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在现区作战3个月至5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80万人左右,必须由两野战军的前委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并决定,为统筹淮海前线作战事宜和地方支前工作,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伯承、陈毅、******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为总前委书记。

处于大决战的日日夜夜,总前委委员们各自担负的军机重任在肩,难得整体一晤。

11月23日。总前委和中原野战军指挥部进驻宿县的一个小村子——小李家村。

刘伯承、陈毅、******,三位总前委常委集中到了一起。

《我的父亲******》一书的作者毛毛是这样刻画和评论这三位领导人的:

“说起他们三个人,也是怪有意思的。三个人都是四川人,都是经历几十年的走南闯北而乡音未改。只不过,他们三个人,一个比一个大几岁,而且,一个人一个脾气。

刘伯承,高高的个子,戴一副近视眼镜,雅儒温厚。讲起战略战术,精妙高深;谈论问题事物,又常常雅俗并至。那种四川歇后语加幽默形象的比喻,常常出语惊人,令四座喷饭。他的老部下们,常想编一册刘司令员妙语集,可惜又怕那些语言过分形象生动,而无法形诸文字。其时刘五十四岁已过,是三人中的最年长者。

陈毅,个子次之,但体胖有加。那圆圆的脸形,厚厚的双下巴,加上一个便便大腹,好一派威风八面,将帅之尊。他是四川人,当然具有四川人的幽默。其实,岂止是幽默,陈毅将军天生就一副潇洒豪爽、谈笑风生的开朗性格。他武,能指挥干军万马,文,则诗兴常发,文章顿成。而且谈天论地,也是妙语如珠,使人听而难忘。这时的陈毅,四十七岁。

******,个子又次之,年龄也又次之。这时他四一四岁,不惑已过。比起刘、陈,邓自有另一番风采。邓不多语,沉稳精明,严肃起来令三军生畏,细致之时体贴入微。他行事果断,意志鲜明,与老友相聚。亦是谈笑风生,用四川话谈古论今,故事可也多着呢。

邓和刘,相濡以沫,自不必说。

邓和陈,同是留法勤工俭学生,话题更多一个,关系更深一层。

要说也可真算是天凑地合,中原战场这个总前委的班子,竟然搭配得这么样的巧,这么样的好!”

毛毛在这里说了总前委的三位常委,另两位委员是粟裕和谭震林。对于粟裕,陈毅在1947年8月6日发给中央军委的一封电报中曾写道:“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谭震林,1925年参加革命活动,率部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怍战、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等,也是一位军政斗争经验十分丰富的指挥员。

淮海战役进行到歼灭黄维兵团时,中央军委来电指示:待歼灭黄兵团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讨一下战役结束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以及将来的渡江作战计划,然后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因为粟裕、谭震林正在指挥围攻杜聿明的作战,因此刘、陈、邓三人便于12月16日晚,驱车50多公里前往华野指挥部蔡洼村。

这是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屋子里烟雾腾腾,大家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笑声不断,气氛轻松活跃。

总前委书记******将中央军委来电交粟裕、谭震林传阅。电报指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歼灭江淮间诸移后,占领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平汉以东、大海以西诸城镇,主要是安庆至南通一带诸城镇,控制长江北岸。经过一段准备,即举行渡江作战。渡江以后,华野、中野协力经营东南,包括皖南、苏南、浙江、福建两省,江西一部,并夺取芜湖、杭州、镇江、苏州、南京、上海、福州诸城而控制之。

阅完电报内容,前委委员们仿佛已经看到******草拟电文时那庄重、严峻的神态。由于电报的机密级别极高,委员们阅完便按军委要求当场焚毁了。

看过中央军委的渡江作战方针,五位总前委万分激动,一双双眼睛放射出无比兴奋的光芒——在这些历经硝烟洗礼的指挥员的眼里,渡江与解放全中国几乎是同一个概念了。

会议在******的主持下,对渡江作战的问题取得了一致。

12月19日,刘伯承、陈毅奉中央之命,前往汇报。

1949年1月8日。西柏坡。

******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决议,重申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要求继续揭露和打击国民党的和谈阴谋,提出了向全国大进军的计划。决议指出:1949年和1950年将是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的两年。决议强调:“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愈强大,愈坚决,美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也就将愈减少”。决议还提出:召开没有反动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组织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并通过共同纲领。”

此次会议,就渡江南下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刘伯承、陈毅是从炮火连天的淮海战场,带着“总前委”对下一步南进渡江作战的意见,应召到会的。朱德、******不约而同地征询刘伯承、陈毅:

“你们二位对渡江作战有什么考虑?”

刘伯承扶扶眼镜,缓缓地说:“总前委5个人已经研究过了,一等吃掉杜聿明,部队就可以向南开进,准备渡江。现在就是时间紧一点,部队很疲劳,需要抓紧时间结束淮海战役。”

“让你们晚一点解决杜聿明,主要是考虑到平津方面,打早了,******就有可能要博作义逃跑。”******笑着说。

“这一点我们明臼。”

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到,我军南下,“美国有没有可能出兵?”

陈毅很干脆:“美国鬼子出兵,我们也不怕。”

******听后,思虑了一会,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说:“我们要防止美国出兵,要把美国直接出兵占领中国若干城市并和我们作战这样一种可能性,计算在我们的计划之内。这一种计算现在不要放弃,以免在事变万一到来时,我们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但是,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愈强大,愈坚决,美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也将愈减少,并且连同用财政及武器援助国民党这件事也就可能要减少。一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三个月以来,美国政府态度的摇摆不定和我们党内存在着的对于美帝国主义力量的过分估计的错误观点,必须继续地加以指明和说服。”

******又一次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

渡江作战中,“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

1949年1月。

淮海战役之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做出决定,下达了对部队进行整编的命令。

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任政委、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全野战军共有28万人,下辖3个兵团:

第3兵团由陈锡联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辖第10军,军长杜义德,政委王维纲;第11军,军长曾绍山,政委鲍先志;第12军,军长兼政委王近山。

第4兵团由陈赓任司令员兼政委。辖第13军,军长周希汉,政委刘有光;第14军,军长李成芳,政委雷荣天;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

第5兵团由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辖第16军,军长尹先炳,政委王辉球;第17军,军长王秉璋,政委赵健民;第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

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野战军共有58万余人,下辖4个兵团:

第7兵团由王建安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委。辖4个军:第21车,军长滕海清,政委康志强;第22军,军长孙继先,政委丁秋生;

第23军,军长陶勇,政委卢胜;第35军,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

第8兵团由陈士榘任司令员,袁仲贤任政委。辖4个军:第24军,军长王必成,政委廖海光;第25军,军长成钧,政委黄火星;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第34军,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艮。

第9兵团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委。辖4个军:第20军,军长刘飞、政委陈时夫;第27军。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第30军,军长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第33军,军长张克侠,政委韩念龙。

第10兵团由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委。辖3个军:第28军,军长朱绍清,政委陈美藻;第29军,军长胡炳云,政委张藩;第31军,军长周志坚,政委陈华堂。

这次整编,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建设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部队的战斗力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月9日,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商丘附近召开会议,再次讨论渡江作战问题,形成了初步的意见。会后,以刘、陈、邓、粟、谭名义呈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

(一)关于渡江时间:我们一致认为,以在3月半出动,3月底开始渡江作战为最好。因为。在政治上,以乘敌内部尚未求得一致对军事部署尚在守沿江南岸和京、沪、杭诸点或将主力撤至浙赣路沿线两侧之间徘徊的时候,实行渡江,较为有利,在季节上,4月初水小雨少,更便于作战。在准备工作上,确较仓促。只要前后方加紧努力,当可成行。有些准备工作(如雨具,纱布等),即再推迟一个月,亦难办到。如推迟到4月出动,4月底5月初渡江,则敌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有更多准备。特别在季节上,已届春雨桃汛时间,困难增多,仅在准备方面,略较充分。如提早在3月初出动,3月中旬过江,虽在政治、季节诸方面更属有利,但许多切要的准备工作,都来不及。

(二)关于战役部署。依现态势,及华野、中野(华野、中野已分别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此处习用旧称。下同。)具体准备情况,确定以华野四个兵团,中野一个兵团,为第一梯队。华野之四个兵团,一个任江阴、扬州段,一个任南京东西段,一个任芜湖东西段,一个任铜陵、贵池段。中野一个兵团,则任安庆东西段。中野另两个兵团。除以一个军进至黄梅、宿松、望江段佯动外,其余五个军作为总预备队。以便紧随首先突破的部队之后,适机渡江钳制。而我们预定的突破重点位置,拟在芜湖、安庆地段。至于突破江防之后的作战,则视当时情况决定。

(三)关于开进:华野两个兵团,已在两淮及蚌埠以南。其余两个兵团,当在宿县东西地区,拟先移一个兵团至合肥,另一兵团则于3月半移动,以半月行程到达江边。中野各部,路程较远。拟于3月初旬,移至潢川、固始、六安之线休息,待机即向指定位置开进。

(四)华野、中野指挥机关拟于3月初移至合肥及六安。并各派先遣部队迫近江边了解情况,并作准备。

……

(七)粮食,是最困难的问题。主要是就地筹集,但仍需后方准备大量接济。除华东外,我们意见,中原局亦应预以豫皖苏及鄂豫力量支持中野一个时期,直到过江为止。

(八)为保障华野、中野行动,建议东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于1949年3月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即以三个军约二十万人迅速南下。于3月底运至武汉附近,牵制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