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按照东北野战军总部的计划,除由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率领第4、第11纵队等部队作为先遣兵团,先期入关外,其他11个纵队,都在原地休整。拟从11月初休整到12月15日为止。但是,大约只休整了10天,当各部队都在忙于召开各种会议,总结战斗经验,评选功臣模范,调配干部,补充新兵,准备武器弹药的时候,中央军委来了急电,要求东北野战军全部提前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电报一份接一份,开始是商量,征求意见,后来是正式下达命令。
1948年11月正当辽沈战役取得胜利、淮海战役激烈进行之际,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发动了平津战役。图为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手稿指挥平津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在平津前线司令部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分三路经喜峰口、冷口、山海关迅速挥师入关中共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和冀中军区于1948年12月15日联合发布的《为参加支援解放平津总动员令》这一来,从东北野战军首长,到各个纵队领导,都感到时间仓促,困难很多。原因是部队疲劳,思想波动大,东北籍的干部、战士不愿离开家乡,有的害怕走路太远,有的开始滋长享受情绪;同时,有些部队在辽沈战役中减员太多,如第3纵队就死伤1万余人,新兵的补充,俘虏的教育,都需要时间。
加上天气越来越冷,而指战员们的棉帽、棉鞋、冬大衣等都还没有发下来。
但是,命令是必须执行的,纵有天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
为了不失时机地歼灭傅作义集团,使东北野战军首长明了当前形势和中央军委的决心,1948年11月17日22时,周恩来起草了以中央军委名义发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
对此电毛泽东十分重视,进行了认真审核、修改。电文首先分析了当时全国的战争形势,指出:正在进行的淮海战役,我军已经歼灭黄百韬兵团5个军10个师的大部,余部亦将就歼。在我军胜利的威慑下,蒋介石必将考虑其长江防线问题。但他在长江下游南北两岸只有18个师;白崇禧控制的23个师,在长江中游布防,不能离开。他要加强长江防线,只有从华北和西北两处调兵。西北胡宗南的31个师还担负着掩护四川和西南的作战任务,不敢轻易调动。这样他能调动的机动兵力就只有华北由傅作义统一指挥的44个师中抽调蒋系24个师。从各种迹象看,蒋介石有可能不调华北的兵力,或者傅作义不服从调动,“但是,我们的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一点上”。电文又强调指出:
“从全局看来,抑留蒋系24个师及傅系步骑16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但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依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
这就是说,从战略全局考虑,东北野战军必须早日挥师入关!于是,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会同华北军区部队发起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看着电报,都深感中央军委分析形势精辟,战略眼光远大。
不让敌人逃跑的问题,是这样尖锐地摆在东北野战军面前。这个指示一传达,指战员们人人斗志高昂,个个摩拳擦掌,一致表示:
早日打进关内去,决不能让敌人跑掉!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定下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心,电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不使敌人逃跑。”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19日复电,遵令于22日出发(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于23日出发)。
中央军委、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其目的是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华北平、津、张地区就地歼灭,不使蒋介石加强长江防线,以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
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抑留、抓住敌人。因为此时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仅靠我华北军区的现有兵力还不足以完全消灭敌人。那么,就要想法抓住敌人,不让其逃跑。
毛泽东全局在胸,精心运筹,决定首先从西线发起攻击,攻其必救,引敌西援,为东北我军主力入关争取时间,先完成分割包围,再各个歼敌,作出了环环相扣的部署:
(1)华北第3兵团迅速由集宁东进,包围张家口之敌;华北第2兵团由曲阳进至易县、紫荆关,东北先遣兵团在蓟县待机。待敌西援后,该两兵团迅速切断平张线,协同华北第3兵团攻打线上诸敌。
(2)东北主力入关后,切断平津、津唐、唐塘之间的联系,完成分割包围,尔后会同西线部队从容各个歼敌。
同时,为稳住傅作义和隐蔽战略意图,除决定撤围归绥和停攻太原外,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走热河、出冀东,不走山海关,夜行晓宿,秘密入关;还实施了战略伪装、欺骗措施,在东北野战军出发后,又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表东北野战军在沈阳等地祝捷、庆功、练兵、开会以及林彪在沈阳地区活动的消息,以假隐真,以迷惑麻痹敌人。
此外,中央军委还趁民主人士符定一到石家庄传递傅作义有和谈意向之机,设法转告傅作义派正式代表来谈判,以稳住傅作义,使其不下走的决心。
当机立断调雄师
东北全境解放后,解决华北问题自然成为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华北问题,就是歼灭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解放北平、天津等地,就是歼灭太原绥署阎锡山集团,夺取太原。
为实现上述目标,毛泽东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即先夺取归绥,攻击太原,解放绥远、山西全境,然后集中华北解放军主力和经过休整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解决傅作义集团。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战略全局上果断作出的这一决策,是建立在对傅作义集团处于撤守两难境地的精辟分析基础之上的。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原处在东北“剿总”与徐州“剿总”之间,南北两面都有屏障,总兵力还有60万人左右,较之华北人民解放军占优势,所以它的日子比较好过。然而,在东北全境解放,卫立煌集团被歼,加上南面刘峙集团经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后全军覆灭,这就使傅作义集团南北两面的屏障不复存在了,战略态势十分不利。如果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傅作义显然是抵挡不住的。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傅作义集团由两个部队组成,即傅作义嫡系部队17个师(旅),蒋介石嫡系25个师。蒋介石为利用傅作义,于1947年冬将华北地区党政军大权交给了他。但是两大系统之间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蒋系部队并不听从傅作义的指挥。如果面对东北、华北两支解放军的联合打击,是固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还是实行战略撤退?如果撤退,又向哪个方向退?这是摆在蒋介石和傅作义面前急需作出选择的紧迫问题。对此,蒋介石、傅作义必然处在守也难、撤亦难的境地。
据此,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适时调整了战略计划,作出提早进行平津战役,把傅作义集团歼灭于平、津、张、唐地区的战略决策。
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各方面获得的情报,判断傅作义集团今后有采取三种行动方针的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傅系几个军退回绥远的归绥、包头,蒋系几个军撤至南京一带;三是放弃平、津,蒋、傅两系均南撤。认为如果敌人采取固守的方针,对我军是有利的;如果敌人采取撤退的方针,我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因没有消灭平、津敌人,对今后作战十分不利。
敌变我变。毛泽东和党中央适时改变原来构想,把指挥重心放在防止傅作义集团西退南撤方面。
11月9日和13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两电,针对傅作义集团撤守犹豫不决,提出“抑留傅匪部队于平、张、津、唐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总方针。周恩来指出,在傅作义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似尚未下最后决心的情况下,我军“如攻打归绥,有促使傅匪及其嫡系三个军及骑兵三四个旅提早西退可能。”
为了抑留傅作义军队,中央军委决定华北第三兵团停止攻击归绥计划,除留一部监视归绥之敌并与监视包头的部队取得联系外,主力即移到归绥、集宁之间休整,准备歼灭由平、津向绥远退却之傅作义部,待东北野战军攻平、津时或杨罗耿兵团在完成太原任务后回到平张线时,再打归绥。周恩来强调指出,对付傅作义部,尤重在抑留它于平、津、张、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由海上南撤。
停攻归绥,这是中共中央军委为稳住傅作义部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11月16日4时,毛泽东电告东北野战军指挥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法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毛泽东虽然准备调东北野战军这支精锐之师入关,因为还不到下命令的火候,依然以商量的口吻在征求部属的意见。
自毛泽东16日4时电至18日尚未收到林、罗、刘的回电。
进入冬季的西柏坡,山野早已褪去了绿色,铅灰色的山峦似乎没有尽头。
巍巍的太行山脉从这里继续向北延伸,流云沿着山峰游动,带走地面温暖的气息。再有几天就要下雪了,人们感到一阵阵寒气正从高空袭来。
关内如此,关外就更冷了。东北野战军的冬装是否已经备齐,是否已经发给部队?很多连队伤亡过半,甚至更多,新兵是否补充上了?令人担心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知道,东北野战军在52天血与火的冲杀中付出的代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他们应该有一个休息整顿的时间。
西柏坡仍然等待着林、罗、刘的回电。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
这个新出现的情况就是彭泽湘和符定一来到了石家庄。彭泽湘是中共早期党员,后来自行脱党。辽沈战役后,他自称是李济深的代表,向傅作义进言,要傅作义走罢战求和的道路。符定一是毛泽东在湖南上学时的老师。彭泽湘和符定一声称傅部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的是起义的时间和如何处置20多万中央军以及与中央联系的问题。
对于彭泽湘和符定一的到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认为,傅作义托人带来口信,说明他追随蒋介石的立场发生动摇。但是,傅作义关于通电起义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在华北“剿总”50多万军队中,傅作义所能控制的只有他的20万嫡系部队,而将近30万的中央军,傅作义是控制不了的。而且傅系部队大多分散在平张线上,而蒋系部队都驻防在平、津、唐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要指挥和控制中央军一同起义是不可能的,一旦他通电起义,蒋介石便会下令中央军镇压他,并将中央军从海上接走。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清醒地意识到,此时此刻首先要做的是准备应付万一傅作义通电起义,蒋系部队倾巢南撤的局面。而应付这一局面,只有东北野战军立即入关,迅速包围分割平、津、塘、唐蒋系部队。于是,一个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的平津战役作战方针在此关键时刻形成了,这就是:撤围归绥,停攻太原,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与华北野战军联合作战,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而后加以各个歼灭。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尚未收到林、罗、刘复电的情况下断然决策:东北野战军主力结束休整提前入关。
18日18时,毛泽东连续起草两份电文,发出战斗命令:
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并告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程子华、黄志勇:
“(一)平、津、张、唐,蒋傅两系军队在我徐州作战胜利进展下,有分向西、南两方撤退或集中向南方(经海路,亦有某种可能走陆路)撤退的可能。
(二)为着不让蒋傅两系军队从平、津、张、唐逃走,除已令杨李李停止攻击归绥,并将其三个纵队位于绥东地区,坚决阻止傅军向绥远逃跑外,又已令徐、周停止攻击太原,以免刺激傅作义早日逃跑。
(三)杨罗耿所部即在阜平待命,并准备随时向张家口附近出动,协同杨李李阻止敌人逃跑。”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一)傅作义经过彭泽湘及符定一和我们接洽起义,据称傅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者为起义时间、对付华北蒋军及与我党联系等问题。现符定一已到石门,明后日即可见面。我们拟利用此机会稳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决中央军。
(二)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
(三)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
(四)我们已令杨罗耿在阜平停止,并准备出张家口附近协同杨成武阻止傅作义西退。徐周已复电同意停止攻太原。
(五)如何部署,盼复。”
这不仅是气魄,更重要的是命令。
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无条件执行。尽管因为东北解放后,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大力解决这一问题;尽管有的纵队伤亡很大,需要必需的休整;尽管对新兵与解放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完成此项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尽管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未发下。
林、罗、刘接到毛泽东18日18时电文后,即于19日致电中央军委:“我们决遵来电于22日出发。”
从1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抑留傅作义集团。
于平、津、张、唐地区,到19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遵中央命令率部进关,前后10天左右,平津决战方针就告确立。这个方针就是,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会同华北解放军联合举行平津战役,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各个歼灭。
隔断平津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