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苏格拉底的讲演活动却触犯了雅典的当政者们。“青年们都追随一个到处游说者,成什么样子?”“苏格拉底引进外来的神,不敬我们雅典公认的神,这不是亵渎神灵吗?”雅典的政界人物开始抱怨起来。
终于有一天,雅典的执政官克利底亚咆哮起来:“人们都听信苏格拉底的,那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苏格拉底到处宣扬神学,煽动反民主情绪,败坏青年,应当向法庭起诉,判处死刑!”有人立刻附和着说。
不久,果然有人写了一纸状子投到法庭,控诉苏格拉底的种种“罪行”。
被告席上的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地站起来向法庭申诉道:“我的行为是劝人向善,不像克利底亚一伙整天忙于设法陷害他人。他们的权利再大,也不能强迫我去为非做歹。我要人们注意灵魂的改善,懂得美德不是用金钱能够买来的,这就是我的学说,这有什么错?”
说到这里,听众席上顿时骚动起来,苏格拉底的弟于们纷纷议论起来,谴责当政者的不公。法官见状,立刻猛击桌子,大叫“肃静!”
代表执政官克利底亚的原告站起来强词夺理地说:“你煽动青年,反对政府,反对民主,破坏执政官的威信,就应该处死刑!”
苏格拉底面无惧色地说:“为了我的学说,就是一死再死,有何可惧!”
法庭辩论结束时审判的结果,还是宣布了苏格拉底的死刑。于是,苏格拉底被关进了监狱等待处死。
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而去同他的学生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
一会儿送毒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镇定自若,面不改色,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在场的人无不为将失去这样一位好友而悲泣。苏格拉底见状大为不悦,他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为了避免这种场面,才打发走家里的人,常言道: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请大家坚强点!”苏格拉底接着在室内踱了一会儿,说自己两腿发麻,便躺了下来。送酒的人走过来摸了摸他的身体,觉得已没有热气。突然,苏格拉底又喃喃地说:“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苏格拉底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思想影响深远,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他有多名学生成为古希腊哲学流派的创始人,其中柏拉图影响最大。
柏拉图(公元前428一前348年)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柏拉图原名阿里克托利斯,因他身材魁梧,体育老师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柏拉图”,意为大块头。渐渐地,人们忘了他的真名,都叫他“大块头”。柏拉图20岁时,拜在苏格拉底门下。此后,他跟随苏格拉底学习了8年,直到苏格拉底死去。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政体更加不满,便出国漫游。他先到麦加拉,与那里的苏格拉底弟子们进行探讨,又曾在昔勒尼学习数学。在埃及,他认真考察了当地的等级制度,很受启发,在此基础上用对话体形式,写下了著名的《理想国》,描绘了他认为最理想的世界图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柏拉图来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向国王狄奥尼修一世鼓吹自己的思想。柏拉图希望由一位有智慧的“哲学王”统治国家,但狄奥尼修一世只相信武力才能解决一切,失意的柏拉图只好离开。
第二年,柏拉图了解到反对苏格拉底的人已经失势,就返回雅典,在阿卡米德开办“学园”,积极宣传自己的“理念论”,并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各方面的从政人士。有人称柏拉图的学园是一所“政治训练班”。
后来,柏拉图又先后两次应邀赴叙拉古宣传自己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但都没有成功。有一次,他竟卷入叙拉古的宫廷斗争中,被押上一条斯巴达人的船,船员将他载到昔勒尼,押到奴隶市场上贩卖,幸而被熟人认出,付钱赎身,他才得以回到雅典。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著作,80岁高龄时卒其天年。他创办的学园弟子主持,代代相传,延续了数百年。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广泛传播,衍生出众多流派,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近代唯心论,都从这一思想源泉中汲取营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17岁时就读于柏拉图学园,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
他曾受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回国后,在吕凯伊昂创办学校。在自己的学园里,他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因他经常率领一群弟子在林阴道上散步授课,所以得名“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创办了吕凯伊昂学园后,常带领学生们研究生物学。亚历山大国王也通令全国,凡捕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送给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在与学生解剖生物时发现一条规律:越是高级的动物,它的生理机能越复杂。
亚里士多德创造性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学科都做了深入探索,并开辟了逻辑学、动物学等新学科。他的著述有400卷之多,包括政治学、逻辑学、经济学、文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堪称百科全书,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写的《工具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逻辑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提倡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他带着学生到郊外,边散步边讲学。这对当时呆板的教学方法是一大冲击和革新,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苏格拉底的死给亚里士多德的心理蒙上了重重的阴影。他曾经沉重的对学生说:“哲学家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最终,亚里士多德也没能逃过政治厄运。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雅典人疯狂反对马其顿的统治。亚里士多德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自然受到了牵连。幸好学生及时通风报信,亚里士多德才逃过于雅典人的追捕,躲到家乡——卡尔喀斯城避难。第二年夏天,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凄然逝去。
耆那教产生
耆那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列国时代,一般认为其创始人是筏驮摩那(意译为增益)。但据耆那教的传说,在该教24祖之中他只是最后—位。约公元前6世纪上半期,筏驮摩那生于华氏城(今巴特那)以北的吠舍厘一个刹帝利名门家族。据说他30岁出家修苦行,云游各地,42岁时自称悟道,成为耆那(意为情欲的战胜者),为当时的“六大师”之一,被评为“大雄”(意即伟大的英雄)。此后,筏驮摩那继续在恒河中下游各地传教,72岁时死于白婆。耆那教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反对实行杀生祭祀,否定“吠陀”经典的权威性。其经典为《十二支》,基本教义是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和苦行主义等。它认为经过苦修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灵魂解脱的理想境界(超脱轮回)。为此,必须谨持“三宝”,也就是正智(认识真理)、正信(信仰真理)、正行(实践真理)。为实践真理必须履行五戒,即: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汉译佛经为“无所得”)。其特征是戒杀生和实行苦行主义,甚至主张舍身,以肉体的痛苦换取灵魂的快乐。公元前4世纪末以前,耆那教已传到次大陆南部,公元前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穿白袍)。在以后的数百年中,耆那教在次大陆是盛行的宗教之一,迄今在印度仍有一定影响。
四
顺世论派哲学的产生
公元前6世纪一前4世纪,南亚次大陆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新思潮、新宗教如雨后春笋,勃然而兴,“顺世论派”哲学在当时也十分活跃。这一学说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前半期就已产生,其创始人传说是毗诃跋提。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一前4世纪)是其兴盛时期,其代表人物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在佛经中被称作六大师之一。“顺世论派”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的,人由“四大”组成,死后“地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皆悉坏败,诸根归空”。它反对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业力轮回、因果报应说教,尖锐指出,“祭祀杀的牺牲能够升天,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父亲杀死去祭祀?”“婆罗门所规定的一切不是别的,而只是谋生的手段”。它反对其它宗教所宣扬的禁欲和苦行,指出这是叫苦难的人们无穷无尽地忍受痛苦,主张“当生命还属于你的时候,愉快地生活吧”。“顺世论派”哲学还反对种姓制度,认为婆罗门和旃荼罗(贱民)血管里的血液都是红的,人类是生而平等的。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劳动人民反抗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的思想反映,必然受到各奴隶主集团酌联合反对,因而其著作多被毁灭,仅有作为批判材料的片断残存在其论敌(佛教)的经典中。
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编成
“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是古代印度的梵文史诗。最初为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一前4世纪,直至公元4世纪才用文字编成。传说作者毗耶娑可能是对史诗加工整理的一位诗人。全诗共18部,长达10万颂(每颂两联句)。史诗用半幻想和神话的形式,叙述了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的大战。其主要情节是:哈斯了纳普多罗城(即恒河上游的象城)有一个帝王氏族叫居楼,出身于传说中的月种王朝的帝王婆罗多。居楼王的氏族后来分为两支,一个称为居楼,一个称为般度。居楼族的奇武王有两个儿子,长子达利多拉陀,次子般度。达利多拉陀共有百子,称为居楼兄弟。般度只有5子,称为般度兄弟。达利多拉陀为盲人,不能继承王位,般度遂成为王位的当然继承者。般度死后,按传统王位应由般度兄弟继承,居楼兄弟却自恃强大,企图独占王位。为此,他们先建造一座最易燃烧的蜡宫,阴谋烧死般度兄弟。阴谋失败后,又以赌博的诡计放逐般度兄弟13年。放逐期满后,居楼兄弟又剥夺了般度兄弟应享有的半壁国土。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北印度的部落几乎都参加了战斗。战争进行了18天,居楼兄弟全部战死,般度兄弟获胜。故事反映了雅利安各部落在向国家过度时期所伴随的战争情景。史诗内容丰富,包括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童话,是古代印度文学的宝贵遗产。
《腊玛耶那》的问世
《腊玛耶那》一译“罗摩衍那”,意为腊玛的漫游,是古代印度的梵文史诗。最初是民间的口头流传作品,一般认为诗人蚁垤可能对该诗最后加工整理。全诗共分为7部,旧本约2.4万颂(每颂两联句)。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一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末已具有现在的形式。史诗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印度阿窬陀城的陀萨罗陀王有四个儿子,非一妻所生。长子腊玛聪明勇敢,膂力过人,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陀萨罗陀王的另一个妻子不同意腊玛为继承人,企图立自己的儿子跋罗多,于是使阴谋陷害腊玛,将他放逐14年。腊玛同妻子息妲被迫向南印度出走,他们越过温德亚山,跨过哥达瓦里河,直至密林深处。尽管环境十分险恶,他们却生活得很幸福。由于腊玛经常逐杀森林中的恶魔,激怒了楞伽(现斯里兰卡)岛的魔王拉伐那。一天,拉伐那和智魔合谋将息姐抢至楞伽。为了寻找息妲,腊玛来到大猴王苏格利跋的山上。在大猴王的帮助下,腊玛率领由猴和熊组成的大军进攻楞伽岛。经过一场血战,杀死魔王,救出息妲。这时腊玛已流放期满,遂与息妲回到阿窬陀,登上了王位。史诗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印度扩张的某些历史内容,也展示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内容丰富,千百年来一直为印度人民所喜爱和传诵。它与《摩诃婆罗多》史诗同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
希腊奴隶的反抗斗争
在古代希腊的奴隶制城邦中,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会说话的工具,无论是雅典那样的民主政治,还是斯巴达那样的贵族政治,奴隶都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奴隶主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隶的剩余劳动,千方百计迫使奴隶生产更多的产品,甚至让奴隶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对奴隶的虐待、镇压更是野蛮、残忍。鞭打、绞死、杀害、倒吊、烧死、剥皮、折关节骨、从鼻子里灌醋、在肚子上压砖等等,仅是他们对奴隶所施酷刑的一部分。这种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奴隶们的不断反抗,其斗争形式从开始的怠工、破坏工具、逃跑、杀死个别奴隶主泄恨发展到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公元前640年,斯巴达爆发了奴隶大起义,起义坚持了近20年,起义军甚至一度威胁斯巴达城,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公元前494年,阿哥斯奴隶乘阿哥斯和斯巴达战争时,举行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在起义军受挫之际却反而占领了太林斯城,与阿哥斯奴隶主相峙,直到公元前468年起义军才最后失败。公元前464年,斯巴达奴隶又一次举行起义,并迅速扩展到整个美塞尼亚地区,斯巴达甚至被迫向其宿敌雅典求援。起义军遭到猛烈镇压后,退据伊托木山,顽强地战斗了10年之久。最后斯巴达人被迫与起义军议合,条件是让起义者及其子女作为自由人,永远离开伯罗奔尼撒。结果,由于斯巴达失去了大批奴隶,经济上遭到严重的打击。在西西里、爱琴海渚岛和其他地方,也都发生过奴隶暴动。公元前412年,正当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期间,雅典手工业奴隶2万人集体逃亡,使雅典经济损失极大。奴隶反抗斗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希腊社会的发展。
雅典海上霸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