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于1348--1358年创作了短篇故事集《十日谈》。故事集描写1348年瘟疫时,10名青年男女逃到乡间别墅,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以消磨时光,一共讲了10天,故事集由此得名。故事题材来源广泛,其中有中世纪趣闻轶事、法国寓言、东方民间故事、宫廷传闻和街头巷议等,再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之生动地反映了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生活。故事集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揭露和批判子僧侣们的种种丑行秽德,嘲讽了那些禁欲主义的伪君子。与此同时大胆地歌颂现实,歌颂爱情,赞美人生的幸福生活,称赞下层人民的聪明才智。故事集中也有个别流于粗俗低级的描述。这部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于1471年在威尼斯出版,1472~1478年,相继在曼都亚等城市出版。1492年,威尼斯又出版了《十日谈》的第一个木刻插图本。15世纪期间,至少刊行有十二三种版本。16世纪又印行了77版。其影响之深远,不仅对当时文坛,就是对15--16世纪,乃至17--18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有相当作用。英国、法国、德国以及西班牙等国的一些作家,都从《十日谈》中汲取创作题材或受到它的启发。
威克里夫派的产生与发展
威克里夫生于英格兰,是牛津大学教授和神甫。1369年起担任英王的侍从神甫。14世纪英格兰开始在王权领导下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1351年英国议会通过“圣职候补人法”,否认教皇对英国神职人员与圣俸的控制。1353年通过“王权侵害罪法”,确认国王有权在王朝领地上不承认或不执行教皇敕令和通谕。1374年威克里大受王命与教皇代表就英国教会的神职任免问题进行谈判,未达成协议。威克里夫回国后开始抨击教皇,1375年发表了《论神圣的所有权三卷》和《论市民法上的所有权》两篇著名论文。他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不是来自教皇,教皇无权向国王征收贡赋,反对教会拥有大量土地产业,支持没收教会财产的运动。对此教皇格利哥里十一世发了五个通谕驳斥他的宗教政治理论,要求英格兰政府将其逮捕,遭到拒绝。威克里夫得到市民和牛津大学神学教授们的支持。1378年后威克里夫的神学思想有所发展,从否定教会对社会的统治,进而谴责教皇的罪行,否定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变体说,主张《圣经》为信仰的唯一依据。1380年开始翻译《圣经》。威克里夫的后期宗教思想被“罗拉德派”所接受并进行宣传。1381年宣传其学说的罗拉德派的许多教士参加了农民起义,坎特伯雷大主教西蒙死于战乱。1381年威克里夫隐退于拉特渥斯。1832年牛津宗教会议谴责、禁止他的著作,他的追随者也纷纷屈报。威克里夫的宗教思想对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产主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宗教改革运动的辰星”。
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的斗争
1243年金帐汗国建立以后,俄罗斯诸公国成为它的藩属。人民惨遭蒙古统治者的蹂躏,苦难重重。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也不断发生,1227年在特维尔,1262年在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苏兹达尔等地,都有规模不等的人民起义。起义虽遭到野蛮镇压,但人民中的反抗情绪与日俱增。14世纪中叶以后,莫斯科公国借蒙古人的势力发展起来,在政治、经济、宗教生活方面成为俄罗斯民族统一的中心。摆脱蒙古人控制的历史重担,自然落在它身上。恰逢此时金帐汗国发生内讧,自扎尼别汗死后(1357),宫廷政变迭起,中央权力极度衰弱,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于是莫斯科大公从1374年起,停止向蒙古人纳贡。金帐汗国马麦汗遂兴兵讨伐莫斯科,1378年双方军队会战于沃查河,蒙军大败,五名将领阵亡,士兵伤亡无数。马麦汗大怒,于1380年率数十万大军亲征俄罗斯。两军在顿河岸的库里科沃原野上交战,俄罗斯大获全胜,底米特里从此获得“顿河英雄”(底米特里·顿斯科伊)的称号。后来金帐汗国虽卷土重来,但顿河一战毕竟动摇了蒙古人的统治,树立了莫斯科公国作为俄罗斯民族解放者的形象,坚定了俄罗斯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心。从此,莫斯科公国成为底米特里大公家族的世袭领地,不再乞求蒙古人册封,有了一定独立性。到伊凡三世时期,俄罗斯终于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
天主教会大分裂
1377年教皇格哥里十一世把罗马教廷从阿维农迁回罗马,结束了教会史上的阿维农教廷时代。1378年3月格利哥里十一世暴卒,枢机主教团选举意大利籍大主教巴托罗缪·苦里格那诺为罗马教皇,称乌尔班六世。他力图排斥枢机主教团中较强的法国势力,引起其中占多数的法籍枢机主教们的不满,再次把枢机主教团迁至阿维农,设立教廷并选举日内瓦出身的枢机主教罗伯特为阿维农教皇,称克力门七世。乌尔班六世得知后,在罗马另设枢机主教团。天主教教会遂出现两个教皇,分驻罗马和阿维农。两个教皇互相攻击、互相处以绝罚。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也分为两个敌对阵营,分别支持两位教皇。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德意志大部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波希米亚王国和英格兰拥护罗马教皇;法国、西班牙、撒丁尼亚、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以及德意志一小部地区拥护阿维农教皇。1409年3月,两个枢机主教团为弥补教会的分裂,决定在意大利的比萨召开宗教会议,选举亚历山大五世为新教皇。但在位的两个教皇拒绝退位,从而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为了结束天主教会的分裂,迫使接任亚历山大五世的约翰二十三世教皇在康斯坦茨召开主教会议。会上废黜了约翰二十三世,批准罗马教皇格利哥里十二世退位,否认阿维农教皇本笃十三世,选出新教皇马丁五世,教廷设在罗马,天主教大分裂到此结束。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问世
英国人文主义诗人乔叟于1387--1400年创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他原拟写120个故事,后来只完成计划的1/5,共24个故事。在故事的总引中概述了全书的内容。其中叙述了约30名香客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圣人托马斯·阿·贝克特。他们有久经沙场的骑士、能武善艺的侍从、温文尔雅的修道院长、精明审慎的律师、负债累累的商人、热中学问的学者、凶狠放荡的地主,以及磨房主、管家、医生、不同行业的工人和农民等。通过他们之口讲述的故事,反映了14世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状况。这部故事集突出地表现了爱情和婚姻的主题,赞美了人生,揭露和批判了教会的虚伪和腐败,以及僧侣们骄奢淫逸的生活。与此同时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诚实等美德。故事集以总引为前导,引出包括骑士传奇、民间故事、宗教故事、喜剧故事和寓言故事等各自独立、体裁各异、引人入胜的篇章。加上作者采用有生命力的伦敦方言写成,更增加了读者的兴趣,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瓦特·泰勒起义
由于黑死病和连年的灾荒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城乡劳动力大大缺乏,按理工资应该因此而上涨。但是,1349年英国颁布了劳工法令,规定12岁—60岁的成年男女的工资都按照黑死病发生以前计算。这个压低工资的法令使贫苦的劳动人民非常不满。
同时,英法百年战争的局势对英国越来越不利,英王加紧搜刮金钱财物来补给供养军队,以便继续同法国作战。1377年,英国国会决定征收人头税,14岁以上的人,每人征收4便士;1379年,又征收了一次。第二年,国会又把人头税增加到每人1先令。
人民怨声载道。以约翰·保尔为代表的一批英国低级教士通过传教抨击封建秩序,保尔说:“英国的情况糟透了,将来也好不了,除非一切成为公有的,而且再也没有农奴和贵族的区别,我们所有人都地位平等。”他质问:“在亚当种田、夏娃织布的时候,谁是贵人?”他的宣传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由于人民的抵制,交纳1380年的人头税的人数只有1377年的三分之二。
国王知道后,异常愤怒,派官吏去调查纳税情况。埃塞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先后起义,赶跑了税吏,捣毁了封建主的庄园,许多城镇的居民也参加了战斗。起义的领导者是肯特郡的瓦特·泰勒,所以这次起义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泰勒率领数万人向伦敦进军,6月13日,伦敦的平民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起义军杀死贵族,烧毁官邸,国王查理二世一见大势不好,慌忙躲进伦敦塔。起义军包围了伦敦塔,高呼着:“国王滚出来!”“不答应我们的要求我们就冲进去。”“取消人头税!”国王被迫接受了起义军的要求,同意废除农奴制,赦免起义者,每英亩土地只收4便士地租,实行自由贸易等等。
一部分起义军见国王已经许诺,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而另一部分群众则继续在伦敦城外围攻,提出废除反劳动人民的法令,没收教会地产等进一步的要求。国王立即召集大臣商量对策,一个阴谋诞生了。“请你们的首领进去与国王谈判。”一个使者对群众说。泰勒就进去见国王。
“我已经命人写了赦书,你们应该满足了。”
“不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决不会离开!”泰勒坚定地说。可是,冷不防,一把利剑从后面刺了过来,泰勒倒在了血泊中。接着,查理二世对农民说,他已经接受了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回家去。老实的农民在国王的诱骗下,纷纷四散离开。但是,国王的军队和地方封建主的武装挥舞屠刀,追踪而至,一场如火如荼的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但是1381年的起义给封建制度以很大打击,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
李朝的建立
高丽王朝投降蒙古后,加紧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1368年中国人推翻了元朝的统治,高丽王朝仍顽固地依附于蒙古残余势力。1387年,中国明朝决定收复原属中国的辽东领土。但高丽王朝拒绝交还铁岭,并于1388年春组织近4万人的攻辽部队,由八道都统使崔莹任总指挥、右宰都统使李成桂为前锋。5月,攻辽部队到达鸭绿江。李成桂原反对出兵辽东,便以鸭绿江雨后水涨、行军困难为由提议回师,但遭到国王和崔莹的拒绝。李成桂便迫使左军都统使曹敏修改变主张,从威化岛断然回师实行兵变,驱逐国王,立其幼子(昌王)为王,同时肃清崔莹和其他反对派。1389年,又以昌王并非王姓为借口,予以驱逐,立其远亲恭让王为王,实权为李成桂所控制。之后,马上着手进行私田的整顿,对京畿一带田地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决定三年内对公私田实行征收田租的政策。1391年5月颁行科田法,对两班官僚和其他封建贵族按等授田,使他们享有授田的收租权。李成桂在加强统治基础上,于1392年驱逐恭让王,自立为王。1396年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开始了李朝的统治时期(1392—1910)。
胡司运动纲领的提出
15世纪初,捷克人民反抗惠意志封建统治的民族斗争以反抗教会的形式而爆发,胡司是这一运动的领袖和灵魂。胡司(1372~1415)出身于波希米亚南部的贫寒之家,以参加唱痔班的活动维持生活和求学。他1394年毕业于布拉格文学院,两年后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讲授亚里土多德哲学和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实在论哲学。1400年受神职,1402年任布拉格教区长兼伯刊恒教堂宣教士。1409年,捷克国王瓦茨拉夫在犬车实行抵制德国人的政策,胡司当选为布拉格大学校长。从此,他以布拉格大学为中心开始了捷克的宗教改革活动。他无情地批判教会的奢侈堕落,主张改革教会,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主张教权服从俗权;反对教士和教会占有财产,提出教产充公的主张;他还强调俗人在领圣餐时与僧侣享有同等权利,可同时享用“两种圣体”(酒和饼);还主张以民族语言祈祷和传教。胡司提出的改革纲领在人民中间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1412年教皇到捷克大肆兜售赎罪券的举动引起人民义愤,胡司的追随者越来越多。统治者害怕人民运动,遂把胡司革除教职。但他来到民间后,继续不懈地进行改革的宣传活动,并撰写了许多抨击教会的论文。他还进一步提出反对农奴制,反对贵族垄断司法权的政治主张。胡司的思想在民间广泛传播,汇成一股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洪流。
亨利《航海家》的探险
葡萄牙王子亨利1415年随父王远征摩洛哥时,风闻西非海岸盛产金矿和象牙。1419年其任葡萄牙阿尔加维总督期间,在萨格雷斯创办航海学校,网罗一批海员、测绘人员、天文学家,以及制造船舶和仪器的工匠,1420年他开始派遣船队向海外探险,侵占马德拉群岛。1431年占领亚速尔群岛,并在那里开办种植园。1434年,又越过巨浪滔天、礁石密布的博哈多尔角。10年后,安唐·冈萨雷斯和努诺·特里斯唐率队抵达布朗角,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掳回12名非洲人,受到王子的赞赏。由此王子也得到国王的恩准,获得垄断博哈多尔角以南航海事业的权利。1443年特里斯唐绕过布朗角,侵入毛里塔尼亚的阿尔吉恩岛。1445年迪尼斯·迪亚士到达塞内加尔河口,次年努诺·特里斯唐发现冈比亚河,他们从这里猎取黑人为奴,运往欧洲和葡萄牙在大西洋岛屿上的种植园,开始了贩卖奴隶的勾当。特里斯唐及其20个同伙于1447年遭到黑人的袭击而死于非命。1448年他们在阿尔吉思岛建立了要塞和仓库,这是欧洲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商站。1455年和1456年,为葡萄牙王室服务的威尼斯人阿·卡达莫斯托侵入佛得角群岛。1460年,德·戈麦斯航抵塞拉利昂,1462年到达利比里亚沿海。至此,上几内亚海岸均已被探察,都被宣布为葡萄牙王国的领地。由于亨利大力倡导远航探险、建造船队、改进测绘技术和推动海路贸易,为达·伽马的直航印度的探险奠定了基础,因而获得航海家的称号。
胡司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