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里苏丹国末期,曾经担任地方小官的纳那克(1469--1538)坚信“没有印度教徒也就没有******教徒”的观点,亲自担负了宗教导师的角色。他周游印度各地,晚年定居在旁遮普的卡泰普尔;继续巩固他的教派和宣传他的教义。他创立的锡克教(锡克,印地语“弟子”之意);信徒多出身于低级种姓甚至贱民。其教义认为只有一个真神(昆湿奴),没有印度教和******教的区别,信徒不分种姓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在纳那克生前指定的师尊(教派首领)安格德的领导下(1538—1552),该教派发展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团,到第四代师尊拉姆·达斯时(1574—1581),奠定了阿姆利则城的基础,以此成为教团的中心。第五代师尊阿占(1581—1606)采用了相当于专员的制度,以便以旁遮普为根据地,向信徒征收捐税,构筑寨堡,形成了独立的类似政府的宗教组织,并在1604年编纂了锡克教的圣书。阿占的活动引起了莫卧儿帝国贾汉吉国王的猜忌,因而这位师尊被残酷地处死,锡克教的和平发展至此结束。从阿占开始,师尊的职务成为世袭。在阿占的儿子和继承人哈哥宾德的领导下(1606--1645),该教派发展成一个武装的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了锡克教派,多次掀起反对封建主和莫卧儿帝国的武装斗争。后来在英国统治期间,也多次掀起反抗斗争。早期实行的师尊制,到第十代师尊后被废除。18世纪初该教分成“易行派”和“狮子派”两个基本派别。狮子派以头束长发,上衣至膝,腕带铁镯,腰佩短剑为标志。教徒举行剑的洗礼后,姓名前冠以“辛格”(意为“狮子”)一词。
英国****制度的确立
随着英国封建关系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始于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英国君主****制度,在等级君主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亨利七世(1485--1509在位)时期,依靠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继续打击和削弱旧贵族势力,解散其家臣,平毁其堡垒,设立“皇室法庭”惩治反叛的贵族。同时从亲信中遵选官员,任命新贵族为中央的高级官吏和地方的治安法官,设立枢密院作为****统治的机构;有权制订法令,掌握最高司法权。亨利八世(1509—1547在位)时期,进一步加强王权,建立政治和行政案件法庭,进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年国会通过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会各级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都铎王朝君主从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权出发,在很大程度上也推行了满足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工商业,奖励航海事业。并与英国资产阶级的敌对者进行斗争,颁布迫害乞丐和贫民的血腥法律,残酷镇压国内的人民运动。这一时期国会继续发挥作用,但实际已成为御用工具(1537年国会通过一条法令,国王的命令和公告可不经国会通过而生效)。16世纪后半期,丽莎白统治时(1558--1603)继续进行改革,战胜以罗马教皇和西班牙国王为首的国内外天主教势侵略和颠覆的威胁,君主****制度大大巩固,国王的权力被神圣化。造至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更是极力鼓吹君权神授、君权无限,把王权凌驾于法律和国会之上。这种****王权日益反动,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终于在17世纪40年代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收复失地运动
公元1469年的一个深夜,卡斯蒂里亚高原上一片沉寂。突然,在荒僻的路上出现了一队人马。骑马的人都是商人打扮,行色匆匆。为首的是个深褐色头发的青年。他中等身材,面貌端正,行为举止中隐隐显露出统帅的英姿和气质。他就是阿拉贡的长子——费尔南多王子,此次在大臣们的保护下微服出行的目的,是去和素未谋面的卡斯蒂里亚公主伊撒贝尔成婚。
两位年轻人终于见面了。四天后,在大主教的主持下,他们举行了一个简朴的王家婚礼。金发碧眼的伊撒贝尔和英俊的费尔南多正式结为夫妇。他们就是日后统一西班牙并开创了西班牙帝国数百年辉煌大业的奠基人。
在那个时候,伊比利亚半岛上从西到东有葡萄牙、卡斯蒂里亚和阿拉贡三大基督教统治区域,形成鼎足之势。伊撒贝尔和费尔南多的结合意味着一个强大联盟的形成。
1474年12月12日,卡斯蒂里亚的老国王去世。第二天,长空如洗,阳光灿烂。古城上旌旗耀眼,号角齐鸣。23岁的公主在随从们的簇拥下,缓缓走向山冈巅峰上的阿尔卡萨城堡。在那里,身着锦缎长衫的伊撒贝尔终于戴上王冠,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危机四伏的王国的女王。五年之后,费尔南多加冕成为阿拉贡国王。从此,他们开始了相互支持,共同执政的历程。
他们制定统一的治国战略和外交政策,平息了持续五年的内战,打退了法军和葡萄牙军的武装入侵,还对内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这番励精图治使几乎陷入瘫痪的王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措施成为西班牙历代王朝的治国之本。
国家稳固之后,国王和女王可以放开手脚去解决西班牙统一大业的最后障碍夺回被阿拉伯人占据的格拉纳达。
早在公元711年,北非的阿拉伯人就渡过巨浪滔天的海峡,在半岛南部登陆。不久,这些披着白色斗篷、头戴风帽的沙漠骑士就把******的新月旗插在半岛上的绝大部分地区。在当时,这里是西欧的一颗耀眼的明珠。首都格拉纳达有奇特瑰丽的宫殿,精美绝伦的墙壁,清香四溢的柠檬树,随处可见的泉水和瀑布……堪称世界建筑和艺术的一件瑰宝。可是,它的辉煌到了11世纪初便日渐黯淡。如今,有伊撒贝尔和费尔南多走近了它,他们站在河畔,凝视着这座已成为囊中之物的城堡。
1491年的冬天到了,格拉纳达城显得萧瑟而疲惫。阿拉伯人被围困了8个月了,已濒于弹尽粮绝的危境。他们的国王向四周眺望,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士兵、战马。大势已去,为避免彻底的覆灭,他决定与费尔南多谈判。1492年1月2日,在隆重的受降仪式上,国王和王后头戴王冠,衣着华丽,脸上透露着胜利的微笑,身旁簇拥着那些久经沙场、喜气洋洋的将军、骑士、贵族和士兵。阿拉伯的国王则低着头,颤抖地高举双手,把格拉纳达城门的钥匙交给了他们,那可是半岛的领土权和统治极的象征啊!就在这一刹那,这位阿拉伯人的国王痛哭起来。城门开了,人们高呼:“格拉纳达属于费尔南多和伊撒贝尔!”
格拉纳达的收复是西班牙光复战争的胜利结局。从那时起,西班牙以欧洲强大帝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五
但丁和《神曲》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1265年5月,但丁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颇受当地人尊敬的小贵族家庭里。他幼年丧母,大约在他18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但丁从小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曾拜著名的学者布鲁内托·拉铁尼为师,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但丁掌握了拉丁文、诗学、修辞学等广博的知识,并且很早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在钻研各种学问的同时,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佛罗伦萨各方面的生活保持密切的接触。
1292年但丁结婚了,妻子是他依照父命订下婚约的杰玛·杜纳底。他的家庭生活很正常,但是一位叫傅德丽采的女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但丁曾在一部作品中,记述了1274年第一次见到她时,她那宛如“幼小天使”的可爱形象,几年后,当他再次见到傅德丽采时,心中充满了对这位少女的爱。但是,最终他俩没能够走到一起,1290年,傅德丽采逝世,但丁痛不欲生。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他对哲学和神学作了大量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1295年,但丁加入了医药行会。根据当时的规定,非豪门贵族只要加入了某个行会,便可担任公职。次年他成了带市议会性质的百人会议的成员,后来被任命为六名行政宫之一。当时,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佛罗伦萨分裂为黑党和白党(黑党成员大多为封建贵族,而白党则在市民阶级中较有势力),斗争十分激烈。当时的教皇也插手了佛罗伦萨的内部事务,使事态更为复杂。但丁站在维护佛罗伦萨利益的立场上,既反对黑白两党的你争我夺,又反对包括教皇在内的一切外来干涉,从而招致了教皇的记恨。
1301年,在但丁奉白党之命出使罗马期间,黑党终于在教皇势力的支援下夺取了佛罗伦萨的政权,放逐了10多名白党人士,但丁也在放逐之列。从此但丁不能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如再进入佛罗伦萨政府所管辖的地区,就会被火刑处死。“苍天啊,难道这就是我为国家呕心沥血,谋求福利和安宁而得到的报酬吗?”但丁常常悲痛地自问。
在此后的近20年里,但丁作过多次努力想要重返故里,但都没有成功。辛酸的流亡生活使他扩大了视野,增长了阅历,丰富了经验,同时也使他更加怀念故乡,眷恋家人。1321年,但丁逝世于腊万纳。
但丁的重要作品几乎全部是在流亡中写成的,其中以《神曲》最为著名。这部长诗采用中古时期所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但丁的自叙,描述了他在1300年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凌晨,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路后所发生的事情。黎明时分,但丁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他正要登山时,却被三只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分别象征****、强暴、贪婪),拦住了去路,情势十分危急。这时,古罗马时代的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对象傅德丽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然后带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
地狱的形状像个大漏斗,共分为九层,越往下越小,里面都是生前有罪的人。罪孽越深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罚越重。如在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极法斯八世。这些凶手的身体倒埋在地上的洞里,两条露在地面上的腿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
游历完地狱之后,但丁随着维吉尔通过一条裂缝又重返了地面,来到洗涤罪恶的炼狱前。能够进入炼狱的,是那些生前的罪恶能够通过受罚而得到宽恕的灵魂。灵魂洗去一种罪过,就会上升一级,如此可逐步升向山顶。山顶上是一座地上乐园。维吉尔把但丁带到这里之后就退去了,改由傅德丽采前来引导但丁。但丁在傅德丽采的引导下,经过了构成天堂的九重天,终于到达了上帝面前。那里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诗人觉得,在那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但丁在《神曲》中广泛而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严厉地批判统治阶级的寡廉鲜耻以及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大胆地对教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否定了神权统治和教会至上的观点。《神曲》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是用意大利俗话写成的,这对于意大利文学语言形成和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并使但丁超越了在他之前的一切意大利作家,成为第一位意大利民族的诗人。
在16世纪之前,《神曲》名为《喜剧》,这里的“喜剧”两字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当时人们把叙事体的作品称为豫剧或喜剧,但丁的这部作品结局完满,因此被称《喜剧》。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这首长诗的崇敬,在“喜剧”之前加上了“神圣的”一词,《神曲》由此得名。
莫斯科公国的独立
13世纪时,在俄罗斯的大地上有十几个分裂的诸侯公国,成吉思汗的后代拔都征服了罗斯全境,建立了以伏尔加河为中心的金帐汗国,统治着全罗斯。金帐汗国主要是利用罗斯王公控制和压榨罗斯人民,为了向金帐汗国纳贡,各王公竭力向老百姓搜刮钱财。缴纳赋税的沉重负担,完全落在了贫苦百姓的头上。老百姓凄凉地唱道:
谁要是没有钱,就带走他的子女;谁要是没有子女,就带走他的妻子;谁要是连妻子也没有,就把他的脑袋砍去!
相反,那些最有钱的王公、贵族、教会却被免除了赋税,享有种种特权,蒙古统治者企图拉拢罗斯封建主,使他们成为驯服的统治工具。这样过去了两个世纪,在此期间,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起来,控制着大多数的公国。
1462年,莫斯科公国的大公去世,他的儿子伊凡继位,这就是伊凡三世。伊凡处事谨慎,甚至连一个樱桃都要分两次吃。他又有雄才大略,正是在他在位期间,俄罗斯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基本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伊凡三世即位后,首先兼并了雅罗斯拉夫公国,把它变为自己的属国,然后又吞并了罗斯托夫公国。但是最具意义的征服是征服诺夫哥罗德。当时诺夫哥罗德是一个封建国家,经济发达,拥有辽阔的领地,被称为“罗斯诸共和国的首领”。伊凡三世把它看做是自己的世袭领地,早就图谋吞并。1417年7月,两军在舍隆决战,莫斯科的军队只有4000人,诺夫哥罗德的军队却有4万人,但是莫斯科军队集中统一指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以一当十;而诺夫哥罗德各封建主的军队则一盘散沙,各自行动,十不顶一,所以被打得大败,有1.2万人被杀,1.7万人被俘。诺夫哥罗德不得不和莫斯科签定和约,保证不反对莫斯科大公,接受伊凡三世的裁判权和全权代理人,继续交纳贡税。谨慎的伊凡三世这次并没有吞并诺夫哥罗德,因为在他看来时机还没到。
到1477年3月,诺夫哥罗德的两位使者来到莫斯科,在呈文中称伊凡三世为“国君”,而非过去那样称“君主”,伊凡洋洋得意,心想:他们终于肯称我为国君了,我应该问问他们要不要设立国君法庭和行政机关。于是他派人去诺夫哥罗德询问,没想到竟然遭到拒绝,他的“国君”的称号也被否认。伊凡大怒,指责诺夫哥罗德出尔反尔,背信弃义。11月,伊凡三世兵临城下,扬言攻城,诺夫哥罗德无力抵抗,只得接受伊凡的全部要求。第二年,伊凡三世向全体诺夫哥罗德人宣誓成为他们的国君,诺夫哥罗德的全体领主、贵族及子弟也宣誓效忠伊凡三世。这使莫斯科公国的领土扩充了好几倍。
此后,伊凡三世继续行动。1485年,他吞并了特维尔公国,基本统一了东北部的罗斯。从这一年开始,莫斯科大公正式称为全罗斯大公。
就在莫斯科的疆土和实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罗斯的势力的时候,统治罗斯已经200多年的金帐汗国却像垂暮的老人一样越来越弱。蒙古封建统治者无穷的贪欲和无尽的掠夺,使境内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对罗斯人民来说,摆脱鞑靼蒙古人统治的时机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