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048

第48章 中古部分(18)

在实施预定计划的那天深夜,土耳其军的80艘船绕过金角湾口的铁链封锁,靠上了加拉太的岸边。接着,用人力将船拖到岸上。随即在陆地上用坚厚的木板铺设了一条道路,又在板面上涂了大量牛油和羊油,以减少拖船的磨擦。经过一夜努力,这些船只终于通过滑板,从陆地运到了金角湾的尽头。等到天快亮时,船只纷纷下水,排列成一座浮桥,并筑起了炮台。土耳其的士兵就通过这座浮桥,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新的进攻。

“金角湾出现了敌人!”

东罗马军意想不到金角湾那边会出现土耳其士兵,赶紧从就近的亚的里亚堡门的防军中抽出兵力去抵抗,而将这里的防守交给来援的******士兵。这样一来,东罗马军的兵力分散了,而防守亚的里亚堡门的******士兵又不熟悉地形、地势,抵抗越来越弱。

经过土耳其军连续不断的炮击,亚的里亚堡门的城墙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英勇的士兵们,虔诚的******们!”素丹亲自检阅了军队,并对他们大声呼喊说,“我们已打开了缺口!我给你们一座建筑宏伟、人口众多的城市,这是古罗马的首都,世界的中心,任你们抢劫,你们将成为世界上的富翁!现在,立即将火把绑到你们的枪头上,勇敢地冲进城去吧!”

在素丹的煽动下,土耳其士兵从海上和陆上发起猛攻。防守亚的里亚堡门的******士兵抵抗不住,立即登上自己的舰船逃跑;土耳其军趁势突人缺口,冲进城去。

这时,君士坦丁皇帝正在亚的里亚堡门北端的宫内指挥战斗。他看到土耳其的旗子在城市上空飘扬,顿时失去了勇气,急忙脱下皇帝服饰,夺门而逃。路上,他看到有几个土耳其士兵正抱着一大堆抢劫的财物向前跑,便奔上前去,用剑把他们一个个刺倒在地。当他准备脱身时,遇上了一个受伤卧倒在地的土耳其士兵。这个士兵认出他是皇帝,突然挣扎爬起,把他掀倒,一刀杀死。所有跟随皇帝的人都纷纷逃散。就这样,经过51天的激战,君士坦丁堡终于被土耳其军队攻陷了。

根据素丹事先的许诺,土耳其士兵在城里连续三天大抢大杀。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宫殿付之一炬,历代相传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的基督教偶像都从教堂搬出,换上了******教的壁龛。全城最大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来,这座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达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从此覆灭了。

哥伦布首航美洲

哥伦布出生于******,自幼参加航海活动。约1476年移居葡萄牙里斯本,居住多年,曾航行英国。他相信地圆说,认为从大西洋一直西航可到达东方。当他的远航计划为葡王(若奥二世)拒绝后,转而求助于西班牙国王。经过4年周折,取得了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萨白拉的资助,为他配备了3只帆船和数十名船员,预先封他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有权将新土地收入的1/10留归已有,并享有航海贸易的1/8的股份特权,哥伦布先后四次远航美洲: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船3艘、船员87人(一说90人)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瓦特林岛(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继续南航至古巴和海地,在海地北部建立了埃斯帕诺拉据点,次年初返回西班牙。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率船17艘、船员1500余人,从巴罗斯港出发开始第二次西航,发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等地,1496年3月返回西班牙。1498年3月30日开始第三次西航,曾抵特里尼达岛,并到达了南美大陆北岸的俄利诺科河口附近,1500年被逮捕(一说是因被告侵吞国王收入)押解回国,不久获释。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自费建立的船队进行最后一次航行,到达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地,1504年11月返回西班牙。其晚年穷困不堪,1506年5月20日病逝于西班牙法拉多利城。哥伦布至死仍认为他已到达东方的印度,故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为西班牙的殖民掠夺和侵占土地奠定了基础。

法国掠夺意大利的战争

意大利经济上的发达和政治上的分裂,激起法国君主的贪欲,并为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1491年9月,法王查理八世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由北往南横扫意大利全境,次年2月占领那不勒斯王国,1495年5月查理加冕为那不勒斯国王。查理的胜利激起意大利各国的反对,于是阿拉冈国王斐迪南以西西里国王的名义联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德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以及威尼斯等,结成威尼斯同盟共同反对法国。1496年,那不勒斯在阿拉冈的援助下恢复了国家,法国的侵略果实化为乌有。路易十二继位后,采取外交手段拆散了威尼斯同盟。1499年,路易侵占了米兰。1500年,法国与西班牙共同瓜分了那不勒斯。1504年法国被西班牙赶出那不勒斯,又返回米兰,形成两个入侵国家南北对峙的局面。法兰西斯一世上台后,于1515年马林雅诺战役中打败瑞士,成为米兰公爵,从而切断德国和西班牙的联系。法兰西一世和查理五世在意大利进行了四次战争。1525年,双方在巴威亚爆发激战,结果法王被俘,法王以放弃米兰为代价才得以赎身。查理的胜利,使教皇克立门七世加入法国的反皇帝同盟,1527年5月,查理派兵攻入罗马。1529年缔结和约规定,法国放弃对意大利的主权要求。1535年为处理米兰公爵继承权问题,双方又启战端,结果法国失败。法兰西斯、世之子亨利二世即位后,竭力支持德国诸侯反对皇帝,并取得凡尔登、麦茨、土尔三个主教区。1559年意大利战争结束,双方缔结和约。

萨伏那洛拉执政

1452年萨伏那洛拉出生于意大利费拉拉城的医生之家,1475年在波洛尼亚加入多明我会,1482年在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从事讲道活动,1491年担任该院院长。萨伏那洛拉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苦行生活,对罗马教皇和教会的各种腐败十分不满。从1482年起在讲道中对此进行猛烈抨击,并揭露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实行的僭主政治,反对巨族豪富的骄奢。1494年9月法王查理八世率军侵入意大利,兵临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公然投降法军。萨伏那洛拉借机领导市民举行起义,驱逐美第奇家族,恢复共和国制。萨伏那洛拉担任全权执政,着手进行政体改革,设立最高权力机构大议会和80人会议等新的国家管理机关。在经济上驱逐高利贷者,发放低息贷款。在宗教方面提倡俭朴节欲。企图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理想的神权国,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法王查理八世身上。1495年德国、阿拉冈、威尼斯和教皇国组成反法大同盟,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动员佛罗伦萨参加同盟,受到萨伏那洛拉拒绝。1497年亚历山大六世开除他的教籍,美第奇家族的支持者也进行反对共和国的活动。他们利用佛罗伦萨经济不景气,许多工场关闭,城内饥饿贫困现象加重,而致使人民对萨伏那洛拉的执政产生不满之机,对他开展了猛烈的政治斗争。1498年5月攻入圣马可修道院将其逮捕,经教会法庭审判,以伪预言家、宗教分裂者和异端罪处以死刑。1512年美第奇家族重又恢复在佛罗伦萨的统治。

血腥立法的颁布

从15世纪7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去了世代耕种的土地,流离失所,成批地沦为乞丐、盗贼和浪人,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并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和兵源。为此在“劳工立法”、“救贫立法”、“贫民法”等名义下,都铎王朝(1485—1603)颁布了一系列迫害破产农民和禁止流浪的法令。从1495年开始,1536、1547、1563、1597年又相继颁布。其中条文称,除年老和丧失劳动力者发给乞食证外,其他人不得流浪乞食,否则系于马车后部,鞭打到流血,遣送原籍;凡第二次违令被捕者,鞭打之外,割去半个耳朵;三次违令则判处死刑;劳动者3天不干活,遣送回籍,在胸前打上“V”字(流浪者)烙印,强制劳动;凡拒绝劳动者,一经告发,被判为告发者的奴隶,如逃亡逾40天,便判为终身奴隶,在额上或背上打上“S”字(奴隶)烙印等。目的是迫使他们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据史料载,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1509—1547年),有7万多失地农民被处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被送上绞刑架的每年达三四百人。故马克思形象地称这些法令为“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血腥立法的颁布,引起了英国农民的不断反抗。

萨非王朝的兴衰

15世纪后期,随着帖木儿帝国的衰落,伊朗出现一些地方政权。南阿塞拜疆阿达尔地方的什叶派教长易司马仪·萨非,联合附近突厥部落发展自己的势力。1502年,易司马仪击溃白羊王朝的主力部队,占领南阿塞拜疆和大不里土城,宣布自己为沙赫(国王),以什叶派为国教,建立萨非王朝(1502—1722)。几年后,他在哈马丹击毙白羊王朝苏丹之弟,又捕杀苏丹本人,白羊王朝灭亡。接着于1507年占领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1508年攻占巴格达。1510年,在莫夫伏击乌兹别克军队成功,乌兹别克汗也死于战场。随后又向西挺进,与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1514年,双方激战于伊朗西部的查尔地兰,易司马仪初战小胜,但在关键时刻却遭到伏击,他本人受伤落马,险些被俘。巴格达和首都大不里士曾一度为土耳其人占领,国王太美斯普(1524—1576)为避开土耳其的袭击,于1548年迁都喀兹文。1555年,又与土耳其缔结和约。16世70--80年代,伊朗不断爆发人民起义,土耳其乘机进攻。阿拔斯一世即位后(1578—1629),依靠伊朗封建主,加强中央政权和军事力量,组建新军,建立炮兵部队。1597年夺回呼罗珊,1598年迁都伊斯法罕,开始向土耳其人进攻。1603年攻克大不里士,以后又多次大败土耳其军队,收复被占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区,伊朗成为中亚大国。阿拔斯死后,国势渐衰,王朝继续存在约100年,1722年为阿富汗灭亡。

沙皇俄国争夺出海口的斗争

16—18世纪,沙皇俄国为夺取出海口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伊凡三世是第一个提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这一战略计划的人,他的继承者们也积极追随他的脚步,从而引起了俄罗斯同邻国的一系列冲突和战争。莫斯科公国在完成了全俄罗斯统一的历史使命时,还仅仅是一个内陆国家。在其东方,金帐汗国虽然分裂,但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及阿斯特拉罕汗国的存在,显然阻挡了俄罗斯进入黑海和里海地区的通路。在其西北方,立沃尼亚骑士团盘眠着波罗的海沿岸,对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造成直接威胁。因此,伊凡三世发动了第一次立沃尼亚战争(1500—1503),打败了立沃尼亚骑士团,迫使它承认西部罗斯城市在波罗的海的贸易权利。在东方,他打败了喀山汗国,控制了克里米亚汗国,为罗斯向东发展准备了条件。伊凡四世继承了其祖父的事业,吞并了俄罗斯东南方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控制了通往黑海的伏尔加商路。在西方,他同立沃尼亚骑士团及波兰、立陶宛、瑞典等国家进行了长期战争,企图进入波罗的海,但遭到了失败。1590--1595年,俄罗斯与瑞典进行了长期战争,在战后签订的“永久和约”中,俄罗斯恢复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直到18世纪的北方战争(1702—1721)以后,俄罗斯才在波罗的海站稳脚跟。

拉斐尔《雅典学院》的问世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拉斐尔,应罗马教皇朱理二世的邀请,在梵蒂冈宫创作了一系列雄伟的壁画,其中于1511年完成了《雅典学院》的创作。拉斐尔在这幅壁画中,把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意大利的50多位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与名流荟萃一堂,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在一宽阔豪华的大厅里围绕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拉斐尔在画中突出地表现了对希腊精神的崇拜,以借助历史上古典文化的再现,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画面左边,拉斐尔以达·芬奇为模特儿塑造出柏拉图的形象。此外,众多人物中有马其顿的年青国王亚历山大、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右边有斯多葛派哲学家芝诺、数学家阿基米德、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当代的大建筑家布拉曼特、拉斐尔的好友画家索多马,以及头戴无檐帽的拉斐尔本人。这些人物,无论是老人、壮年和青年都很生动、自然,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而且姿态、表情极其丰富。但这种人物的多样性,都为一根为探索科学真理的红线所贯穿,而统一在自由辩论追求真理的主题之中。这幅作品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被美术史家誉为“文艺复兴盛期三大杰作”。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的问世

马基雅维里生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峰时期,在意大利政治四分五裂的局势下,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重要职务。1512年,美第奇家族恢复了佛罗伦萨的统治地位。1513年初,他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遭逮捕监禁,1513年3月无罪获释。从此他结束了政治生涯,长期隐居在佛罗伦萨附近自己的小庄园里并开始写作。1513年下半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全书共26章,通过历史和当时许多事例,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具体地说明一个君主应该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和巩固国家的策略。他为讨好美第奇家族,把本书献给当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罗伦索·美第奇,以求得一官半职,结果落空。书中阐述了面对意大利分裂的形势,要使国家统一,唯一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并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信弃义,不择手段。他这种面向现实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他为实现政治目的而采取一切手段等主张,为取得政权后的资产阶级以至法西斯主义所利用,形成“马基雅维里主义”。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