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兴衰
英国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称霸海上。为了发展同东方各国,主要是印度的贸易,于1600年12月31日成正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商业性的垄断组织,由几家公司合并而成,从1609年永远享有在印度洋和人平洋上的贸易垄断权。公司采取股份制。1617年公司有股东9,514位,资金162.9万英镑。公司选出董事会负责管理口常事务,设总裁1名,委员24名。公司同时是武装组织。1612年公司在印度打败匍萄牙人,获得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由罗伯特·克莱武率领的东印度公司的军队打败法国的同盟者——孟加拉的军队,从此公司控制了孟加拉。1802年,公司同马拉塔王公巴志波签订《巴辛条约》,马拉塔各公国从此失去独立主权,引起1803—1805年同马拉塔各公国之间的战争。马拉塔人被打败,从而公司控制了印度大部分领土。公司原本是商业组织,从事棉布、靛青、硝石、香料的贸易。19世纪棉布贸易衰落,遂经营鸦片贸易,对中国输入鸦片。根据巴辛条约,公司采取补助金办法控制印度各封建王公。孟加拉是它统治印度的中心,主要城市是加尔各答。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改善东印度公司事务管理条例法案》,规定公司的加尔各答省省长即为印度总督,统一管理印度事务。1784年英国国会通过《关于改善东印度公司和印度的不列颠领地的管理》法案,决定公司隶属于国王指派的6人监察委员会。1813年确定双重管理制,公司事务由董事会和监察委员会双重领导。1813年英国国会决议取消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但还保留对中国贸易的垄断。1833年英国国会决议,取消公司作为商业组织的存在和对华贸易的垄断权。1858年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英国国会通过《最佳管理印度法案》,正式取消东印度公司。
米哈伊尔争取罗马尼亚统一
159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丹承认米哈伊尔为罗马尼亚君主。当时的罗马尼亚诸国包括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米哈伊尔受到当地反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人士的支持和基督教同盟密使的鼓舞,于1594年发起反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争取罗马尼亚统—和独立的斗争。他在布加勒斯特击败土耳其军队,杀死首都布加勒斯特和其他地方的土耳其人,攻占了土耳其人占领的多瑙河两岸的诸城堡。摩尔多瓦君主也攻占了黑海和多瑙河沿岸的其他城堡。1595年5月10日,米哈伊尔同特兰西瓦尼亚大公签订阿尔巴一尤利亚条约。1595年8月13日(23)罗马尼亚1.5万军队和由阿尔贝特·基拉伊指挥的阿尔迪亚尔援军于克尔尼什特河流入涅日洛夫河入门处——克卢格宙尼迎战辛南一巴夏率领的土耳其大军。罗马尼亚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土耳其援军卷土重来,占领布加勒斯特。米哈伊尔逃到山中。米哈伊尔得到援军后实行反攻,解放了特尔戈维什特,1595年10月20(30)日攻克朱尔朱堡。米哈伊尔被推为“当今最勇敢、最强大、最英明的大公之一”,被视为整个巴尔干半岛反对奥斯曼力量的代表和领袖,赢得了罗马尼亚的独立。1598年同土耳其会和,土耳其人授他以权杖,并缔结和约。米哈仞尔建立一支独立的军队,包括哥萨克人、塞凯伊人、波兰人、塞尔维亚人。这支部队包括骑兵部队、“紫衣军”部队、步兵部队和雇佣兵部队。1598年6月,米哈伊尔又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缔结和约。1599年10月18日在锡比乌附近的舍林伯尔,米哈伊尔同特兰西瓦尼亚军队发生决定性战斗,打败特兰西瓦尼亚军队。1599午11月1日米哈伊尔进入特兰西瓦尼亚首都阿尔巴一尤利亚。特兰西瓦尼亚召开国会,承认米哈伊尔大公。1600年5月,米哈伊尔率两支罗马尼亚大军,亲征摩尔达维亚。这样三个罗马尼亚国家第一次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米哈伊尔被冠以“罗马尼亚国、阿尔迪亚尔、摩尔多瓦君主”的称号。很可惜,米哈伊尔于1601年8月9日在奥地利皇帝默许下被部下杀害。
吉尔伯特著《论磁石、磁体和最大的磁体——地球》
这部书是研究磁现象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近代磁学研究的开始。作者威廉·古尔伯特(1544一1603)是英国物理学家、杰出的医生。1600年,他在《论磁石、磁体和最大的磁体——地球》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磁针指北的道理,论述了他对磁体和电吸引的全部工作。他以“小地球”实验为依据,说明地球是一个最大的磁体。他用天然磁石做成了一个大球,把自制的小磁针放在这个大磁球表面,发现小磁针总是指向一个特定方向,如果把小磁针在不同点沿着它的所指方向移动,那么所描绘出的曲线与地球上的经度线非常相似,且所有的经度线都汇聚在上下两个顶点,在这两个顶点上,小磁针都垂直指向球面。这一切都与把磁针放在地球表面完全一致。因此,吉尔伯特认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吉尔伯特关于磁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一个磁体的磁北极与另一个磁体的磁南极相互吸引,而与后者的磁北极相互排斥。吉尔伯特除了对磁现象做了理论探讨以外,还对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甚至把电与磁加以比较,讨论其性质的异同。第一只实验用验电器亦是吉尔伯特制造的。
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始末
1602年,由六家商会组成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3月20日荷兰国会通过公司特许令,规定了公司的章程。公司获得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整个地区的贸易和航梅特权,期限暂定21年,即整个太平洋、印度洋和相连海域都属于公司独占的范围。公司资本为650万弗罗林,分2,100股。一半股份属于阿姆斯特丹商人集团,1/16属于商人罗特丹和吉尔夫。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选出76人组成的董事会和7人组成的理事会负责日常事务。公司享有签订条约,修筑城堡,拥有武装,设立法官的权力。公司在印度拥有军事基地,拥有军队10,000~12,000人,海军舰只40~60艘。每年运回欧洲的货物1000~1200万弗罗林,红利为25~30%。公司成立后接管了它的前身在东方的所有商馆。公司同欧洲其他国家殖民者展开争夺印度尼西亚的激烈竞争。1641年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马六甲。同时限制英国人在这里开办工厂。到18世纪末,公司已征服爪哇岛的大部分领土。公司与当地封建主相勾结,剥削印度尼西亚的广大人民群众。公司通过当地封建主来征收农产品。公司强迫当地农民种植咖啡,并且规定应种的株数,如规定某地区农民种咖啡树必须达到1000株。公司把这些咖啡运到欧洲市场,从中牟取暴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后,荷兰在海外的殖民势力衰落,英国殖民势力进入印度尼西亚。英国人占领了苏门答腊西海岸,打破了荷兰人的贸易垄断。公司职员被英国人收买,进行偷运。公司收入急遽减少,日薄西山。公司在安邦支出超过收入达10万里克斯塔勒,在班乌为6.5万里克斯塔勒。在苏门答腊公司已无收入。1780年公司负债达2,500万里克斯塔勒。在1780—1784年英荷战争中负债达3,500万里克斯塔勒。根据1784年巴黎和约,印度东海岸据点包括尼加巴塔姆都落人英国人手里。同时在印尼各岛都爆发了人民起义,到1784年才把起义镇压下去。1800年1月1日起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取消,它征服的领土归荷兰国家所有。
英国国会制度的形式
英国的国会是英王亨利三世(1216—1272)统治时期大封建主、骑士和市民同国王斗争的产物。1264年大封建主西门·德·孟福尔为首的军队,打败王军,俘虏国王,孟福尔成为实际统治者。1265年他召开国会,参加者除大贵族外,每郡派两名骑士,每座城市派两名市民参加。这是英国国会制的开端。国会讨论国王政府的各项政策,确定不经国会同意,国王不能进行任何改革,不能征收任何捐税。1295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他给有爵位的大主教、主教、大主持,伯爵、男爵每人发一出席证,也给每郡郡守发一出席证,命其选郡中有武士资格者二人,均到韦斯敏斯特开会。出席这次国会的有大主教2人、主教18人、主持70人、伯爵7人、男爵1人、郡代表70人、村代表200余人。在国会开会期间,由郡和城市选举产生的代表称为平民,同国王指定的代表处于不同地位,分别于两室开会。国会逐渐形成两院:贵族院包括贵族和教士,由贵族大臣担任主席;平民院亦称众议院,包括各郡和各城市选出的代表。众议院选出议长一人,主持会议。1297年国王承认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先同国会磋商。到亨利四世(1399~1411)统治时期,国会已拥有下列四种权利: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征税;不经国会承认不得立法;国会可弹劾大臣;包括对外宣战和媾和等重大事务,国家大臣可强迫国王接受其忠告。议员享有下列权利:在会议中,出席会议途中和散会归途中,均不得逮捕;议会中的辩论发言,会后不负责任,不受惩罚。1429年制定选举法,规定只有居住在本郡的自由持有农每年租金价值40先令者才有选举权。在1640年开始的英国革命中,长期国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1649年3月17日废除贵族院,1657年又加以恢复。英国国会两院制延续至今。
贫民法的实施和废除
英国从16世纪起,随着寺院的解散,圈地运动的进行,行会工业的衰落,大批失业人员流浪乡里,结伙为盗,社会秩序极端混乱。为了清除社会上的乞丐和游手好闲之徒,对有残疾者给以救济,1563年英国国会通过救贫法。规定往各教区派遣征收吏,富人每周捐款若干以救济穷人。不愿缴纳者课以财产税。贫民有生计者禁止行乞,失业者由乡里供给。严惩游荡之徒。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格兰和威尔士各地流氓乞丐甚多,有碍社会治安。流浪者包括不从事正当职业而以狡猾手段取财者,看相算命者,年富力壮不务正业者,剑客,养熊人和优伶,变戏法者和沿街叫卖者,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者未经学校许可周游各地沿街行乞者,落难水手和刑满释放者;法律规定,凡流浪者要全身遭受鞭打,流血为止。凡身体强壮而行乞者,须大加鞭笞,用一尺火铁刺其右耳。国家成立悔过院,拘留身体强壮而无职业者。1597—1598年编成《救贫法法典》。1601年英国国会又通过救贫法,为失去工作能力的贫民成立救贫院,每教区设立贫民管理人员,富户纳贫民捐以救济贫民。1795年,确定“斯突汉兰德制”,按面包价格补贴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工人,结果雇主尽量压低工资,使工人依靠救贫委员会生活。1834年颁布新救贫法,取消旧救贫法,成立劳动院。规定救贫金只能由劳动院使用。失业者只有进劳动院。劳动院的劳动条件极差,工作繁重,时人称之为“穷人的巴士底狱”。
厄尔斯特的殖民
英国镇压了爱尔兰1593—1603年起义后,大肆掠夺爱尔兰土地,往爱尔兰殖民。1603年以后,在爱尔兰北部厄尔斯特省进行大批殖民。在英国征服爱尔兰过程中,出现了“伯爵们出奔”事件。1607年9月14日,厄尔斯特省以蒂龙伯爵 为首的99名重要人物,从斯威利湾的腊斯马伦出发,离开爱尔兰,逃往圣城罗马。他们离开后,统治爱尔兰的古老贵族阶级消灭了。随后爱尔兰流亡者日益增多。1607年底,先后在利弗德和斯特拉班组成两个陪审团。他们起草对爱尔兰当地显贵奥尼尔、奥唐奈及其他人所谓的“叛国”和“谋反”的控诉书。皇家法院判决褫夺这些人公权,没收这些人土地归英王所有。这种没收办法也扩大到其他地方。约翰·戴维斯爵士在给索尔兹伯里的信中说:“根据爱尔兰的习惯和英国的法律,英王陛下现在也可以没收这些土地,并由他任意处理。”英国政府没收了蒂龙伯爵和蒂尔科纳尔伯爵的土地。随后把这种没收扩大到多尔加尔、蒂龙、德里、阿尔宣、卡范和弗利纳六郡。弗马纳郡的首领休已经阵亡,他的领地一部分赠给他的同族康垴尔·罗,其余全部被没收。卡范郡首领约翰,奥赖利爵士也在起义中丧生,他的领地也遭到同样的命运。阿尔马郡统治者奥汉龙和奥及尔被剥夺公权,土地被没收。戴维斯说:“我们必须建立英国殖民地,因为爱尔兰人是永远不会惩治一个大卖国贼的。”1609年5月英国公布“殖民地条例”,确定50万英亩土地全部对殖民者开放。英王把这些土地全部分给英格兰和苏格兰承租者,这些人必须是文职人员,笃信宗教,一般每人承租1,000、1,500、2,000英亩土地。赐地的第二种人叫“服役者”,都是苏格兰人,都要履行王权最高宣誓,承认英王是教会首脑。第三种人是本地人,不必履行王权最高宣誓。承租者和服役者要向英国纳免役税,每1,000英亩为5英镑6先令8便士。本地人纳免役税较重,每1,000英亩为10英镑11先令6便士。这样爱尔兰的最好土地都落入英国殖民者手中。
季米特里惨死之谜
1598年1月7日,俄国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逝世。年仅9岁的异母皇弟季米特里早在1591年5月15日就惨死于乌格利奇皇宫中。当时季米特里正在乳母和保姆陪伴下同几位同年朋友玩“插刀入地”游戏。他忽然羊痫风病发作。跌倒时他手中拿着的刀刺入自己的咽喉因而丧命。皇子的母亲玛丽亚·那加娅认为,季米特里是波里斯·戈都诺夫指使人杀死的。人群把莫斯科一位司书皮贾哥夫斯基及其他几人杀死。以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叔伊斯基为首的调查委员会认为季米特里之死是偶然自我丧命的。皇后玛丽亚·那加娅为此削发为尼,她的近臣和亲属都遭放逐。在俄国民间传说中季米特里仍然是波里斯·戈都诺夫派人杀死的。季米特里之死仍然是俄国历史上一桩疑案。1598年,俄国缙绅会议选举波里斯·戈都诺夫为沙皇。
火药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