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英国建东印度公司,并授权管理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事务。到了18世纪,英国战胜法国,取得对印度的独占权,东印度公司的阵地也得到了巩固。这时,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商业上向孟加拉渗透。一些与东印度公司有联系的印度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对东印度公司的商业活动既支持又担心。为了完全把孟加拉变成英国的殖民地,1757年,英国发动了对孟加拉的侵略战争,经过普拉西战役,英将克莱武指挥的英军取胜,英军占领了孟加拉。从此,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763年,米尔·卡西姆领导了反英大起义,克莱武镇压了这次起义之后,开始在孟加拉实行一种“双重管理制度”,即孟加拉地方当局管理民事,东印度公司管理财政,例如收田赋等等。这一制度使东印度公司有机会大肆掠夺印度财富。但是,1770年,孟加拉发生严重饥荒,那里的印度人至少死了1/3,但公司的税收却大幅度上升,导致孟加拉贫困不堪。随之而来的是东印度公司财政破产,对印度的管理问题成为英国的一个重大问题。辉格党和托利党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管理法案》。根据这一法律,印度的全部政权仍和以往一样操在公司手中,但公司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商业机构,而成为印度领土上的统治者。为了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政治活动,印度的最高统治者总督以及参事会的几名参事不再由东印度公司委派,而改由英国政府任命。《印度管理法案》实行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更直接更严酷了。
十
普加乔夫起义
18世纪后半期,俄国农奴制达到极盛而衰的时期。由于农奴地位的不断恶化,反抗斗争也连年不断。1762—1772年10年间,仅地主农奴和国有农奴就有160多次起义发生,普加乔夫起义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叶梅连·伊凡诺维奇·普加乔夫(1742—1775)出身于哥萨克家庭,17岁入伍,参加过“7年战争”和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当时沙皇叶卡特林娜二世杀夫登位,许多人假冒被杀的沙皇彼得三世来发动群众,举行反抗斗争。1772年11月,普加乔夫在雅依克镇自称为彼得三世,秘密组织队伍,准备起义。1773年1月普加乔夫被捕,5月从狱中逃出,8月以彼得三世的身份出现在群众面前。1773年9月普加乔夫率众起义,队伍仅80余人。10月,起义军围攻奥连堡不下,又转而攻喀山。1774年3月,起义军已发展到5万人,7月12日攻入喀山城内。但普加乔夫未能守住喀山,7月15日,起义军退出喀山,此役有2000多起义者战死,1万多人被俘,普加乔夫率几百人逃往伏尔加河地区继续活动。1774年7月31日,普加乔夫颁布《全民告谕》,宣布给予农奴人身自由,免除人头税、货币税和兵役,无偿给农民以土地、森林和草场,号召农民起来打倒贵族地主。普加乔夫的号召得到人民的响应,队伍很快发展到了1万多人。1774年8月,普加乔夫率起义军抵达察里津。这时,沙皇政府派来的大批军队也已到达这里。8月24日,起义军遭到政府军的袭击,死2000多人,6000多人被俘,普加乔大仅率几百人逃脱。在这种情况下,普加乔夫仍然主张发动哥萨克坚持斗争。但起义军中的特沃罗戈夫、楚马科夫,费杜尔耶夫、布尔诺夫和热列诺夫等人在9月14日将普加乔夫捉住,捆绑起来送给了政府军。11月4日被押送莫斯科。1775年1月9日被判死刑,1月10日在莫斯科波治特诺伊广场处以砍头、肢解。普加乔夫牺牲后,其余部一直坚持斗争到1775年8月。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统治。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0年3月“波士顿惨案”发生后,北美人民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英斗争。英国殖民当局被迫作出了一些让步,英军退出了波士顿,1770年取消了唐森德法案,但保留了一项每磅3便士的茶叶人口税。北美人民对此十分不满,视之为英国****的象征,所以,从1770年起,北美人民又掀起不饮茶运动,以示抗议。殖民地的一些商人则用走私的办法运茶叶到北美。当时,正值英国东印度公司频于破产,为了帮助该公司卖掉它所储存的近8000吨茶叶,缓和公司的财政困难,英国政府在1773年特别通过了一项救济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条例,准许该公司在北美殖民地以廉价销售积压茶叶的特权,并只对东印度公司征收轻微的茶税,这批茶叶的价格因此比走私茶叶便宜50%。与此同时,殖民政府又重申了禁止购买走私茶叶的规定,这便引起茶叶走私者的恐慌,他们以爱国主义为口号发动群众,抵制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来北美殖民地销售。有一批波士顿青年还在一个绰号“走私王”的人支持下组织了波士顿茶党。1773年12月,东印度公司满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并拒绝当地市民要其离港的要求,坚持卸货。12月16日晚,波士顿茶党的一些人乔装成印第安人,踏上东印度公司的茶船,把价值1.5万英磅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到大海之中。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反映了北美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正义要求。
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英国当局加紧了在北美殖民地的统治。从1774年3月起,英国先后颁布了五项高压法令,妄图以高压手段使殖民地屈服,但相反更加激起了北美人民的义愤。五项高压法令颁布后,北美人民纷纷举行抗议集会、罢工、罢市,并针锋相对地训练民兵、筹备军火,准备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武装斗争。1774年6月,萨米尔·阿丹姆斯草拟了一个公约,号召北美人民抵制英货。弗吉尼亚议会在杰佛逊的领导下呼吁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共同斗争,建议召开由各殖民地代表参加的会议,共同“商讨各殖·民地的不幸的现状”。1774年9月5日到10月26月,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除乔治亚殖民地由于总督百般阻挠没有派出代表外,其他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些代表有的是由殖民地议会选出来的,有的是当地通讯委员会推举出来的,也有的是直接由当地的居民团体投票选举的;从阶级立场看,他们绝大多数是地主、资本家和种植园主的代表。从政治倾向性看,大体可分为三派:以萨米尔·阿丹姆斯,巴特里克·亨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以乔治·华盛顿,约翰·阿丹姆斯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种植园主的温和派,和以约翰·杰为代表的保守派。大陆会议围绕民族独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主派主张殖民地完全与宗主国决裂并立即开始军事行动,保守派则主张与英国永久联合。在大陆会议期间,北美各地人民封处举行集会,通过决议,表明对时局的态度。会议通过了一个《权利宣言》,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限制和五项高压法令。重申不经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税。要求殖民地实行自治。会议还决定,在实现这些要求之前,禁止英国输入或向英国输出任何商品,禁止购买英货,违犯禁令者以“美洲自由之敌”论处。同时授权各地通讯委员会监督执行。会议通过了提交给英国的请愿书,表示继续效忠于英王,也没有提出独立的要求。会议结束前决定在次年5月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表明,北美人民已经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但也暴露出大陆会议的某种软弱性。
东方问题的产生
17世纪以后,古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势日渐衰落,土耳其统治下的各国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土民族独立战争,腐朽的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摇摇欲坠了。在这种形势下,欧洲列强都想抽手土耳其事务,掀起了一场瓜分所谓“奥斯曼遗产”的斗争,这就出现了“东方问题”。早在16世纪,土耳其就常与周边国家——俄国、波兰、奥地利、威尼斯等发生战争。1683年,土耳其第一次兵败维也纳城下,从此失去了攻势。17世纪最后30年,上述四国结成同盟,共同对土耳其作战。18世纪开始,沙皇俄国积极推行“南下政策”,多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通过1774年的《库楚克一凯纳吉条约》和1792年的《雅西和约》,俄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取大片领土,获得了黑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和出海口,建立了黑海霸权。因此,18世纪的东方问题主要表现在俄国对土耳其领土的掠夺。18世纪末期,欧洲其他列强逐渐醒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又使东方问题有了新的背景,于是,东方问题逐渐上升为欧洲问题。到了19世纪,东方问题发展成东方危机,巴尔干半岛各国各族人民的反土民族独立战争、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遗产”的斗争,以及巴尔干半岛各国之间的战争,构成了东方问题的复杂内涵,东方危机成为欧洲列强争夺巴尔干的战争诱因。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后期与19世纪初期德意志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他1749年8月26日出生在法兰克福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世纪70年代,歌德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人作品的影响下,写出了不少反封建的作品,成为当时德意志文学界“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参加者。1774年,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直接描绘现实的名著。歌德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出身市民阶层,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中,如何到处受偏见的压抑、排挤,终至陷于恋爱旋涡,以自杀了结一生。恩格斯说:“歌德写成‘维特’,是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批判的功绩”。但维特的自杀表现了“狂飙天才”对封建****的个人主义反抗无能为力,表现了歌德思想的局限性。
杉田玄白译《人体内景图》——兰学基础的奠定
杉田玄白(1733—1817)是日本德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1733年9月13日生于若狭(现在的福井县)小滨潘的一个医官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进取心极强。1754年,玄白开始学习荷兰西医,立志改革旧医学。当时幕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实行锁国政策,只留下长崎一个小小窗口,维持着与中国及荷兰的微弱关系。玄白就利用荷兰商馆长一行来江户之机,访问随荷兰使节而来的日本人翻译官西幸作,向他学习外科医学。18世纪上半期,德川吉宗进行“享保改革”时,放宽了“禁书令”,曾派幕府学者、医官学习荷兰语,所以日本人把荷兰人所传播的西方医学就称为“兰医”。1781年,玄白看到了一部荷兰文人体解剖书,他因无力购买,便请求藩主以藩的名义为他买下了这部书。这部书是德国人克鲁姆斯原著《解剖图谱》的荷兰文译书。一次玄白等各藩医官,携带着《解剖图谱》,参观在江户郊外小螺原进行的女犯尸体解剖。他们将所解剖的尸体各部分内脏器官和图谱一一作了比较,发现图谱没有丝毫差错。为了向日本首次介绍这种精确无比的科学知识,玄白决心把这本图谱译成日文。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前野良泽、中川淳庵和小杉玄适三位藩医的积极支持,他们4人中除前野懂得一点荷兰浯外,都不会荷兰语。于是,他们下决心从头学起,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学习,他们达到了刚入门的水平,可是,前野掌握的荷兰语知识也仅此而已,想要靠这点荷兰浯知识译完这部书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就从人体全图上用看图识字的办法一辩别识出身体各部分名称,再及其他。就这样,经历了重重困难,花费了4年时间,先后易稿11次,终于在1774年8月完成了名为《解体新书》4卷的译著。这是首次向日本介绍的西方解剖医学书,标志着日本兰学者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研究兰学,从而开辟了发展兰学的道路,为日本后来的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潘恩《常识》发表
托马斯·潘恩(1737—1809)发表小册子《常识》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事件。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到1776年,尽管北美各界人民纷纷起来参加反英斗争,但大陆会议的领袖们还无意宣布北美各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同时,英王拒绝了大陆会议要求“和解”的请愿书,并宣布13个殖民地的行为是反叛。为了批判那种依赖英国的殖民地思想,激励北美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契约奴出身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人物潘恩于1776年1月10日在费城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常识》一书。书中宣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思想,抨击英王和君主政体,号召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书中指出:武力是解决争议的最后手段。……日光下再也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事业了。这不是一城一县一省或一国的事业,这是整个大陆——至少是1/8有居民的全球规模的事业……。”《常识》在3个月内发行了12万册,几乎所有北美殖民地的居民都读过它。《常识》在唤醒民族意识,激励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推动北美独立战争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美国独立宣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