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090

第90章 活塞式蒸汽机(16)

1776年7月美国宣布独立后,各州纷纷颁布了自己的宪法。为了解决中央政权的组成等问题,大陆会议也开始着手制定宪法。但这一工作争论很大,一直拖到1777年11月15日才通过了《邦联条例》,又经过3年多时间才得到各州的批准,1781年3月1日开始生效,这是美国的第一部宪法。但是,这一条例所确定的美国仅为一个松散的联盟。独立后社会矛盾的转化带来国内阶级矛盾不断尖锐,统治者感到邦联制度不适于加强自己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1787年5月25日,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55名,都是有产者的代表,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都没有。华盛顿当选为会议主席。制宪会议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留下记录。后人只是通过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麦迪逊三人写的“联邦党人”文集以及麦迪逊的日记才对会议内慕有所了解。同年9月17日,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1788年6月21日经法定的2/3州,即9个州的议会批准生效,该宪法规定:美国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联邦国家。宪法共7条。第1条规定,立法权属于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的国会,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任期2年,每2年全部改选;每州州议会选出2名参议员(1913年起改由各州居民选举产生)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第2条规定,联邦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可以连任(1951年规定,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他既是行政最高首脑,又是陆海军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可以否决国会的法案,被否决的法案只有经过参众两院复议并得到药以上议员的同意后才能成为法律。这就是总统制。第3条规定,联邦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为终身职。第4条规定了各州相互关系和义务;第5条规定了修改宪法的程序;第6条确立了联邦权利和义务优先于各州权力与义务的制度;第7条是关于宪法的批准手续。这一宪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对《邦联条例》是一个进步,对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育重要作用。但该宪法对人身自由平等等基本人权只字未提,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赫顿的《地球论》完成

有关地球表面地形的起源,15世纪后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是灾变说和均变说。灾变说认为地表形状是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所致;均变说则认为地表形状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经历了—个漫长的连续变化的时间形成的。英国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1726—1797)是均变说的主要倡导和支持者。1785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协会上,他阐述了地表形状均变的思想。依据多年从事河流研究工作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推断:河谷的形成是河流多年来冲刷所致,而平原则是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的结果,这些沉积物的硬化就形成岩石。地面上的这些变化过程永无止境。1788年赫顿论述地形起源的第一部著作《地球论》完成。遗憾的是,赫顿的光辉思想是用他那很难为人接受的文字表达的,而理论本身又与灾变说相距甚远,因此长时间不被人接受。更有一些学者起来反对。1802年,赫顿的密友约翰·普莱费尔以《赫顿地球论的说明》为题著书,结合自己的体会,并补充了大量野外考察例证,宣扬了赫顿的均变想,从这时起,赫顿的论点真正传播到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开始为人们接受。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赫顿的学术观点影响下,完成了《地质学原理》一书。

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乔治·华盛顿(1732—1799)是美国的开国元勋。1775年6月,种植园主家庭出身的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经过6年半的艰苦斗争,1781年10月19日,英将康华利在弗吉尼亚的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美国独守战争以美国人民的胜利结束。此后华盛顿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回到家乡,重新开始了为期3年的田园生活。1787年,为了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统治,美国邦联政府决定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一部宪法。制宪会议推举华盛顿为大会主席。当时,会议上有1/3的代表主张建立君主制,并把王冠送给华盛顿,但他力排谬议,维护共和制。1789年3月4日,美国第一届国会在纽约开幕,根据新宪法,总统选举人一致选举华盛顿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4月16日,华盛顿从秀丽的家乡维尔农山庄出发,一路受到极热烈的欢迎。4月23日,当他到达纽约时,13门礼炮齐鸣,向当选总统致敬。1789年4月30日,一个阳光绚丽的上午,华尔街联邦会议堂的阳台上,在纽约市民的欢呼声中,由首席法官罗伯特·李文斯特监誓,乔治·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攻克巴士底狱

1789年7月,法国革命形势不断发展,路易十六试图通过三级会议摆脱危机已彻底破产,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第三等级代表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又将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但国王并没有善罢甘休,他暗中调动军队,准备以武力解散制宪议会并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7月11日,国王解除芮克的职务,任命极端反动的保王党人累杜伊男爵为财政总监,巴黎人民认为这是国王准备向制宪议会进攻的开始。同时,各种流言在到处流传,有人说巴士底狱已安置了大炮,准备对付暴动者,有人说国王准备派军队到凡尔赛来逮捕代表等等。所有这些情况都激发了巴黎人民的愤怒,巴黎顿时充满了革命的气氛和紧张的情绪。市民和手工业者在圣安东区举行了游行,群众与军队之间开始发生冲突,城郊的工人也冲入城内。从7月12日到13日晚,革命群众到处搜罗武器武装自己。他们从伤兵院找到2800支枪和几门大炮,还赶造了5万支长矛。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在积极筹划组织国民军,企图把群众革命引向资产阶级的轨道。7月14日,武装群众迅速占领了巴黎的主要市区,但巴黎东部的巴士底狱还没有占领。巴士底狱始建于1382年,原为一座城堡,后变为囚禁******的监狱。它的围墙高30米,护城河宽25米,尽管只有30名瑞士雇佣兵和他们带领的80名老弱残兵把守,但却难以攻破。下午,群众高呼“打到巴士底去”的口号,冲向巴士底狱。下午2时发起猛攻,大炮向巴士底狱的大门轰击,激战中有100多群众死伤。但堡垒终于被攻破,群众处死了要塞司令和另一个反革命分子,把巴士底狱夷为平地,并就地建起一个美丽的广场,广场上竖起一块大理石的石碑,上面写着:“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并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王权的颠覆,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这一天后来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紧接着,法国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响应,农民暴动特别引人注目。在阿尔萨斯,7天之内,农民摧毁了3处修道院,烧掉领主住宅11所,农民还攻打城市富商的住宅;在佛兰西斯孔德,农民分掉了领主的牧场和森林;在东部各省,农民公开反对僧侣和贵族,烧毁契据,迫使领主宣誓放弃特权。这些农民运动反映了压在社会最低层的法国农民的革命精神和决心。大资产阶级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十分恐慌,因为革命开始后有许多贵族的地产已经转手到资产阶级那里,富农也害怕平分财产。于是,有人主张镇压农民运动,资产阶级国民军杀死农民的事件便屡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1789年8月4日,制宪议会召开会议,被迫着手解决农民问题。在会议上,代表们一致非难几个世纪以来压榨农民的封建制度,有人建议废除若干封建义务。在压力之下,贵族代表们纷纷走上讲台,宣布自动放弃事实上已被农民革命消灭了的一些封建特权,如狩猎权、养鸽权和领主法庭等等。僧侣代表也都放弃了什一税,行会放弃了特权。制宪议会宣布取消内地关卡、工商业法规,准许粮食自由买卖,并废除贵族和僧侣的财政特权和租税豁免权。此外,制宪议会还通过了教会的土地归国有,农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

十一

《人权宣言》发表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 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发誓要为法国制定一部宪法。在那次会议上,杜木里埃以制宪委员会的名义说朋了新宪法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声明有必要在新宪法前面加上一项权利宣言。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整个7月中、下旬,法国处于革命的暴风雨之中,城市贫民起义和农民暴动如火如荼。从8月初开始,制宪议会把制定新宪法的任务纳上议事日程:8月1日,制宪议会重新讨论加在宪法前面的权利宣言的问题,对它的必要性代表们发生意见分歧,有人怀疑搞这样一个宣言是否合适;有人认为那个东西毫无用处,甚至是危险的;还有人主张在权利宣言之外再加一个补充的义务宣言。8月4日早上,制宪议会做出决议,将在宪法前面加一个权利宣言。但是,宣言的讨论进展缓慢,直到8月26日制宪议会才通过了题为《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共有17条,开头宣称:“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宣言》宣布了法律必须是人民的共同意志的表现,确定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宣布取消等级差别与封建特权,确认公民平等,言论、信仰和出版自由。《宣言》最后一条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但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却维护了新的剥削制度。法国《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法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也推动了欧洲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然而国王路易十六没有批准这些文件。同年9月,制宪会议又讨论了宪法草案,决定法国为立宪君主制国家,立法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保留国王并赋予他最高行政权和暂时的否决权。在选举权问题上,新的宪法草案把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这些都反映了大资产阶级的妥协态度。与此同时,宫廷贵族的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他们大宴卫队,煽动军官拥护皇室。这些为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阴谋制造了机会,他暗中调集军队到凡尔赛,又试图把制宪议会迁到外省,使它远离革命中心,然后再把它解散。那时,巴黎物价飞涨,投机猖獗,饥荒严重,人们经常从早到晚排长队购买面包。本来,人民对国王没有批准“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就大失所望,又为国王要解散制宪议会所激怒。1789年10月5日,巴黎发生了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高呼我们要面包。饥饿再一次驱使人民采取革命行动。这天,首先是一群群妇女在马亚尔带领下高呼“到凡尔赛去”的口号向凡尔赛进军,共有6、7千人。中午又有几万男子也开往凡尔赛。巴黎的妇女到达凡尔赛后拥人制宪议会,并派一个代表团去见国王。制宪议会和国王都答应给他们小麦和面包,但人民这一行动使国王和宫廷大为恐慌,他们准备立即外逃。这一企图很快被群众发现而破产。10月6日,人民群众通过一个没有警卫的门拥入王宫,群众和军队之间发生了冲突,国王被迫在阳台上露面,宣布批准《人权宣言》和“八月法令”,并答应群众的要求,携带家属离开凡尔赛到巴黎去,制宪议会也随之迁往巴黎。10月5日人民群众向凡尔赛进军再次挽救了制宪议会,挽救了革命。

《五、三宪法》的制定

1772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沙皇俄国仍旧控制着波兰政府。民族危机激起波兰人民的爱国热情,出现了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组成的“爱国主义党”。1788年9月,波兰召开国会,是为“四年会议”。在“爱国主义党”的努力下,四年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性决议。1791年5月3日,议会通过了由爱国主义党著名人物胡果·科旺泰主持起草的新宪法,这就是《五、三宪法》(亦称1791年宪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国王选举制,实行王位继承制;在国会中废除“一致通过”表决制,即“自由否决权”,改为多数票表决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行政权归国王及其任命的内阁,国王有指挥全国军队及任命文武大臣的权力,但不经国会同意,国王不得制定法律或与外国缔约;司法权归法院;立法权归两院组成的国会;宣布农奴为自由民,天主教为国教,各教派有传教自由。此外,还规定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人身不可侵犯、购买地产权、各城市拥有选举议员权、加强中央集权、扩充军队等等。《五、三宪法》显然有利于波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反对外来干涉,因而引起沙俄和波兰大贵族的仇视和恐惧。1792年5月,波兰大贵族在沙俄支持下成立塔尔戈维查同盟,发动武装叛乱并请求沙俄派兵帮助。于是,1792年5月18日,沙俄派10万大军侵入波兰,7月攻占华沙,解散四年会议,废除了《五、三宪法》。《五、三宪法》是波兰爱国的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试图限制大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外来压迫、挽救民族危机的表现。

路易十六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