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之初,但丁不甘心失败,幻想组织力量打回佛罗伦萨去。在一切努力皆告失败之后,但丁开始著书立说。1304—1308年间,他撰写了《飨宴》和《论俗语》这两部学术著作。
1308年,卢森堡公爵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了镇压意大利,他派大军包围了佛罗伦萨北部的布里西亚。但丁以为返回佛罗伦萨有望,便上书给皇帝,说佛罗伦萨是全意大利最强的“城国”,如果打下了它,那么整个意大利就都在皇帝的支配之下了。与此同时,他写了著名的政论《帝政论》,主张政教分立,反对教皇干涉政治,要求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但丁反对教会干政,希望通过中央集权来统一意大利,这些都是后来“文艺复兴”的思想内容。可是随着亨利七世于1313年的逝世,但丁的希望破灭了,他最后来到了拉文那。
在拉文那,但丁受到当地君主的礼遇,有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写作环境。但丁得以在拉文那安度晚年,完成了《神曲》的创作。
《神曲》是写作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能代表但丁思想和艺术特点的作品。这部不朽的诗篇为但丁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神曲》直译为《神的喜剧》,是一部长诗。全诗共分三部分,即《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全书1.4万余行,100首歌。《神曲》的内容是记述一次长途梦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隐喻象征的笔法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作家的宗教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政治主张,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内容。
1321年,56岁的但丁与世长辞。他留下的《神曲》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永远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
天才艺术家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和科学家。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温切镇。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生父母后来分别结了婚。达·芬奇是在他祖父的庄园中长大的。达·芬奇很早就显出了艺术才能,他从小爱好文学、音乐、数学等课程,还能弹奏一手好风琴,最擅长的是绘画。
父亲发现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把他送到当时著名的画家兼雕刻家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去学画。
达·芬奇小的时候,兴趣极为宽泛,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他在各方面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他并不专于一事,任何事情都不持久,但在素描与雕刻的创作上却是例外。他学习美术,一向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韦罗基奥用数学、透视学、解剖学等应用科学,作大胆的艺术实验。由于在这里学习,达·芬奇受到了良好的、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
达·芬奇在正式成为画家之后,仍然在老师韦罗基奥的工作室里工作。
这一期间,他和老师韦罗基奥以及同学合作了《基督受洗》这幅画。画中左边的两个小天使以及背景的大部分,被公认是达·芬奇的手笔。从这里虽然可以看出受到老师的影响,但在人物脸部和姿态的造型上,在卷发、衣褶的处理上,已经凌驾于老师韦罗基奥之上,显示出达·芬奇对人体和自然探究的独特的创造力。
达·芬奇早年独立创作的作品有《宾契肖像》、《持画圣母》、《受脂告知》等。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全神贯注于人体研究,人物的一丝一毫他也不随便放过。
达·芬奇的艺术才能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与他的勤奋也是分不开的。由于他超越了他的老师,韦罗基奥最后放弃了绘画,专门从事雕刻。
1482年达·芬奇离开自己的故乡到米兰去。在米兰生活的17年,是达·芬奇在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上的成熟期。他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及雕刻家的身份从事创作,在绘画、雕刻、建筑、水利工程和机械工程各方面展示出惊人成就。同时,他在研制、设计飞机和降落伞方面的发明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达·芬奇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有《圣·杰罗姆》 (草图)、《博士来拜》(草图)、《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此时的达·芬奇已在探索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他用素描、色彩、光线和明暗等艺术手段来达到他所称的“客观与主观的主题”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其中极负盛名的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具有纪念碑意义的《最后的晚餐》,场面简洁而紧凑,突破了表现这一体裁的传统手法,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在许多方面都堪称典范。
1499年,因德国军队入侵米兰,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之后遍游米兰、罗马和意大利各地。
达·芬奇的晚期创作主要有《圣安娜》、 《安加利之战》和《蒙娜丽莎》。其中《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最具典范性的古典作品之一,达·芬奇成功地塑造了文艺复兴时代一位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形象。
达·芬奇从40岁时开始写的手稿,除了有关绘画和雕刻外,大部分是解剖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地质学、力学、几何学等。晚年,达·芬奇主要从事整理这些手稿的工作。
1516年,达·芬奇受法王邀请,迁居法国。在法期间,他留下一幅素描杰作——《自画像》。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法国逝世,结束了他辉煌灿烂的一生,享年67岁。
文艺复兴奇才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画家、建筑学家和诗人。
米开朗基罗生于佛罗伦萨阿雷佑附近的卡普拉斯小山镇,成长于佛罗伦萨的塞谛那诺,父亲是一个石匠。
米开朗基罗幼年就热衷于艺术。13岁时,他到当时的名画家吉兰达约的门下学画,14岁后转入佛罗伦萨长官罗伦索·美第奇艺校学习雕塑。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其境内城市共和
国、王国、公国、教皇领地同时并存,内战不断。并不安宁的局势没有妨碍意大利艺术的发展。在意大利,教皇、王公贵族、尤其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都大力鼓励造型艺术家施展才华。
起初的米开朗基罗是以雕塑家的身份出现的。少年时代至青年时代,他相继创作了《大哭的半羊神像》、《阶梯旁的圣母》、 《与半人马怪的战斗》、《哀悼基督》等作品。其中他23~26岁在罗马完成的《哀悼基督》,表现了对人文主义信仰的坚定信心。出于对这一作品的钟爱,米开朗基罗在圣母的衣带上刻上了自己的姓名,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29岁时,米开朗基罗完成了他极为著名的作品——《大卫》。这一作品,表现了米开朗基罗刻画英雄人物的特征:意志坚定、全神贯注,给人物形象添加了强大的、令人畏惧的力量,被当时的人称为“惊心动魄的风格”。《大卫》确立了米开朗基罗作为一个不朽艺术家的地位。
翌年,米开朗基罗应教皇朱利奥二世的聘请前往罗马,为西斯廷教堂的拱顶创作壁画。同时他还承担着“朱利奥二世陵墓”的建造工作;另外,他还受美第奇家族之托,建造“美第奇陵寝”。这样,米开朗基罗两头奔波,十分辛苦。
西斯廷教堂拱顶壁画总面积超过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如此伟大、如此壮观的作品,都是米开朗基罗一个人完成的。拱顶作画,非要仰躺着画不可。教堂有18米高,几年之内,米开朗基罗每天站在脚手架上仰着头画,长久下来,把颈骨都弄僵了。在画作完成后的几个月内,他必须把信、书放在头顶上方才看得清楚。用水调成的颜料,在作画时不断滴落在他的脸上和衣服上,就寝时,他既不脱衣,也不卸鞋,因而他的房间里飘荡着一股怪味。
就是这样一个很费时日的工作,教皇却迫不及待,再三催促,经常问他何时完成,米开朗基罗答道;“当我画好时,就完成了。”对于教皇的无知,米开朗基罗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服气地写道:“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画制这幅壁画,仅收到500金币的报酬。”
自从完成了这幅拱顶的壁画,米开朗基罗便成了雕塑家兼画家。
大约38岁时,米开朗基罗完成了雕塑《垂死的奴隶》和《被缚的奴隶》,他通过刻画在和敌对势力斗争中倒下的英雄形象,代替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形象,表达了艺术家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命运的深层次的思考,寓以深刻的含义。
随后的《摩西》又表现了坚不可摧的力量,体现了他创作的一贯风格。其后他还为佛罗伦萨圣罗伦索教堂创作了一组雕像。
克雷芝七世出任教皇后,米开朗基罗又承担了西斯廷教堂前壁上作画《最后的审判》的工作。在近200平方米的墙壁上画数以百计的人物,又都是艺术家一人完成的。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专注于建造罗马圣彼得教堂,同时也勤奋地雕塑数尊《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终生热爱雕塑,他曾说过,雕塑是他的本行,还说:“我在吸吮乳母(一位石匠的妻子)的奶水时就拿起了雕刻人物形象的凿子和锤子。”
1564年,米开朗基罗去世。在他去世的一个星期前,他还从事着他的雕塑事业。米开朗基罗的遗体被运到佛罗伦萨,在圣罗陵札教堂举行葬礼,埋葬在圣大克劳斯。
罗马画派的大师拉斐尔
桑西·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罗马画派中最卓越的代表。拉斐尔的作品中以圣母像最为著名。
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中部地区的一个小公国乌尔比诺。他的父亲乔凡西·桑西是乌尔比诺公爵府里的画师。拉斐尔8岁时母亲去世,11岁时不幸又失去父亲。从此,孤苦伶仃的拉斐尔受到公爵夫人叶列莎维塔·贡札柯的保护。由于生长于一个画师之家,从小受父亲的熏陶,拉斐尔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喜好。父亲去世后,拉斐尔先后在提莫提奥、维蒂的画室学习,不久,又跟随彼鲁其诺学习绘画。
18岁那年,拉斐尔获得了“画师”的称号。在随后的四年间,他创作出了《骑土的梦》、《圣母加冕》、《圣母的婚礼》、《三仙女》等作品。
1504年,拉斐尔去了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当时意大利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中心。拉斐尔在这里感受到了艺术新鲜的气息;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决心在佛罗伦萨好好学习。拉斐尔如饥似渴地研究大师们的作品,同时也进行着自己的创作。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以圣母为题材,画了《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等一系列圣母像。这些圣母像,人物恬静,视觉和谐,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拉斐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向人们介绍他是如何创作出完美的圣母像的。他说,为了创作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必须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个作为模特儿。但由于美丽的妇女和真正的评赏者很少,所以还必须求助头脑中已形成的和正在搜寻的理想美的形象。可以说,拉斐尔不是凭空乱造,而是将身边美的原型加以艺术的加工,才甥造出那一个个深人人心的各具特色的圣母。
1508年,拉斐尔接受教皇朱利奥二世的邀请到罗马,委以重任,让他为梵蒂冈作装饰壁画,从此拉斐尔一直在罗马生活。
罗马是当时天主教的中心,在文化上比较保守。但是四周地方正在蓬勃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使罗马也不得不发生一些改变。从意大利各地来的建筑师、雕刻家、画家齐集罗马。一时间罗马艺术也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邀请拉斐尔去罗马的教皇朱利奥二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在他的主持下,罗马的文艺发展向人文主义方向转化。世俗化与宗教化的艺术相互融合,催生出了具有罗马地方特色的艺术,而拉斐尔细腻的画风、完善的绘画技巧正可以胜任在罗马的工作,罗马的艺术氛围也给了拉斐尔很好的艺术创作的空间。
拉斐尔首先为签字大厅作装饰壁画,这是教皇签发各种诏令的地方。拉斐尔为此创作了四幅构图宏大的巨作,分别是《争论》、《雅典学院》、《帕尔纳斯山》、《智慧、节制、力量》,各自代表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这样几幅巨作,充分显示了拉斐尔作为装饰壁画家的巨大才能。各幅构图有独立意义,但又统一和谐,并和整个建筑物融为一体。
拉斐尔绘制壁画的第二个大厅有四幅画:《驱逐埃里奥多罗》、《波尔申纳的弥撒》、《拯救彼得出狱》、《列奥一世与阿捉拉的会见》。由于第一幅画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这个大厅也被人们称为“埃里奥多罗厅”。
拉斐尔为第三个大厅所作壁画,结构严谨,技巧娴熟,但在整体艺术水平上,不如前两个厅。
在为教皇服务期间,拉斐尔还创作了不少肖像画,有《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卡切利翁像》等,其中《西斯廷圣母》是最为著名的一幅作品。
拉斐尔在37岁时去世,这正是他艺术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由于深受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拉斐尔被称为西欧艺术中古典派的先驱人物。
西班牙人文主义作家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不过到他祖父时,家境已经开始败落。塞万提斯的父亲是个医生,靠为人治病维持一家生活,塞万提斯从小就随父亲辗转各地,很少有安定的生活。
由于漂泊不定,幼年的塞万提斯经常与社会下层人员接触,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劳苦大众的聪明才智大大丰富了他的思想;僧侣与贵族等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也深深地刺激了塞万提斯幼小的心灵。
塞万提斯没有在学校系统地学习过,他只上到中学就辍学了。但他勤奋好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塞万提斯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他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他能找到的所有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戏剧、诗歌名著,对于西班牙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他也不放过。塞万提斯没有虚度年华,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约是在1569年,塞万提斯受到一位名叫胡利奥的大主教的赏识,随他到罗马学习观光。罗马教堂和这位大主教的丰富藏书,给塞万提斯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学习条件,他系统地阅读了许多拉丁文的经典著作和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的优秀作品。
塞万提斯当时所在的地方,是西班牙王室在意大利的属地,他受忠于国王的思想的支配,投身于西班牙驻意军,参加了1571年西班牙与土耳其间的著名的勒颁多海战以及其后的几次大的战斗。英勇的塞万提斯在战斗中多处受伤,左手终身残疾,在五年后终于获准返回祖国。
不幸的是,塞万提斯在归国途中被海盗所俘。为了获得自由,他一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多次逃跑,又多次被捉。在组织准备时,他不怕风险;在事机败露时,他又挺身而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最后,靠着父母多方营救,塞万提斯才于1580年重回西班牙。
五年的战斗经历和五年的被俘生涯,这些坎坷经历使塞万提斯日后创作的作品更加富于传奇色彩。
回国后,塞万提斯开始文学创作,打算靠卖文为生。塞万提斯的前期作品比较有名的有悲剧《奴曼西亚》、小说《加拉黛亚》第一卷、剧本《阿尔及尔的交易》。
此后塞万提斯担任过一些公职,但因他不善算计、缺乏心机,常成为别人营私舞弊的牺牲品。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在努力准备资料,积极从事戏剧、小说方面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