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21140000000109

第109章 潘巧云

潘巧云是《水浒》女性中最突出的悲剧人物。

潘巧云取名于乞巧。是七月七日生的。

宋元的旧历七夕乃是盛节。《东京梦华录》说,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在庭院中结彩楼,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望针,或把小蜘蛛放在盒子内,次日看之,若小蜘蛛结网圆正,谓之“得巧”。又《梦粱录》记南渡后的杭州,亦有此俗,“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由是可证,以七夕为“乞巧”,风行于两宋,而以“巧”为名,也可见诸一斑。盖“乞巧”之俗,遍及中华大地,如山东旧俗正月也有作“乞巧”事,《续博物志》:山东风俗,正月时,取五位不同姓的小姑娘,共卧一榻,盖上被子,以箕扇之,良久如梦寐,或欲刺文绣,事笔砚,理管弦。一会儿醒来,谓之“扇天卜以乞巧”。

这就是七夕生的潘巧云取名来由。

潘巧云何以姓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对所谓《水浒》作者施耐庵作实地调查时,有种说法是,当年施耐庵写《水浒》,因他站在张士诚立场上,很卑视潘元绍、潘原明哥儿俩的为人,故而为之。

两潘系张士诚反元起事时的伙伴。张称吴王,二人大见宠信。潘元绍是吴王爱婿,潘原明则手握重兵,出镇杭州。可是他俩在张士诚危难时,先后投降了朱元璋,从而加速了张士诚的失败。因而,施耐庵写《水浒》,有意将书中所出现的两个走野路、背夫不贞的妇女,都取姓为“潘”,即潘巧云和潘金莲。

由于潘巧云在蓟州翠屏山被杀,使翠屏山也沾上了名气。翠屏山,据清道光《蓟州志》,此山在城西北,称翠屏峰,属于盘山风景区。“翠屏峰在天成寺后,古木千章,悉从石罅中迸出,层层鳞砌,春夏之交,绿翠参天,霜黄碧叶纷遍地。王缑山云:乃山之曲室,殆非人间”(卷二《盘胜》)。但也有称翠屏山在山东梁山县寿张集或平阴县西二十五里玫瑰庄,系水泊梁山附近的一座小山。相传北宋时期翠屏山玉带河畔有潘巧儿、杨大牛订为娃娃亲,后潘巧儿为翠屏山和尚海能奸污和霸占。杨大牛由此大闹翠屏山,杀死海能和巧儿等,投奔梁山。近代冒广生《小三吾亭诗集》也有《翠屏山》五古一诗,有注说:“舞鹤楼,在蓟州城内大街,相传即潘氏妆楼。”诸说纷纭,但都是小说家言,加上后人附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