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21140000000044

第44章 活阎罗阮小七

阮小七绰号活阎罗,始见于《宣和遗事》,他和两位兄长,都参与了晁盖为首、吴用为副的劫生辰纲集团。

龚圣与就其绰号,有赞说:“地下阎罗,追魂摄魄,今其活矣!名喝太伯。”

也就是说,阮小七是能主宰人的生死的地上“阎罗”。

阎罗,梵文“阎魔罗阎”略称,原意为“地狱的统冶者”或“幽冥界之王”。本自印度古代神话。佛教沿用其说,称为管理地狱之魔王。此处“活阎罗”,乃是佛教东渐而衍生的中国化阎罗。就像唐宋时颇见风行的中华面孔阎罗,如隋将韩擒虎、唐宰相杜黄裳,宋名臣范仲淹、寇准、包拯、蔡襄和江万里。生则为人杰,死做阎罗王。此处宋朝炮制的阎罗王最多,或由此佐证此时流行阎罗风。

阮小七绰号,正说明民间也有这种文化思维。在民间,阎罗王的权力和声威被说成极为显赫。在道教诸神等级排位序次中,阎罗王比二郎神,甚至是太岁神都要低些,但他因职掌人之生死和富贵荣华,所以也最为民众敬畏,且寄以无限的希望。

金圣叹评阮小七是上上人物,看来他是最能看穿红尘滚滚、江海涛涛的好汉,拿得起,放得下。阮小七辞官重归故里石碣村,打渔为生,由是后世以小说续小说,写下了阮小七的最后一幕。

今传山东梁山石庙村,即当年石碣村,此村东濒东平湖(即梁山水泊部分),附近多有涝洼沼泽,芦苇丛生,柳树成荫。石庙村如今有三百多户人家,其中有百余户姓阮,且自认为是阮氏三雄的后裔。

因为有阮小七回家,后人遂多续笔,以结末了。始有清初陈忱《水浒后传》,但此书作“阮小五”。后移植为京剧《庆顶珠》。清末民初,又为地方剧种晋剧、豫剧、越调(月调)、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徽剧、绍兴大班、楚剧、桂剧等移植,均定名为《打渔杀家》。1940年拍摄为影剧(胡春冰编剧,陈铿然导演,路明、蒋君超等主演)。抗战时期,田汉据剧情改编为长江汉水渔民抗金故事的《江汉渔歌》(改良京剧)。改写为现代中篇小说的,是刘盛亚《水浒外传》(1947年10月上海怀远文化社出版),内容是阮小七和孙新、顾大嫂夫妻在辞官后,回到石碣村开酒店。阮改姓名为萧恩,并以女桂英婚配花逢春(花荣子)。花逢春以庆顶珠为聘。正好此时金兵占领了济州,大肆抄掠,强行征赋,萧恩带头反抗,花逢春为济州金将占罕逮捕,萧桂英为救花逢春,嫁与占罕。花逢春与孙新等约定登云山、饮马川的邹渊联合行动,决意一打石碣,二打济州,恢复梁山,谁知此时萧桂英毒死了占罕,自己也自杀了。全书将水泊人物,写得儿女情长,但序诗石碣村却蕴含梁山气魄:“水泊兵多将又广,替天行道忠义堂,来时一百零八将,去时五十单四双,只因奸佞误国是,便教金兵人汴梁,天罡地煞蓼儿荡,流水落花恨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