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向善治:中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创新
21144600000037

第37章 契合善治的地方政府职能(8)

4.地方政府保护资源环境的职能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共有资源,最容易遭受掠夺性攫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若不加以外部干预,很难避免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基于此,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促进资源节约。从浙江省来看,人口密度是全国的3.35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仅及全国的一半,是典型的资源小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显得尤为迫切。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制定实施更严格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标准,包括实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能源、材料消耗核算制度;进一步理顺土地、能源、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财税、投资政策,依法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促使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是加强污染治理。根据浙江省1981-2003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所描绘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无论是从人均GDP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看,还是从人均GDP与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看,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环境污染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2003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的次数,浙江省高达229次,仅次于广西、湖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由此可见。

2004年,浙江省政府部署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计划,对全省八大水系以及造纸、化工、建材、医药、皮革等重点行业的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治理。下一步,还要继续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实行排放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及强制淘汰等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的减量。

三是推动生态保护。如果说污染治理是亡羊补牢,生态保护则是防患于未然。地方政府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转变。要切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促使自然生态恢复。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地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正如休斯指出,“政府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原因是需要它缓和和解决社会中的冲突,维护正义、秩序和稳定。包括在经济上保护弱者,抑制强者的行动”。转型期我国的社会结构耦合度不高、脆性较大,“保一方平安”是地方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第一,扩大社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稳定之基。“十一五”期间,即使像浙江省这样的东部沿海省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30万,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净增省外来浙劳动力15万,城镇就业的供需缺口达40万以上。实现充分就业,从根本上要靠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促进就业是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能。立足我国国情,地方政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近年来随着产业资本和技术有机构成的提高,各地就业增长弹性明显降低。比如,浙江省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的就业岗位由1991年的21.1万个降低到2002年的5.2万个。因此,要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保障平等就业的体制;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快培育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者更多地通过市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二,优化收入分配。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应该能促进整个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而不是仅仅促进某一个社会阶层的福利水平,以致形成两极分化。但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在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资本与劳动收益差距、农业与非农产业收入差距、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部分职工岗位外收入、非正常收入增长过快。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突破3.3倍,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超越0.4的国际警戒线。这些情况在浙江省同样存在。因此,地方政府要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并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切实抑制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扩大的趋势,推动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第三,维护公共安全。社会转型期必然是矛盾凸显期,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刑事案件发案数从1978年的2.6

万余起上升到2004年的50余万起,增长近20倍。另以食品公共卫生问题为例,1993年以来,全省共报告各类食物中毒事故1300余起,平均每年发生108起,中毒2500多人,死亡8.5人。维护公共安全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当前,要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着力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继续强化对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以上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现代地方政府的具体职能,最后有必要探讨地方政府是“掌舵”还是“划桨”的定位问题。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曾提出,政府只起“掌舵”而非“划桨”的作用。但应该看到,重政策制定,轻制度落实,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从国家权力配置分析,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主要功能在于执行,即中央政府“掌舵”,地方政府“划桨”。但即使就地方内部而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地方政府既需要“掌舵”,又需要恰如其分地“划桨”。政策制定体现公众利益,而政策的有效执行则是实现公众利益的唯一途径。只“掌舵”而不“划桨”的地方政府在我国现阶段是行不通的。这一点对于科学配置地方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类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是政府存在的理由,政府是人类建构的一种工具、一个手段,其作用就是做舍我其谁、不可替代之事,其供给的是广义产品世界中短缺的公共物品。超越了这一点,便是政府职能的“越位”;而无视这一点,就极易导致政府职能的“缺位”。当然,这里所指的公共物品是泛化的。

●提供区域公共物品的地方政府功能,实质是地方政府适应国家、社会和公民需要的一种效用价值的体现。它要求地方政府不应成为社会和市场中一个具体的利益追求主体,而是以一切利益追求主体之间的调节者、公共物品供给者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规章制度和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体现和维护公共利益,必须为每一个人提供同样的服务,不管个人的支付能力和需要程度如何。

●假如将社会比作一艘远航的大船,船行千里,既需动力,更需平衡。地方政府的职能完全可用这两者来划分。所谓“平衡职能”,就是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职能;所谓“动力职能”,就是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两大职能缺一不可、有机结合,在保护性和生产性两个层面,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区域公共物品的供给。

●地方政府的纵向职能配置,完全可以运用公共物品的层次性理论进行分析。在理论上,国家全体居民受益的公共物品由全国性政府提供,特定区域居民受益的公共物品则由相应的地方政府提供。

当然,一定区域内的居民既是该辖区的居民,也是国家这个最大共同体的居民,因而全国性政权和地方性政权对其福利事业都应承担责任。

●地方政府仅仅是承担“掌舵”即公共政策制定和决策的职能吗?应该看到,重政策制定,轻制度落实,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从国家权力配置分析,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主要功能在于执行,即中央政府“掌舵”,地方政府“划桨”。但即使就地方内部而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地方政府既需要“掌舵”,又需要恰如其分地“划桨”。只“掌舵”而不“划桨”的地方政府在我国现阶段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