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21145000000053

第53章 脏腑辨证(12)

(三)问答题

1.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与燥邪犯肺证的鉴别:风热犯肺证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特点,其主症是咳嗽,痰稠色黄,伴微恶风寒、身热等症。肺热炽盛证以肺病的常见症状(如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和里热证共见为特点,其主症是咳嗽、气喘、痰黄、高热,伴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燥邪犯肺证以肺系表现干燥少津症状为特点,其主症是干咳、痰少、质粘,唇、舌、咽、鼻干燥,或伴有身热恶寒等症。

2.风热犯肺证与肺热炽盛证的鉴别:两者均有咳嗽、痰稠、色黄的临床表现,都属外感热病的范畴,但前者属风热侵犯肺系,卫气受病,伴有风热表证的症状;后者因热邪内壅肺金引起,伴有壮热口渴、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一般常见的里热证候。相对来说,前者病位在表,病情轻,病程短;后者病位在里,病情重,病程长。

3.燥邪犯肺证中温燥与凉燥:秋令气候干燥,初秋近夏而偏温,深秋临冬则偏凉。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感之者多病温燥;若是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感之者多病风燥,亦即凉燥。由于秋日燥金主令,肺属燥金,故燥气内应于肺,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初起多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燥邪易伤肺津,由于肺津受伤,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伤津化燥,气道失于濡润,所以唇、舌、咽、鼻都见干燥之,这是凉燥与温燥的共同表现。但凉燥性近于寒,故表证近似风寒;温燥性近于热,故表证近似风热。

4.肺热炽盛证多因风热之邪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所致。

5.肺热炽盛证以新病势急,咳喘气粗、鼻翼扇动与火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6.肺热炽盛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甚则鼻翼扇动,鼻息灼热,胸痛,或有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7.肺热炽盛,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见咳嗽,气喘,甚则鼻翼扇动,气粗息涌;邪气郁于胸中,阻碍气机,则胸痛;肺热上熏于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里热蒸腾,向外升散,则发热较甚;热盛伤津,则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洪数,为邪热内盛之征。

8.风热犯肺证与肺热炽盛证的鉴别:二者皆有咳嗽痰稠色黄的临床表现,都属外感热病范畴,但病变性质、病情轻重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都有不同。前者邪在肺系,伴见风热表证,病情轻,病程短,预后佳;后者热壅肺脏,病在里,伴见一系列里热证,病情重,病程长,及时正确的治疗预后亦佳。

(四)病案分析

1.辨证:肺热炽盛证。

患者初见恶寒,发热,身痛,是风寒表证。但表邪治而未解,内传入里,出现咳嗽,喘促,胸痛,其病位在肺。患者但热不寒,痰黄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说明病性属热属实,其病因乃邪热内盛。综上所述,辨证为肺热炽盛。

2.证属热邪壅肺。初为风寒束肺,渐次入里化热,而致热邪壅肺,肉腐化脓,症见咳嗽胸痛,痰黄稠夹脓血。舌脉均为里实热证。

七、痰热壅肺证

知识点:痰热壅肺证

(一)单选题1.D

(二)名词解释

1.痰热壅肺证是指痰热交结,壅滞于肺,肺失清肃,以发热、咳喘、痰多黄稠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三)是非题

1.×肺热炽盛证和痰热壅肺证同属肺病证候中的实热证,但病机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四)问答题

1.痰热壅肺证多因邪热犯肺,肺热炽盛,灼伤肺津,炼液成痰;或宿痰内盛,郁而化热,痰热互结,壅阻于肺所致。

2.痰热壅肺证以发热、咳喘、痰多黄稠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3.痰热壅肺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扇动,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苦黄腻,脉滑数。

4.痰壅热蒸,肺失清肃,气逆上冲,故咳嗽气喘,气粗息涌,甚则鼻翼扇动。痰热互结,随肺气上逆,故咳痰黄稠而量多,或喉中痰鸣;若痰热阻滞肺络,气滞血塞,肉腐血败,则见咳吐脓血腥臭痰;痰热内盛,壅塞肺气,则胸闷胸痛。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见发热;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热灼津伤,则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典型的痰热内盛之征。

5.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证的鉴别,前者为痰热俱盛,咳多量黄稠痰;后者为但热无(或少)痰。

八、寒痰阻肺证

知识点:寒痰阻肺证

(一)单选题1.A

(二)双选题1.AB

(三)多选题1.ABCDE

(四)名词解释

1.寒痰阻肺证是指寒饮或痰浊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易咳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寒饮停肺证、痰浊阻肺证。

(五)是非题

1.×寒痰阻肺证是指寒饮或痰浊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易咳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六)问答题

1.寒痰阻肺证是寒邪直接犯肺所引起;风寒束肺证是外感风寒,肺气被束所引起,两者皆以咳嗽、痰稀、色白为主症。所不同主要在于前者咳嗽较剧,不发热而寒象明显;后者咳嗽较缓,并兼恶寒发热等表证。

2.寒痰阻肺证多因:素有痰疾,罹感寒邪,内客于肺;或因外感寒湿,侵袭于肺,转化为痰;或因脾阳不足,寒从内生,聚湿成痰,上扰于肺所致。

3.寒痰阻肺证以咳喘、痰白量多易咳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痰稀者为寒饮停肺证,痰稠者为寒痰阻肺证。

4.寒痰阻肺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质稠或清稀、易咳,胸闷,气喘,或喉间有哮鸣声,恶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5.痰浊(寒痰)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咳嗽,呼吸喘促,咳痰色白而缓稠,量多易咳;寒饮停肺,肺气上逆,则痰色白而清稀,量多易咳;痰气搏结,上涌气道,故喉中痰鸣,时发喘哮;痰浊或寒饮凝闭于肺,肺气不利,故胸部满闷;寒性凝滞,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形体四肢失于温煦,故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为寒饮痰浊内停之象。

(七)病案分析

1.辨证:痰饮阻肺证。

病机分析:患者素有痰饮之病史,又复感外寒,寒伤肌表则恶寒;卫阳被遏则发热;寒凝经脉,经气不利则头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则无汗;外寒引动内饮,痰饮阻肺,肺气不利,则见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咳吐大量白色粘痰;舌淡苔白腻为内有寒湿,脉滑亦属痰饮所致。

2.辨证:寒痰阻肺证。

病机分析:本证可见于急慢性疾患,而以慢性病为多见。患者素有痰疾,由于痰浊阻肺,肺气上逆,故咳嗽多痰,色白易咳;痰浊阻滞气道,肺气不利,则为胸闷,甚则气喘痰鸣;痰湿阻滞,脾升胃降气机不利,故有食欲不振,大便略稀;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为寒痰内阻之征。

九、饮停胸胁证

知识点:饮停胸胁证

(一)名词解释

1.饮停胸胁证是指水饮停于胸腔,阻碍气机,以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二)是非题

1.×饮停胸胁证是指水饮停于胸腔,阻碍气机,以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三)问答题

1.寒痰阻肺证与饮停胸胁证两者均有咳嗽,痰多,病程较长,易于反复的特点,但寒痰阻肺证痰液粘腻,易于咳出,且可伴有胸闷痞塞、苔腻脉滑等症;而饮停胸胁证痰液稀薄如水,呈泡沫状,可见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心悸,下肢浮肿等,舌苔白滑,脉弦。此外,饮停胸胁证,其性质为本虚标实证;寒痰阻肺症,外感急性发作属实证,慢性发作为本虚标实证。

2.饮停胸胁证多因中阳素虚,气不化水,水停为饮;或因外邪侵袭,肺失通调,水液运行输布障碍,停聚为饮,流往胸腔而成。

3.饮停胸胁证以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饮停胸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廓饱满,胸胁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呼吸、咳嗽或身体转侧时牵引胁痛,或有头目晕眩,舌苔白滑,脉沉弦。

5.饮停胸胁,气机受阻,升降失司,络脉不利,故胸胁饱胀疼痛,气短息促;水饮停于胸腔,上迫于肺,肺失肃降,胸胁气机不利,故咳嗽、呼吸及身体转侧时牵引作痛;饮邪遏阻,清阳不升,故头目晕眩;水饮内停,故可见脉沉弦,苔白滑。

十、风水相搏证

知识点:风水相搏证

(一)名词解释

1.风水相搏证是指风邪外袭,肺卫失宣,水湿泛溢肌肤,以突起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二)是非题

1.×风水相搏证是指风邪外袭,肺卫失宣,水湿泛溢肌肤,以突起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三)问答题

1.饮停胸胁证与风水相搏证的鉴别:

(1)饮停胸胁证: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疼痛,咳唾痛甚,气息短促,或眩晕,身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部牵引作痛,舌苔白滑,脉沉弦。本证多因中阳素虚,气不化水,水停为饮;或因外邪侵袭,肺失通调,水液运行输布障碍,停聚为饮,流注胁间而致。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饮停胸胁,气道受阻,络脉不利,故胸胁饱胀疼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饮邪遏阻,清阳不升,故见眩晕。沉脉主里,弦脉主饮、主痛,饮邪结聚,胸胁疼痛,脉沉弦,苔白滑,亦为水饮内停之表现。

(2)风水相搏证:临床表现为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而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脉象浮数。本证多由外感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滥肌肤而致。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继而遍及全身。上焦不宣,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

由于偏寒、偏热不同,故兼证各异。

2.风水相搏证多由风邪外感,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成。

3.风水相搏证以突起头面浮肿与卫表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风水相搏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发亮,小便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5.风为阳邪,上先受之,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风邪犯肺,宣发肃降失职,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水气泛溢,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上半身水肿较重;由于是外邪新感,所以发病较快,水肿迅速,皮肤发亮;上源不通,水液不能下输膀胱,则见小便短少。若伴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症,为风水偏寒;若伴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等症,为风水偏热。

(六)病案分析

1.①最宜用气血津液辨证合脏腑辨证。②病情分析:患者以水肿为主要症状,浮肿前曾患外感,故见恶寒、发热、咽痛、脉浮等风邪犯肺之症;并使肺失宣降,水津失布,故见尿少,头面浮肿,继而全身尽肿。③患者因外邪致肿,病程短,性质属实,故辨证属阳水(风水相搏证)。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一、脾气虚证

知识点:脾气虚证

(一)单选题1.B 2.B 3.A

(二)双选题1.BD

(三)名词解释

1.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四)是非题1.×脾病患者尿少浮肿,皆因脾阳亏虚或寒湿困脾,不运水湿所致。

(五)问答题

1.脾气虚证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吐泻太过,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2.脾气虚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3.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4.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食欲不振,进食量少,脘腹胀满;食后脾气愈困,故腹胀愈甚;饥饿之时,脾气更乏,中虚气滞,故饥饿时饱胀;脾虚失运,清浊不分,水湿下注肠道,则见大便稀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充达肢体、肌肉,故肢体倦怠,形体消瘦;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淡黄或萎黄;脾气虚,气血化生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若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可见形体肥胖,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疾或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六)病案分析

1.患者以消化障碍为主症,故宜用脏腑辨证。患者脾气素虚,脾失健运,故见腹泻反复发作;脾虚气弱,则神疲乏力而动则汗出;后因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气上逆,故见腹胀满痛,嗳气食臭,泻下不化;舌苔薄白腻,脉濡均为脾气亏虚,中焦食滞之象。辨证是脾气亏虚,食滞胃脘。

2.证属脾气虚弱。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故见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肌肤,故见面色萎黄,消瘦,四肢乏力。

二、脾虚气陷证

知识点:脾虚气陷证

(一)双选题1.AD

(二)多选题1.BCE

(三)名词解释

1.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