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21145200000019

第19章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8)

一般来说,服务平台包括服务构件运行环境和应用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和服务构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服务平台可能会存储一些相关的服务构件,但服务平台不仅仅是调用内部的构件,也同样支撑平台外的服务构件使用。如图5‐7所示,服务平台的基础是服务构件运行环境,处于底层,服务构件在该层进行注册、组装、管理、发布和生命周期管理等操作。服务构件运行环境支持上层的应用服务平台。各类应用服务平台可以为服务企业打造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技术方案。

服务平台根据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四大类。①基础服务型平台,主要支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类应用系统,如通信服务平台等;②消费服务型平台,主要支持商贸服务和教育类应用系统,如B2C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等;③生产服务型平台,主要支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类应用系统,如物流配送服务平台等;④新兴服务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的需求的产生可能发展的新型服务平台,如预防服务平台,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灾害前的预防监测、灾害中的服务保障和灾害后的服务快速恢复等。

2.服务构件运行环境

服务构件运行环境主要对服务构件在平台中的使用进行支撑,具有服务构件的注册、发布、检索、缓存、组合、销毁等一系列功能。服务构件注册管理主要负责服务构件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便于检索和使用。服务构件发布管理主要负责激活服务构件和绑定唯一访问标识。服务构件生命周期管理主要负责服务构件的实例化和使用状态转换。服务构件缓冲池主要负责对单个服务构件进行多实例缓冲,优化服务平台性能。服务构件检索管理主要负责对服务构件的检索和发现。服务构件适配管理主要负责在多个可用服务构件中挑选出最合适的服务构件。服务构件流程绘制主要负责对多个服务构件按流程进行组装。服务构件流程管理主要负责管理服务构件流程的运行,包括流程激活、流程实例的创建、流程实例的销毁等。服务构件组合管理主要负责将多个基础服务构件组合成一个大的服务构件。服务构件销毁管理主要负责服务构件实例的安全销毁,包括对销毁时间的自动控制和资源的有效释放等。服务构件性能监测主要负责对服务构件当前运行的效率进行监控。服务构件错误跟踪主要负责在服务构件运行出错时跟踪和记录错误来源。

3.应用服务型平台

应用服务型平台主要提供一些相关服务构件的统一调用环境,提供服务构件的个性化定制界面,完成服务应用系统和服务构件之间的相互发现和对接工作。

5.4.4 服务系统

服务系统层在现代服务业总体支撑体系层次模型中处于最上层,包括基础应用服务、生产类与消费类应用服务、生产消费混合服务、新兴应用服务。其中,基础应用服务主要包括信息通信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公共医疗服务、公共市政服务和公共教育服务。服务根据服务对象可以分成生产类和消费类服务,有些服务同时为生产和消费两端提供服务。生产类与消费类应用服务主要包括纯生产类服务、纯消费类服务、休闲旅游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生产消费混合服务主要包括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房产服务、汽车服务、餐饮酒店服务、传媒广告服务、中介咨询服务等。新兴应用服务是指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出来的服务,包括环境服务、预防服务、自愈服务等。

5.4.5 层次之间的衔接

模型中的服务系统、服务平台、服务构件和服务支撑技术四个层次是从服务架构的技术视角进行归纳的,层与层之间存在衔接问题。其中,衔接服务支撑技术和服务构件的主要是“服务功能建模”;衔接服务构件和服务平台的主要是“服务流程编排”;衔接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的主要是“服务应用构建”。

1.服务功能建模

服务支撑技术和服务构件之间主要考虑如何在服务业的相关支撑技术基础上,促进各种服务构件的开发和重用。这里,服务功能建模将是一个结合先进技术和实际需求的切入点。它根据服务支撑技术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各个服务场景,全面考虑普通消费者和其他服务相关方的需求,从整体服务优化的视角出发,对相关服务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分析,提炼出公共模块和通用模块;在服务模块的功能设计中,融合先进的服务支撑技术,充分考虑模块的颗粒度、耦合性和互操作能力等;在功能建模的基础上,将各个共享模块封装成相对独立和容易使用的服务构件。

服务功能建模是服务支撑技术和实际应用需求衔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服务功能建模,使服务构件包含的技术实现细节相对透明。服务构件可以为企业搭建服务系统、提供通用资源,企业或行政组织不必关心服务构件的功能实现,而将自身资源集中于关键环节,从而有效发挥服务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2.服务流程编排

服务构件和服务平台之间主要考虑服务平台如何有效地利用服务构件,提高服务系统开发的效率,降低服务系统的重复开发。灵活的服务流程编排技术可以使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相关的服务构件。通过服务流程编排,服务平台可以建立服务构件的不同组合,从而实现低成本地为每个用户定制服务,实现服务个性化。

3.服务应用构建

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之间主要考虑如何适配服务需求和功能实现,如何给众多企业,尤其是技术力量欠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一种省钱的服务系统部署方式。服务应用的构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解决服务系统到服务平台的需求传递;②解决服务平台到服务系统的功能传递。

要实现服务需求的传递,需要解决需求获取、分析和描述相关问题;要实现服务功能的传递,则需要解决服务资源发现、功能组合和定制等相关问题。一种好的传递模式可以提高服务系统的生产率。目前来看,SaaS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服务系统传递模型。

SaaS和ASP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根本的区别。ASP应用程序为单租户应用程序构建,针对每个客户定制不同的应用;不同应用程序共享数据和进程的能力比较有限。SaaS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单实例、多租户体系结构,利用集中化优势提高服务系统传递的效率,并提供功能强大的应用体验。

5.4.6 层次模型的变形

框架模型的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层次越高,越接近消费者。从全局的观点看,需要对各层次建立有效的科技支撑策略,为各服务系统的建立、运营和使用提供有效的支持。但对具体应用场合来说,不一定要完全包括框架模型中的所有层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撑点。

事实上,企业的服务系统可以建立在服务平台、服务构件和服务支撑技术中的一层或多层的支撑基础上。服务技术支撑层次提供了共性基础技术的支撑,但服务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服务构件层次提供了共享服务模块,这些模块经过有效封装,包含的技术相对透明,采用起来就相对方便;服务平台对服务企业的整体技术方案提供有效的支撑,技术实现的透明性更强。

对于一些相对独立的服务,如一个大型制造公司的B2C客户服务系统,服务内容可能相对稳定,周到的服务细节、业务特色往往才是关注重点。同时,由于服务系统和其他内部管理发生比较多的关联,涉及一些私密信息。因此,对相关客户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等需要比较严格的控制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不希望把服务系统建立在第三方的服务平台之上,也不会采用过多的服务构件来搭建服务系统。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服务系统,模块化的方式仍然是必要的,可以适当采用通用的服务构件,也可以适当利用外包来提高效率。企业可以把服务系统的一部分软件模块划分出来,用软件外包的方式实现;也可以把一部分自己不胜任或者非主要的子服务划分出来,用服务外包的方式实现。通过有效的服务流程模块化,采纳一些成熟的通用服务构件或第三方服务构件,如身份鉴别、支付、物流配送,并和本地服务功能有效结合起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可靠的服务体验。

对于一些需要较强应变能力的服务系统来说,更重要的是服务的应变能力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能力。他们需要跟踪用户需求的变化,定制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例如,一个在线教育系统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学习目标、时间安排等来打造个性化教育计划。对于这类系统来说,灵活的SOA架构模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通过服务发现、服务组合等技术提升服务系统的适应能力,使用户可以参与开发自己的服务解决方案。这时,服务提供方可以采用SOA的架构方式,充分利用通用服务构件,向用户提供一个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的服务系统。

对于大量的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把服务系统建立在第三方服务平台(如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上。服务平台是多种多样的,有行业的基本服务平台,区域的基本服务平台,也有针对某个用户群的专业服务平台。对于第三方服务平台来说,如何为服务企业提供一个服务系统架构及协作方案是考虑的关键。

到目前为止,电子商务服务类的第三方平台主要还是以广告为主,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如何真正起到服务(商务)的桥梁作用,给企业提供服务系统的架构方案、提供应变能力及相互协作的可能是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的考虑要点。一方面,第三方平台可以通过SaaS等方式,为企业定制高效、规范的服务系统,这对企业开展电子服务及进一步的协作非常有意义;另一方面,第三方平台应该考虑如何把一些已经存在的服务按一定的规范整合进来,促进不同服务的发现和交互协作。

在层次模型中,服务和平台之间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基础,根据历史经验和用户的相关需求分析,利用SOA,SaaS等技术模式为企业架构服务系统服务。相对统一的部署为服务之间的接口提供良好的基础,也为不同平台、不同系统之间的进一步协作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并不会等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平台出现以后才开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

因此,完全的自上而下关系很难建立,也不切实际。有时,服务和平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接口规范,平台采纳一些已有的服务系统内容,或者是把相关内容经过一定的封装后,以构件的形式整合进来。

5.5 区域布局

5.5.1 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的相关精神,以******《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细分行业综合运用三种布局策略,发挥三类不同区域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完善“一轴两带多中心”的整体区域布局结构,努力促进不同区域之间通过各种形成进行合作,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格局。

(1)综合运用三种布局策略:软件及信息服务、金融、研发和专业服务等创新驱动效应明显的行业采取重点集聚区布局策略;物流、高端医疗等属于区域功能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基础设施、高端资源有一定要求的行业采取多层次、多点网络布局策略;社区医疗、旅游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或对自然资源有较多依赖的行业采取因地制宜的分散布局策略。

(2)发挥三类不同区域的作用:促进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现代服务业发达、创新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进一步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大连、武汉、长沙、西安、郑州、成都等区域进一步巩固其现有优势,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领域形成特色。

(3)逐步完善“一轴两带多中心”的布局:发挥东部临海中心轴的“驱动”和“传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北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的发展水平,在现代服务业的不同行业建立由多中心支撑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