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21145200000025

第25章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研究(3)

其他领域促进作用:面向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电子政务,推动和发展创新型服务,促进我国企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信息服务,促进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打造服务型政府,促进提升社会劳动就业。

3.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路线

在发展路线的选择上,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将吸取资源基础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各自的优势,遵循整合模式的发展思路演进。即在战略上强调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技术创新并重,有选择地发展代表发展趋势、能够解决自身实际发展困难的项目,这依据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愿景、发展走向和自身需求考虑发展路线。

资源基础模式:指把战略重点放在取得或者培养竞争对手所难以或不可能模仿的资源和创新能力上,强调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自身“核心能力”,发展的方向基本上建立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强调自身资源发挥。

产业组织模式:是指发展围着市场转,即使没有合适的基础资源,也要获取资源以满足这种思路,在战略选择上采用的是“机会带动”的增长方式,发展方向基本建立在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注重新技术引进。

4.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思路——CIEIDP

7.3 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政策建议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创新性的服务业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机遇,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把握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脉搏,推进其以“强化科研、科学规划、统一认识、重点扶持”的思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现提出推进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九大政策建议。

1.加强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产业示范工程建设,以示范效应带动整体业态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扶持移动互联网、SaaS、P2P以及SNS等一系列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示范工程,持续鼓励和支持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农村服务等服务领域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示范工程,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整体业态的发展。从示范配套、公共平台、人才供给等多个方面,加大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示范工程的支持力度。例如,移动互联网示范工程可以分为农村移动互联网示范、个人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以及商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就移动互联网的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平台、芯片、终端、业务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组织产业技术联盟,寻找突破口进行协同研究和业务示范。

示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包括创新产品市场发展研究、区域互联网服务特点研究、龙头企业培育策略、全国市场推广策略等,最终完成适合于我国战略发展需求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产品领域培育方案。

加强示范工程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推动示范工程的应用和推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工程阶段性应用成果的推广,加快培育若干个新兴服务业态产业龙头企业,以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特点,促进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

2.建立有利于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通过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战略的制订,建立有利于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顺应信息产业服务化的大趋势,适应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产业特征,顺应互联网络新兴服务业态的创新特点和融合趋势,推进产业政策创新,在产业政策制订方面突出快速跟进、可调整、融合的特点,进行以产业扶持为导向的政策环境建设。

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消费的社会环境。鼓励消费大众化,推动市场需求的扩大。积极在大学校园等年轻群体聚集的地方推出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扩大消费者体验新业务的范围,培育信息消费习惯。总结相对成熟的消费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新兴服务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激励不断扩大信息服务消费群体。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发展的空间。

3.强化服务行为监管,形成互联网新兴服务市场的行业规范形成互联网新兴服务市场的行业规范,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加强对滥用市场地位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各种盗版、侵权行为,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打击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是督促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对用户信息的保护。例如,对P2P服务的不良信息加强监管,以谁发布谁服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管理。

4.加快形成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加强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专业人才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完善互联网以及创新技术和业务的相关专业培养模式,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和锻炼互联网新兴服务业的人才。鼓励国内外相关专业培训机构以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成立培训机构,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模式、教材和师资,重点培养外语熟练,掌握IT技术以及专业应用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工作。

5.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示范工程,建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产能聚集,集成创新能力的突破,寻求产业体系系统的共赢。例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内依靠产业集群,带动包括终端设备制造、软件生产、服务运营等一系列的产业参与者,将移动终端产能、服务市场以及服务能力发挥出来,形成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建立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增强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建立中国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国家品牌和企业品牌,建立出口专项扶持基金,主要用于企业国际认证的补贴、国家品牌建设、海外市场专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合作渠道建设,建立政府、机构和企业等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体系;建立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海外市场服务体系,营建海外市场专业服务平台,为外向型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市场拓展服务。

大力培育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外向型骨干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积极培育跨国经营的本国信息服务企业,国家在资金投入、外汇额度、出口信贷、信用担保、出国手续、通关服务、企业海外投资等方面要提供一切便利,使骨干企业率先实现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全方位的国际化,提高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

6.提升宽带网络性能,探索网络融合路径

推动建设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宽带网络性能,打造精品互联网。支持互联网新兴服务的发展,持续推动宽带提速,普及宽带网络。完善提升宽带网络性能,形成高性能的宽带IP网络环境。以业务网和承载网为重点,探索发展演进与创新之路。结合NGN研究实践和CNGI研究示范,探索NGN和NGI融合发展之路。以TD‐SCDMA为重点,推动移动通信技术持续创新和向下一代技术的演进。以业务网为重点,结合软交换/IMS应用与3G部署,探索我国实现固定与移动融合的方案与路径。

7.强化政策引导与标准化工作

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实施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制订的开放性,引导产学研联合制订标准,加快互联网新兴服务行业统一标准的制订,形成统一的系统集成和应用标准,统一的结算、支付、电子证据、物流配送标准。逐步完善各类信用数据库,形成科学严密、高效顺.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和促进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对于个人用户的信息保护等形成行业标准。例如,制定P2P业务的数据接口格式和规范,该规范也可以解决互联网P2P内容管理的数据基础问题。

8.加强宣传,形成正面舆论导向

制定和执行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态度,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通过发展思路的宣传,开展一系列的业务服务示范工程,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强调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在公共服务、社会生活和教育医疗等领域所发挥的良好作用,正面引导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服务,宣传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利用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社会性等特征,比如SNS服务,结合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向青少年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9.给予税收、融资优惠政策,完善审核和法规制度

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经认定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享受以下优惠的税收政策:执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境内新办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所缴纳的企业增值税,可参照软件企业优惠政策执行;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以及向境外支付的软件费及特许权使用费,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员工薪酬及员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加大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示范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发投入、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行业标准编制、人才培养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进程。大力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统筹规划,制订政府辅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措施,加大对风险投资发展的优惠力度和优惠范围;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完善,为风险投资创造灵活、有效、可行性强的退出机制。

建立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企业的审核制度。建立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企业的审核制度,建立进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审核程序,做到透明、公开、定期审核等,将审核制度同其他政策关联,形成良性的产业管理制度。例如,建立国家级SaaS企业认证和审核机构,对SaaS企业进行年度审核和评级。

加强同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相关的立法工作的推进。积极开展各种信息化法规规章的制订工作,从法律层面保障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健康快速发展。

附件1: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

一、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与技术业务体系

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通信网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与固定互联网不同的要素如下。①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业务中,接入手段包括2G、3G和E3G等,不包含通过没有移动功能的WiFi和固定无线宽带接入提供的互联网服务。这是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基本区别。②移动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了WAP和WWW方式的互联网服务,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适配性特点。③终端的多元化,除手机终端外还包括专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式电脑。

从网络上看,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除接入技术不同外,在架构上并无本质不同。但是,由于两者发展特点和阶段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平台与固定互联网有着巨大的差异。相对于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架构体系更加非标准化和更具封闭性,体现在终端平台标准化程度低、体系林立且封闭性强,既缺乏业界共同制订的标准,也缺乏能够真正适应和引领发展的事实性标准。目前,移动终端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提供与创新需要终端平台的适配和开放。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固定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是移动互联网现阶段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②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目前此类业务并不多,如移动VoIP。③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进行的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关键是如何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如移动Web2.0业务、移动位置类互联网业务等。这三类业务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创新业务。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全球布局与关键要素

1.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本特点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正如Google CEO埃里克·施奈特所言:“移动互联已经是下一个即将到来的重大互联网现象,它掌控着进入更大的网络世界的钥匙。”目前,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全球战略布局已全面展开,各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通信制造商、消费电子公司纷纷介入。由于各自的领域和特长不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并可能对未来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乃至移动通信和电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7年至今,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战略布局明显加快,出现了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显着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格局。以iPhone为标志,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具有以下4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