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21145200000053

第53章 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战略研究(4)

3.科技创新研发系统建设

(1)制订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科技计划。

国家目前有知识创新工程、“973”计划、“985”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类的科技计划或专项,但没有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科技计划。虽然科技部有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但支持额度太小,且主要针对新产品的开发,不是面向行业共性技术和竞争前技术。国家“863”计划虽然不属于基础研究,但限于高技术而不能覆盖全部现代服务技术专业,而且“863”计划的定位也不完全面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总的来说,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科学发现的力度加大,支持技术创新的强度减弱,这与以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战略重点不一致。为此,建议国家设立类似于“863”计划规模的国家技术创新计划,或者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定位为技术创新计划。

(2)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重视培养原创能力,但当前更要鼓励和爱护企业的改进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并不必然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的,而可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要自己开发新技术,用新的方法对已有技术的集成提高使用效率或开拓新的应用,同样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改进,直至实现自主创新,是后进国家实现技术跨越的普遍经验。

正确处理开放与自主关系,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对于那些新兴的、具有较大潜在经济和社会收益,并且存在“机遇窗口”和跨越可能的高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应当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增加国际合作的筹码。对于那些在现阶段既难以引进,又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强调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建立起自主开发所需的技术能力。

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金。对于利用国家资金或国有企业投资的引进项目,按引进设备费用的一定比例提取消化基金,由具有开发能力的单位来支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

4.科技创新保障系统建设

(1)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扶持。

要加大财政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要发挥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及专项资金规模,创新资金运用方式,加大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研究制订支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要加强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推进跨区域、跨部门、集聚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增值工程、增绿工程、增效工程”,为制造业提供支撑服务,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公共财政带动社会投入建立现代服务技术创新基金。为了动员社会资金支持现代服务技术研发,参考一些国家的经验,建议我国建立现代服务技术研究发展基金或现代服务技术创新基金。在国家现代服务科技的主管部门下成立现代服务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由现代服务科技专家、重要企业的技术主管和现代服务管理专家组成。基金的来源多渠道,但在开始时需要有政府财政的支持,相对于美国政府财政对企业的支持,中国政府财政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大一些,通过现代服务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应该是一种公开而且比较公平的方式。

(2)发挥政府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宏观管理作用。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用好公共财政支持技术创新。公共财政资源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使用中应当适当调整宏观目标,从以直接资助技术设施为主,调整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新领域为主,政府掌握的公共财政资金则重点支持那些具有公共产品与服务性质的项目和能够形成或带动产业链的项目。用好WTO规则,理直气壮地支持企业开发竞争前技术。公共财政经费的决策、使用和效果都必须有科学公正的评估机制,完善政府内部和立法机关的监督机制以及社会监督机制。制订相应政策,解决公共财政科技拨款资助完成并形成的知识和技术不能有效扩散的问题。

5.促进服务构件的研发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目前开发的服务构件多为促进代码复用的功能型构件。对于行业、区域的服务协作和整合来说,促进信息共享的服务构件格外重要。相对于计费等功能性构件,信息型服务构件的封装和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技术规范。信息型服务构件可用于信息实时发布、业务信息共享、服务发现和组合等领域,需要相应的技术基础框架来解决输入输出的信息理解和匹配问题。

因此,促进信息共享型服务构件的开发和使用,应至少在下列技术问题上进一步努力。

(1)根据行业、区域的理论知识和服务特点,研究信息型服务构件中输入输出信息的描述框架;通过语义描述、知识库推导等技术的有效采纳,促进服务信息的理解和相互匹配。

(2)建立信息型服务构件的封装、接口和调用的相关机制。

(3)结合知识体系和描述框架,开发高效的服务发现、匹配和衔接推导的相关算法,为服务的流.协作提供技术基础。

同时,由于构件可能会被广泛调用,一旦含有质量或安全隐患,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对服务构件的使用非常重要。服务构件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服务构件的开发和使用规范,服务构件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评测体系,服务构件的测试和安全监控体系。

6.提高服务系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服务业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需要采用一些灵活、动态的策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定制,并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调整。为了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服务企业需要有一个能够捕获需求,快速适应变化的技术体系。关注的内容主要有:服务需求的获取、分解和描述框架;个性化服务的相关技术,如服务流程的动态生成,服务的交互定制等;服务的反馈机制,从而促进服务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服务历史信息和用户数据的挖掘技术。

7.提升服务应用的可信度和规范性

对于服务消费者来说,需要选择信誉记录良好的服务,有效规避不良服务。

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需要选择可信任的协作伙伴和中介机构。要提升服务的可信度和规范性需要关注以下内容:现代服务业应用的信用体系研究与应用,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与评测体系,面向行业的服务评价指标与评测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凌.论电子服务品质与电子政务的交互性.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5):23-28

[2]陈守明.知识互动共享与企业簇群的创新优势.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4):48-51

[3]高鹏.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虚拟化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4):50-53

[4]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7]李朝鲜.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李凌志,冯俊天.现代服务业知识管理能力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裴长洪.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谭仲池主编.现代服务业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1]尤芳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2]俞梅珍.服务业与当代国际经济竞争.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13]郁义鸿,黄云峰.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变贡献的一项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5):736-741

[14]钟若愚.走向现代服务业.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5]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6]朱晓青.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核心产业群探讨.北京社会科学,2007(4):52-59

[17][美]迈克尔·波特着.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8][美]菲利普·艾文斯,托马斯·沃斯特着.刘宝旭等译.裂变:新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企业战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6)

[19][日]铃木秀郎等编着.关志民译.IT时代的物流服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0]陈立辉.科技支撑体系及其作用与功能.改革与战略,2002(1-2):20-26

[21]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2]申静.知识型服务业的服务创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3]高汝熹、张洁.知识服务业:都市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4]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5]晁钢令.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6]刘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预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7]魏江,沈璞.知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初探.科研管理,2006(1)

[28]庄卫民.产业技术创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29]凌云.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0]刘振武,刘炳义,董秀成等.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31]Bribery T,Secrecy B.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Trendsin Organized Crime,1997,4(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