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历史足迹:项孔言新闻作品选
21145400000030

第30章 新时代的缩影(《浙江日报》等作品)(21)

教师们不但迫切要求改造自己,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也干劲十足。他们普遍检查和批判了教学中脱离实际、脱离政治、脱离生产等资产阶级思想,坚决贯彻高等师范学院面向中学、面向生产、面向政治斗争实际方针。陈立院长要在三年内写出十篇以上的专题论文,就心理学如何与生产劳动、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成绩,并争取在十年内使中国心理学界在这些方面赶上国际的先进水平。化学系七十多岁的王琎教授老当益壮,他在规划中订定,争取三年内在化学史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夏承焘教授在教学工作中坚决贯彻面向中学的方针。他要在两年内联系一个中学教研组作为“试验田”,帮助他们解决古典诗歌教学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并在五年内陆续完成《词史论文集》、《词例》、《唐宋金元词系年》等论著。许多老教师对培养新生力量和加强辅导工农成分的学生等方面也作出具体规划。

《浙江日报》,1958年3月16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浙大双反双比推向新高潮

(本报讯)浙江大学五千余师生员工,从18日晚到19日一昼夜间,贴出了大字报二十七万张,以熊熊的革命烈火猛烧浪费保守,把双反双比运动推向新的洪峰。

这把火是18日下午举行的全校师生员工双反双比运动誓师大会点燃起来,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刘丹向大家检查了自己工作上和思想作风上的缺点,诚恳地要求大家多写大字报进行批评,并且表示要勇敢地改,迅速地改,认真地改。校党委第一书记、校长周荣鑫代表校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在前一阶段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地反掉浪费和保守,反掉三大坏主义和五大邪气,不仅要帮助领导上烧掉歪风邪气,并且人人要引火烧身,在这场革命烈火中锻炼一番,从而使浙大能够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会后,全校师生热情澎湃,当夜处处灯火通明,许多人通宵达旦地写大字报。到19日下午,连教学大楼的地面上、楼梯上都贴满了。各系各部门还特地把质量高、提出重要问题的大字报集中于一处,称为“西瓜园”。当你走进每个教学大楼时,如同置身百花楼,万紫千红,应接不暇。在这场战斗中,学校负责人和科系领导人员都亲自上阵引火烧身。二十七万张大字报,中心异常明确。绝大多数都围绕着如何多快好省地为祖国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这一问题。

这几天,浙江大学教师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愉快地展开批评,相互“送礼”。人们到处谈论着如何把学校中的三大坏主义和五大邪气都扫尽,使自己轻装前进。

《浙江日报》,1958年3月21日

勤工俭学万岁!

——记“杭市中等学校勤工俭学丰收展览会”

在我们国家里,每个青年学生都有锦绣前程。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等于虎添两翼,使他们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飞跃前进。当你看完了“杭州市中等学校勤工俭学丰收展览会”,很自然地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从2月下旬以来,勤工俭学之风吹遍了杭州城。全市四十多所中等学校的三万六千余名学生,几乎毫无例外地参加了这个活动。许多学校大办小型工厂(工场),农场,或者组织学生到农业社、工厂去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中等学校已经开垦并种植的土地共达五六百亩,在工业方面,已有二十九个工厂(工场)正式投入生产,正在筹建的工厂(工场)还有四、五十个,已经投入生产和试制成功的工业产品达八十种以上。

在展览会上,许多精美的产品吸引着人们。这里有精密的十五吨冲床、木车床、木锯床、收音机、空气电池灯和漂亮的丝织物,也有丰硕的小麦、油菜、马铃薯、包心菜、蓖麻……每一种产品都是青年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每一种产品都闪烁着青年学生智慧的光芒。

思想感情在起变化

在一个展览室里,陈列着工人、农民送给学生们的许多礼品、奖状、锦旗和写给学生们的信件。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它们却渗透着青年学生和工人、农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杭州第十一中学高中部学生搬到远离市区的一个山坞里——龙驹坞去边读边耕以后,马上与附近的工人、农民结成了血肉的关系。在一次寒潮袭击时,师生们冒着寒风,赶到附近的花坞果园去,帮助农工同志抢救桃树,使三十六万斤桃子不受冻损,另外还曾出动一千余人次帮助金鱼井农业社抢采头茶。他们把文化带给农民,当地农业中学语文、算术课的教学任务就是由他们包干的,同学们还用送字上门的办法帮助女社员摆脱文盲状态。王志芬,杭四中初中二年级八班的一个归国华侨学生,她在叶埠桥农业社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时,看到农家起火,立即奋不顾身地冲进去,抢救出好几个小孩子,她的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受到农业社员们普遍赞扬。这些动人的事例,说明了青年学生在与工农接触后,思想感情正在起变化。

技术革新的能手

在勤工俭学的劳动实践中,青年学生们掌握了许多生产知识和操作技术,获得了许多从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同时,他们又运用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大胆创新,革新技术,展览会上陈列着杭州商业学校计划统计专业三年级学生所绘制,设计的一套水产生产的图表和模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杭州市水产供销公司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提出来的。他们设计的模型和图样包括双筒人力吸卤器、斜坡运鱼器、电控磅秤、双面起重机、双轨起航机、活动晒鲞架、晒鲞车、自动称鱼器等十多种工具。其中许多工具,杭州水产供销公司已准备试制采用。双筒人力吸卤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十二倍多。杭二中高三学生傅志高,是个十三岁就当木工学徒的青年,他在勤工俭学中,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和创造了木车床用来代替金属车床,接着又设计了木锯床,锯木的效率比熟练的木工要高出二三十倍。

驳倒了“影响质量论”

勤工俭学活动急剧地改变着学校的面貌。看一看杭十一中高三年级第四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前后的变化吧!上学期参加共青团团章学习小组的只有十八人,每次参加团的活动的只有六人,这学期全班四十五人全部参加了团章学习小组,团的活动没有一个不参加;上学期订阅报刊的只有十五人,现在有三十八人订阅报刊;上学期物理科不及格的有二十四人,这学期减少到四人;上学期只有五个人参加体育锻炼,这学期全班同学毫无例外地参加了体育锻炼。在展览会的“优秀事迹室”里,挂着好几十套连环画,上面介绍了各校勤工俭学积极分子的优秀事迹。其中数年来坚持勤工俭学的杭一中学生叶游屯,有被誉为“穆桂英”的杭州商业学校女学生陈维玲,有杭九中高一乙班的喂猪能手罗碧碧——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对于那些怀疑勤工俭学能提高教学质量的人,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广大青年学生精神面貌的急剧变化,也充分反映在他们的文化生活和作品里。展览会上陈列着学生创作的散文、诗歌、戏曲、歌曲、美术作品近三百件。这些文艺作品是劳动的赞歌;也是青年学生豪迈的誓言。这里无法详细介绍它们的内容,但是从这些作品的标题看来,就和过去的大不相同,“第一个劳动日”,“赶上英国有咱一滴汗”,“勤工俭学颂”,“拉车子”,“为了高炉”,“小雨小雪不停工”,“小小农学家”……杭二中高二丙学生在留下闲林埠修建码头时,把劳动人民的歌声记录下来,并且配上了歌词,成为“压路歌”。许多学校的学生还经常为工人、农民演出自己创作的文娱节目,帮助工厂、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勤工俭学到哪里,就把欢笑带到哪里。

无数的事实证明:开展勤工俭学,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让我们高呼:“勤工俭学万岁!”(本报记者项孔言)(注:这个展览会是由杭市文教局、团市委联合举办的,会址在杭州市孩儿巷七十号)

《浙江日报》,1958年6月23日

攻破文化堡垒,攀登科学高峰

千余工农学生从速中毕业

极大部分将直接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本报讯)10日,浙江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浙江省干部速成中学的一千多名工农学生,欢欣鼓舞地领取到中学毕业书。他们当中百分之七八十将免试直接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将由组织上分配工作。

这批工农出生的学生质量很高,其中党员近六百名,团员近四百名,占总人数的96%以上。他们分别经过四年或两年的学习,都从原来初小或高小的文化水平提高到高中毕业生或初中毕业生的水平,而且学生成绩很好,浙大工农速成中学四百七十五名毕业中,有一百五十七人毕业考试各科成绩达到四分、五分,省干部速成中学一部三百六十四名毕业生中,文学、代数、三角等三门主要科目的成绩达到四分、五分,都在90%以上。曾获得诸暨县农业劳动模范称号的孙贤兴同学,刚进省干部速成中学时只有扫盲毕业的文化水平,四年来,他始终勤学苦练,成绩很快提高,这次毕业考试成绩绝大多数是四分、五分。不久,他将升入农学院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新型的农业专家。湖州市纺织工业劳动模范潘莲娣,小时只读过三年书,初进浙大工农速中时,功课大都不及格,但是到第二年,她就消灭了二分,这次毕业考试成绩绝大多数达到四分以上。

省干部速成中二部(相当于初中)二百四十名学生,都是工农老干部,平均年龄三十八岁,有的年逾半百。他们在两年前入学时,无法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数学只懂得简单的整数加减、乘法,但现在都达到了初中毕业水平了。四十多岁的褚新富入学时是半文盲,两年来,他专心一致地苦钻苦学,终于突破重重难关,达到了初中毕业水平。他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看来,科学文化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有心,有劲,将来当个红色专家也并不是难事!”

几年来,这批工农学生体育锻炼上也取得巨大成绩,两校合计,有三十多人达到国际等级运动员的标准,达到劳卫制一二级标准的有四百四十余人。

学校党政领导和教师采取了许多措施帮助这批工农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特别在“双反双比”运动以后,两校师生在政治挂帅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教学上掀起学先进、比先进的热潮。教师拟订复习计划,都经过教研组讨论评比,上课以后还要上辅导课,并且调整学习组织,发动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困难较大的同学,开展互助互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10日两校联合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郑平、省委党校校长周林等都到会祝贺,并勉励全体毕业生要服从祖国需要,服从组织调配,愉快地走上新的学习岗位和工作岗位,勇敢地攀登科学文化的更高峰。

《浙江日报》,1958年7月12日

把科学理论带回去

——记农民专家访问农学院、农科院

8月20日上午,浙江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接待了参加全省第一次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的代表们。

参加这次会议的浙江农学院和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许多“洋专家”们,几天来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他们从许多来自农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那里学到了闻所未闻的丰产经验和农业科学上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清楚地看到了科学研究必须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今天,这些值得学习的“土专家”来参观了,“洋专家”们也应该拿出自己在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来,贡献给这些来自劳动岗位的同志和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