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我长期以来探索和思考的一个课题。
1991年我还在攻读研究生时,就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共产国际》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在导师黄德渊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了四万余字的硕士学位论文,得到答辩委员会的肯定与好评。之后,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我在国内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的论文,其中在《探索》2001年第2期上发表的《列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哲学年鉴》摘登了论文的主要观点,不少学者都将该文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和新进展问题的重要参考文献,这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2006年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基本规律新探》为题主持申报了浙江省社科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被立为重点项目(编号:06MLZB04ZD),本书是在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此后,围绕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相继发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7期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在《探索》2008年第1期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十大辩证要求》、在《****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上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民族化的典范》、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上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思想的逻辑继承和发展》、在《扬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十大辩证特性》和在《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上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思维逻辑》等论文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在研究过程中,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对该课题的研究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理论研究热情。十七大后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这些前期研究成果的铺垫为本书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浙江省社科联名誉主席雷云研究员曾多次给予精心指导,浙江省社科联顾问蓝蔚青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劲松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振亮教授给予了指导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安徽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汪青松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为本书增色不少。浙江大学出版社朱玲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写作参照了学术界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也向学界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由于受到自己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限制,粗陋、缺失乃至错误之处肯定难免,恳请学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张国宏
2009年12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