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21146500000006

第6章 信仰,交流,真诚,关爱

李瑾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信仰。何为信仰?通俗地说,信仰就是自己对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一个判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外界稍微的一点干扰就能对他们的信仰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并且变来变去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思路。而另一部分人却有着较坚定的信仰,他们忠于自己的信仰,觉得世界就是他们认为的那个样子,所以他们坚持自己的判断,执著于自己的做事方式,不管别人如何评价。

这究竟是对是错,是好还是坏呢?我一下子说不清楚。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在面对自己学生的信仰是否与本身的学业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未来良好世界观的形成相适应时,还需给予适当的干预和引导。

这里就有一个例子:

小洁是我所带班级金融专业的一名学生,一向遵守纪律的她曾在大一暑假结束返校后接二连三地出现违纪状况,令人担忧。

状况一:周末失踪。开学第二周周末,小洁的父母四处打电话寻找关闭手机的女儿,在班级师生多方询问和协助下,才了解到小洁周末去了外地,事前其父母对她的外出竟毫不知情,而对于去外地的原因小洁却是讳莫如深,怎么都不愿说。此外,据小洁室友反映,小姑娘到周末便会踪影全无。根据之后的查证,发现小洁周末是到外地参加基督教会活动。

状况二:夜未归寝。经查实,小洁晚上不在自己寝室休息,而在同寝室楼不同楼层一名信奉基督教的大四女生寝室留宿。

状况三:无故旷课。

对于上述种种迹象,我不由得痛心:参加校外教会活动、夜未归寝、无故旷课,小洁将学习、生活的心思放到哪里去了呢?我想我应该要做些什么了。

于是,我通过她们班上其他同学询问关于她的一些情况,并常常去小洁的寝室看她,还不时地和她出去散散步、聊聊天。通过这些,我发现小洁之所以信教是由于自身内向所产生的孤独与寂寞。对于这种情况,不可急于求成,而是需要用自己的心去慢慢引导她、开解她。于是,我抽出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详细地研读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个人信仰方面的书籍,以便和她交流。

在聊天中建立情感

有人说:感情是聊出来的。没错!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关怀,我和小洁之间的一种信任感在慢慢地生根和发芽。起初,我并没有一下子完全阻止她的所有宗教方面的活动,只是告诉她在保证学习正常、和父母沟通顺利、不违背校纪校规的情况下,周末可以去正规的教堂看看、听听、聊聊,而产生的想法也随时可以和老师交流与分享,甚至对宗教活动中的看法和产生的灵感也可以和老师沟通。开始她总是默默地点点头,然后相互读着对方的眼神。后来,她的笑容逐渐变多了,像一朵逐渐盛开的花;她的话匣也开始打开了,像一个有魔力的音乐盒,有时是孩童般天真的倾诉,有时是成年长者般对生活的深度理解和思考,有时是对你轻轻地哼歌,有时又是孩子气似的欷歔感慨。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怪,我始终在心里反复地告诫自己,爱才是教育中真正的主旋律。渐渐地,她什么事都开始跟我说,也常常听我的建议,当然有时也免不了意见相左。令我欣慰的是,她的快乐变多了,我们的关系更近了。

在了解中引导思想

虽然我失去了很多周末踏青的时间,虽然我也常常“独享”着深夜电瓶车上的冷风,但是在我和小洁的互相了解中,我们已经开始共同进步和提高。我也常常由此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环、坚毅与付出。

在一次我们姐妹俩愉快的晚餐中,灯光照映着她泛红的脸颊,我问她:“小洁,几年前你参加教会活动,吸引你的是什么?”她的嘴唇收了收,有点严肃,带点思绪地说:“吸引我的是很多人一起共同追求一种东西,它叫信仰。”我说:“那你从中学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呢?”“是交流……但是后来,老师你代替了那些,给予我同样的交流和更丰富的爱护,所以,我后来想,大概我信仰的,并不一定是耶稣,而是主动关爱……”她说到这里,停了停,不再讲下去,我分明看到她眼中的泪光闪动。

这是我们师生真实的故事,而这故事的魅力就在于“真实”二字。没有大场面,没有大镜头,可以说是一些芝麻绿豆般的家常小事,但至少能使更多的青年学生从小事中懂得了爱与被爱,懂得了何时付出、何时享有,懂得了责任与义务,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或许什么是信仰,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在我们师生之间却得出了一些共识:在相信自我的基础上懂得自我调整,在坦诚交流的平台上懂得相互理解与关爱,知识是通向未来和改变命运最有力的武器,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你才是你自己的神。

现在的小洁,为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生活有点忙。现在的我呢?不仅是她的辅导员,更重要的还是她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