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21147200000102

第102章 “做强高等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哲学审视(1)

俞步松

摘要:在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视野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涉及根本,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才能厘清两者的辩证关系,真正体现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在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从哲学的层面考察、研究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方法途径,试图回答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理论问题。

关键词:做强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做强高职教育就是要在高职教育中解决好胡****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哲学的层面考察、研究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方法途径,试图回答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理论问题。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首先要考察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与定位内涵。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切入点和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已有十四五年历史,“切中”了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重功利、轻素质、特别是重理轻文的“时弊”。文化素质教育延伸到高职院校层面则是在2005年10月以后,[1]目前在探索发展中,其基本趋势是积极、健康的,也与目前的国际职业教育的主流观念接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5年)第8条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有利于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培养理解、判断和分析事物及发表意见的能力。”[2]这涉及人格、价值观、智慧性和交流等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职业技术”性的掩蔽下,高职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时弊”尤显,要“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是不可或缺的平衡工程;在未来十年,是“涉及根本”的基础工程;从整体看,是当前和未来直接影响“做强高职教育”的系统工程。

其次要考察其理念与目标内涵。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服从于“高素质技能型”这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需要考察这个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及在未来十年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涵。一份来自2008年的国际权威研究报告[2]提出了经济全球化中创立“高技能经济”的命题。指出:“包括新兴工业国家,甚至是许多只是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的采取长期政策旨在促进高技能和知识经济”。报告概述了“高技能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本的高技能含义:一方面要求“更多、更先进的‘基本’或‘核心’技能”,涉及“有效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各类技巧,自主地工作,迅速适应变换的工作环境,团队合作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要求在特定领域,甚至是交叉领域具备基于高层次知识上的高度专业技能。如生物工艺学领域。”这个分析也基本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所面对的现实和发展预期。在我们的语境中,上述“高技能”概念与传统对技能、能力的狭义理解相去较远,“高技能”恰恰就是职业人文的高素质与职业技术的高技能的有机融合。

据一份来自国内的较新研究报告,[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最强,通用能力次之,专业岗位技能又次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由强到弱排序”的17项指标中,诚信、工作的意义、守时、人生观、自信、宽容等6项分别占第1、2、3、5、6、8位;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现状的上述对应指标由好到差的排序分别是:14、11、13、12、15、9位,可见当前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远不能满足职场用人对职业人文素质的诉求。据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以融合职业人文文化和职业技术文化教育以提高培养对象的高素质、高技能为理念目标。

其三要厘清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内涵。就知识层面而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在文、史、哲、艺和科技知识等领域实施,以期所培养的对象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本科院校相比,这些知识应保持在更为普及的层面上,且应具有企业文化特色。就思维层面而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重视以人文的感性思维补充职业技术教育中科学的理性思维,以期培养对象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就方法层面而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注重在知识教学中使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体验结合起来,以期提高培养对象的辩证方法论素养。就精神层面而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致力于下学而上达。[4]即通过职业技术知识教学,培养求是、献身、创新、从严的科学精神;通过职业人文知识教学,培养责任感、求善务爱、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教育对象的职业技术文化素质和职业人文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规律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规律,必须积极稳妥处理以下关系,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比职业技术教育更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无论是实践场所与相应的条件创设方面,还是对承担这类课程教师的要求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都未能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环节同等重视。解决这个问题的着力点在于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类显性课程实践性的评价引导和对隐性课程开发的力度。后者的参与、体验性特征就突现了实践性。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应用性教育理念优势,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突破实践仅仅被视作验证理论的定势,有条件地还原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完整的辩证认知过程。另外,也须提高这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含金量,防止“注水”和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