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21147200000004

第4章 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基本特征(1)

邬大光、赵婷婷、李枭鹰、梁燕玲、李国强

摘要: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力图从实践的角度把握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和基本特征等理论问题,目的是对实践有所启发。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描述性价值和目标性价值,而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要从这两种价值中来寻找。描述性价值为我们提供世界上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而目标性价值则为我们如何应用这些经验、如何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强国

我国成为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发展目标。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目标具有很高的战略高度及很强的实践意义,但是也应该看到,关于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尤其是关于其内涵、本质及基本特征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笔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理解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力图形成系统和深入的认识,这也是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作为一个概念,高等教育强国既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的强国”,也可以解释为“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使国家强大”。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为促进国家富强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只有在推动国家走向强大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做强。这是我们解读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逻辑起点。

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制度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把握它,但更需要结合实践来理解和认识它;我们既需要理念的构建,也需要制度的创新。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其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实践,在于如何把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因此,关于这一问题,应该包括三方面研究内容:第一,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即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判定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是什么等。第二,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第三,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手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等。这三方面研究具有内在逻辑性,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以及基本特征无疑是后两个内容的研究基础,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发生偏误,必然会影响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与发展。

一、实践视野中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

前面谈到,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今天我们提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似乎更多的是从理论的角度,但综观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那些被我们称之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国家,则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从这一角度说,高等教育强国应该是实践在先,它的形成是人类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的结果;而对它的理论描述、抽象和概括应该在实践之后,体现的是人类主体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寻,即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它们的高等教育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也就是说,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更多地在于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以及过程等。

从实践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强国,我们会发现,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两种价值,即描述性的和目标性的。概括地说,高等教育强国的描述性价值主要体现在早发内生型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这时的高等教育强国是用以描述它们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特征,带有总结、概括的意义;但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性价值则大多体现在那些后发外生型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这时的高等教育强国更多体现为一种目标,带有引领、导向的意义,体现的是这些国家对早发内生型高等教育强国的模仿、学习、追赶甚至超越。

(一)高等教育强国的描述性价值

高等教育强国的描述性价值是在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生成的。它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描述,比如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在一定时期拥有强大的高等教育,我们说这些国家是一定历史时期中的高等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代表当时世界高等教育的巅峰。通过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探寻高等教育强国的描述性价值,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高等教育强国是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结果。高等教育强国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虽然在一定发展阶段可能存在着一些自发的现象,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萌生阶段,这种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但从总体上说,随着整个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强国是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结果。

一般来说,中世纪大学很容易被误解为自发产生的,但事实上它是社会需求刺激下的人类主体自觉选择的产物。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稳定、教会影响的扩大、商业贸易的发展、城市的兴起、行会的产生以及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等,无疑都呼唤大学的诞生,同时也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经常被看成高等教育“自发秩序”的经典案例,但殊不知它是“德国的复制品”[1],是从德国大学的学院中获得其发展模式的。这种模仿与复制正是人类主体自觉选择的表现。由此看出,高等教育强国形成过程中的“自觉性”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高等教育中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必然体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人类主体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寻。

2.高等教育强国最终将通过强大的高等教育功能和结构来实现。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不同,各国高等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探讨高等教育强国的时候,很难把焦点聚集在制度、政策等方面,因为这些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刻。

那么究竟应该把高等教育强国的焦点放在哪里?历史的经验表明,解读高等教育强国,要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结构。其中,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揭示的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外部规定性;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揭示的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内部规定性。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判定标准要取决于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贡献率”上。

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发挥与自身的结构有关,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往往是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除此之外,功能的发挥还依赖于与之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需要与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形成功能耦合关系,才能够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要。因此,如果某一国家的高等教育表现为相对孤立的、封闭的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彼此各行其是,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高等教育是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贡献率”一定很低。

3.应更加关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和经验。无论作为描述性还是目标性概念,人们在认识高等教育强国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标准或结果的角度来考虑。但是,这种角度其实很难回答如何才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而后者才是我们更加关心的问题。历史的经验表明,尽管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但确实存在着一些有普适性的、共性的模式和制度值得效仿和借鉴。我们认为,比起那些标准或结果,这些过程和经验更加重要。从这种意义上讲,那些所谓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历史过程的探索。

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果和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那些被称之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国家,都伴随着高等教育新模式的产生。由此可见,强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必然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它是建立在世界高等教育遗产和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而进行的制度创新。世界各个国家概不例外。所谓的过程是以达到所谓的结果为目标的,这其实为我们探索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方向。在我国,这一探索刚刚起步,我们还无法描述其全貌。但结合世界和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不难看出,要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想体现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学术自由的传统一直被认为是西方从中世纪以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而无论怎样的制度和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最大可能地为学术自由赢得应有的空间。因为高等学校的三大任务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创新活动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这些需要自由的氛围才能实现。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性价值

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性价值体现着更强的实践导向性,因此,这里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展开。今天我国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实现现代化一样,其间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诉求。近年来,我国在诸多领域均提出过强国口号,如提出过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等目标。综观这些目标的提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现有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另一点就是需要为未来的发展确定目标。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性价值也不例外,也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突现出来的。

1.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具有引领意义的发展目标。由于高等教育强国是在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这种意义上提出的,因此它的意义和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指明方向、引导发展、引领未来之上。同时,作为发展目标,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体现在它的凝聚力上。因为有了发展目标,人们才可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共谋大业。从这种意义上说,作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强国,最重要的是人们对它的认同,因为只有得到广泛认同,发展目标才能体现出其引领发展和凝聚力量的作用。当前,对高等教育强国这一概念的提出,确实有人持不同看法,存在一定的异议。我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发展,要想在现有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把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既体现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国情。

2.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是通过“工程或项目”实现高等教育某些方面的重点建设,这是国家财力有限、无法照顾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原因所致。这种资助政策在一定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带来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不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说,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整体改革设计已经迫在眉睫,应形成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明确思路。

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目标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反思现在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高等教育的发展明确方向。我们思考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反思现行高等教育系统、找出存在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应该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应成为反思的契机,应成为统领高等教育各方面发展的目标。

3.高等教育强国这一目标体现着国家主义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与国家竞争力密切相关的目标。它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身的强大,更直指通过做强高等教育来促进国家发展,所以,它体现着强烈的国家主义教育理念。尽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也应看到,国家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战争、贸易保护、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输出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无论单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最后谋求的还是自己国家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必须做强高等教育,这应该成为国家意志。

当今体现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不胜枚举:欧盟推出的“博洛尼亚进程”计划,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高等教育产业政策,日本的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和“卓越中心”计划等,其实都是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在这种国家主义教育理念的背后,体现的是后发外生型国家在发展中的艰辛以及强烈的赶超意识。这一理念也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