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21147200000076

第76章 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的内涵与发展进路(1)

张国昌 胡赤弟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化发展包含三个层面,就高校个体而言,要不断创新;就高校种群而言,必须保持合理的生态分布;就区域整体而言,要突出特色。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的生态化发展,一方面,高校要自我调整,不断创新,突出特色,并且在生态系统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鼓励高校特色办学,引导高校在生态系统中合理定位。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化

当前,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正在向多学科领域扩散,生态学的思想逻辑与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生态学被广泛看作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和一种新的哲学观。本文借助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对什么是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以及高等教育如何实现生态多样性发展进行分析,借此推动高等教育“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发展的提出

在生态学上,种群(population)指由某一种生物组成的群体,群落(community)指某一栖息环境中,所有各种种群组成的群体,而生态系统(ecosystem)则为群落生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环境所组成的体系,它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的系统,在未受到外部因素的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前提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在动态的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的生态发展观对高等教育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1966年,受生态学思想的启发,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Ashby E)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的概念,作出了“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著名论断。到20世纪70年代,国外教育生态研究已十分兴盛。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陆学者开始研究教育生态学,[1]高等教育生态的研究也逐步进入学者的视野。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具有不同的系统属性。撇开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复杂的属性,站在系统论的视角观察,高等教育系统与一般的系统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它也在不停地与外部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由高校及其环境构成,环境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利益攸关者,以及高校所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

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走上生态化发展的道路,突出表现在高校定位趋同、趋高;高校发展模式单一,差异化不明显;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错位”、“越位”等方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系统缺乏多样性是重要原因之一。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核心特征,但是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却表现不明显。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的群落成员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不能完全同质,[2]这是系统达到均衡的必要条件。因此,借鉴生态学中的多样性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走生态多样性的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发展的内涵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一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要实现生态多样性发展,就高校个体而言,要不断创新,高校个体的创新是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就高校种群而言,必须保持合理的生态分布,结构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的制度合法性;就区域整体而言,要突出特色,特色是区域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一)遗传的多样性与高校的个性化发展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由特定种、变种或种内遗传的变异来计量,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生态学中的变异在高等教育中可以转述为创新,因此,遗传多样性可以理解为高校在创新推动下的个性化发展。大学的个性,即与其他学校相比,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大学内涵。它体现在大学办学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科体系、内部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大学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高校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在于外界环境的变迁。当前,高等教育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越来越高,高校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接近,社会的诱制性需求成为高校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总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转型,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价值观念结构等在逐步变化,这为高校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助于减少高校个体因创新带来的摩擦成本,推动高校的个性化发展。

(二)物种的多样性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演化

生态学上,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表征生物群落的结构复杂性,[3]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就区域高等教育而言,与物种多样性相对应的,是高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组织水平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从只注重内部治理扩展到注重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是高等教育实现生态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与外部环境的沟通过程中,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演进,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办学体制结构等方面,形成多样性的高校类型。

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角色。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在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在这个生态位上,高校都具有一定的环境资源,并且确保了所占生态位上的竞争力,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每个高校都是强者。

(三)生态的多样性与区域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无论是遗传多样性还是物种多样性,都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属性。

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特质,而决定这些特质的,是区域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的地方差异巨大,不同的区域在地理环境、人口结构、人文传统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各地区不同背景中形成了多样的生境,分布着不同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因此,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必然是要结合区域的特点,突出区域的特色。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阶段转变,区域特色会愈发明显。

无论是高校的个性化发展,还是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演变,都是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区域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影响着高校的个性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结构演变,也就是说高校的个性化发展不能脱离区域实际,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演变必须适应区域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