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21147200000078

第78章 关于江苏率先建成“高教强省”的对策建议(1)

龚放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鸿篇巨制”的“谋篇布局”,应该有两个“文脉”或者说两个“诗眼”,其一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其二是做强省域高等教育,建设若干“高等教育强省”。与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率先”相适应,2020年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两个率先”,即在全国除京、津、沪、渝外的27个省和自治区中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大规模扩招和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新时期江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调结构、强内涵、保质量、上水平。

关键词:江苏;高教强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1949年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改变了原来的“高等教育小国”、“高等教育弱国”的形象,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而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为中华的腾飞、大国的崛起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已经成为21世纪初叶的奋斗目标。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鸿篇巨制”的“谋篇布局”,应该有两个“文脉”或者说两个“诗眼”,其一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其二是做强省域高等教育,建设若干“高等教育强省”。而“建设一流大学”和“建设高教强省”,各有侧重又互为表里、互为犄角,一流大学的建设,既为中国高等教育占领“制高点”、增强核心竞争力作贡献,也引领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而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也为一流大学的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支撑。这两方面的文章都做好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任务才能落实,目标才能实现。

与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率先”相适应,2020年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两个率先”,即在全国除京、津、沪、渝外的27个省和自治区中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大规模扩招和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新时期江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调结构、强内涵、保质量、上水平。

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形成“大模样”

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调整,要坚持两个原则:其一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要考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特别要考虑未来技术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格局;其二,由高校数量的增长转向内涵的充实,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整合程度,尤其是多样性、互补性。

苏南、苏中和苏北高等教育发展的梯度差距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现状与走向基本吻合,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我们所说的“空间布局的优化”,并非追求高等教育资源发布的区域均衡化。事实上,绝对均衡发展的目标既不科学,也无意义。但是,从高等院校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文化制高点”出发,我们将在着力提升苏南、苏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贡献度和协调性的同时,大力振兴苏北高等教育,以期既充分发挥苏南高等教育的“先手优势”,又尽可能消解苏北高等教育的“短板效应”,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将着力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或云“扬子江知识走廊”)并实施“振兴苏北高等教育计划”。

(一)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

法国经济学家F.佩尔鲁克斯等在20世纪即提出“发展极”理论。这种理论强调每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一致。往往是那些集中了某些主导产业集群和具有创新、竞争能力的大城市首先取得明显的发展,既而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如日本的东京至北九州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带,以及东北部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和西海岸的“旧金山—洛杉矶”城市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人们称为“发展极”的城市带或都市群,不仅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金融商贸的中心,而且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著名大学富集之地。例如,日本由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等组成的沿海大城市链,即拥有全日本一半以上的大学,其中有国立大学35所,公立大学19所。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每年评出的25所全美最佳大学和25所最佳文理学院,80%都分布在“波士顿—华盛顿”和“旧金山—洛杉矶”两大巨型城市带。因此,打造“大学集群”与打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极”的城市带,将成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战略重点。

很显然,顺应沿江开发战略和长三角经济区及城市群建设大格局的发展趋势,突破将“苏南”、“苏中”分隔规划的思维定势,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或云“扬子江知识走廊”),应当成为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选择之一。

沿扬子江两岸的苏南、苏中地区共有宁、镇、苏、锡、常、扬、泰、通等8个大中城市,是正在形成的长三角城市带的“半壁江山”。这8个大中城市现有高校100所(占江苏全省高校总数的82%),其中本科院校35所(占江苏省本科院校总数的80%);江苏所拥有的2所“985”高校及除中国矿大之外的10所“211”高校,都在这一地区。特别是南京市,拥有23所本科院校和19所高职院校,其中“211工程”高校即有8所(含南大及东大两所“985”大学)。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加上当代中国最开放、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经济区——沪宁杭长三角经济区的牵引和反求,为我们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提供了“天时”和“地利”,而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调控,与沿江各高校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则是其“人和”所在。

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的主要举措有:

第一,结合“卓越大学计划”(见下文),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加快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形成“高原上的高峰”。

第二,加强相对薄弱环节,在常州、无锡、镇江、扬州、南通等市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并在泰州市组建本科院校。

第三,通过机制转换和共享平台建设,集聚和放大优质资源,使“扬子江大学集群”成为长三角的一条“金边”,成为沿江经济开发的“龙头”,增强对苏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辐射和牵引能力。

(二)实施“苏北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苏北高等教育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但相对苏南、苏中而言,仍然较为薄弱,成为制约江苏建设“高教强省”和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块“短板”。为尽可能消解“短板效应”,打通这一“瓶颈”,必须尽快实施“苏北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一计划有两个主要“抓手”:南北高校携手结对。通过切实的政策调整和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我省实力较强的高校,特别是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与徐淮盐连宿地区的相关高校结对合作,帮扶支援,注重在特色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提升苏北地区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组建较高水平的地方综合大学。2012年前通过政府调控和资源整合,在徐州组建一所真正多学科、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以放大优质资源,形成比较优势,使之与在徐的中国矿业大学一起,构成苏北高等教育的“双引擎”,带动和促进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在2020年前在连云港、盐城、淮阴和宿迁择机组建地方综合大学。

二、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力争上层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江苏已经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今后的12年,亟待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跨越。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实施“卓越大学计划”

“高教强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拥有一两所在国家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力方面能够作出卓越贡献并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大学,是拥有若干所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领军地位”的高校。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支持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和“示范性高职院校”高校的发展,争取在2020年,江苏有5~8所大学进入全国高校五十强,南大、东大进入全国高校二十强,其中南大要“保五争三”。另有10所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