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
21148400000030

第30章 西湖综合保护和整治工作(4)

在1978年时,湖面上有2条手划小船,每天上下午打捞湖面垃圾。1981年,手划小船改用电瓶机动清卫船,尼龙筛绢过滤。1986年后,由于游览西湖的人数激增,湖面污物大量增加,因此又配备电瓶船3条,小划船3条,清卫人员13~15人,平均每天从湖面打捞污物三百六十多公斤。据统计,1986—1992年共从湖面打捞各种污物达585572公斤。

在打捞污物的同时,还加强对西湖游船管理,控制船只数量,将西湖柴油船改造为电瓶船,后来又改造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游览船,切断了造成湖面油污染的源头。

早在隋唐时,西湖已有游船专供游人游览西湖。到民国时期,据民国21年(1932)《杭州市经济调查》载:“西湖共有大小船只622只,游舫593只,分泊湖滨公园、公共运动场及沿湖各埠,专供游客乘坐。内计画舫36艘,划子557只。各种船夫总数约千余人。”游船的数量是相当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先后组成杭州西湖游船服务处、杭州西湖游船处、西湖区游船高级生产合作社。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湖船舶的发展,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在1958年之前,是属于手摇木船时期。当时有4艘木质船体的画舫供接待游客,每艘可乘三十多人,配7名船工摇橹操作;另有450条木质手划船,每船可乘游客6人。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手摇木船逐渐发展到了钢质汽油或柴油机动船,多以燃油为动力,油污对湖水造成的污染时有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直流电机为动力的玻璃钢或钢质游艇就逐渐取代了原先的汽油机动船。全盛时经营性汽油艇有8艘之多,另还有6艘工作用汽油艇,带来了嗓音及油污染等环保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湖大小游船最多时达到800艘以上,绝大多数集中在外湖的局部水域活动,船只密度过大,加之流动频繁,特别是大型游船、游艇涡轮的搅动,直接对西湖水质造成了不良影响。

西湖水体较浅,淤泥层比较厚,肥力高,表层淤泥十分疏松,比重轻、粒径细,沉降速度很慢。在表层浮泥中,粒径在0.01毫米以下的占43.76%,这些微粒在静止情况下,全部沉淀需要31小时。如果有波浪和船舶影响,就很难全部沉淀到水底,因此成为水体悬浮物的重要成分,也是影响水质透明度、水色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大型游船、游艇等行驶时靠螺旋桨、涡轮推动,船尾吃水过深,螺旋桨推出的水柱会把底泥搅起,搅起的底泥除影响水质的透明度外,还使得底泥中的有机物释放,水体中氮、磷含量大大增加,促使藻类大量繁殖,污染水质,因此频繁的游船活动对水体的富营养化有极大促进作用。对于一些电瓶船,铅蓄电池在使用及维护时,废电解液回收率很低,大量废电解液直接倒人或流入西湖内。另外铅蓄电池充电完毕阶段,电解液温度接近45℃,电池内电解液液面产生强烈的气泡,所蒸发出来的气体也污染了西湖大气环境。

为此,必须调控湖面的游船品种、数量和活动频率,使其总量保持在一定的限额之内,并处于适当的活动状态。在尽量满足游客需要的同时,也力图尽量减少船舶过多、过频的活动对西湖水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985年开始,西湖水面开始全面治理湖面的船只。首先对西湖上所有的船只进行登记后造册,分门别类,颁发许可证和行驶证,并实行一年一度的年检年审。其次是划定各单位和各类型船只的停靠码头、停泊位置和航行区域,使之有序规范。再次是全面整修西湖水域的大小码头,加固、增设船只泊位和设施,强化码头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最后是对船只驾驶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湖游船的总数已控制在400艘以内,游船在湖面的活动也扩大到所有水面,使局部湖面的船只密度降低。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西湖船舶对湖水的影响减少到最小量。

沿湖单位,特别是餐饮服务业的烟尘降落,也会对湖水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改造沿湖有关单位的炉灶,消除烟尘散落湖中,从1984年底开始,杭州市政府对地处西湖周围的186个单位的650台锅炉进行了全面治理锅炉,在环湖建成全省第一个无黑烟区。同时,西湖周边地带的生活燃料也率先改用石油液化气,禁用煤或柴草做燃料。为了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西湖风景区的景观,从1981—1985年,杭州市区搬迁、并转或关停76个污染严重的工厂,撤销电镀、铸造、镀造、热处理工厂、点186个。杭州有50%的锅炉采取了消烟除尘措施,有8.8%的工业炉窑有消烟除尘技术装置,有效地减少了城市烟尘污染,从而明显减少了烟尘降落湖面对湖水的污染。

六、湖岸护墈

在疏浚湖泥的同时,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对西湖实施了整治工程,进行了西湖沿岸的驳墈。1949年前,西湖湖岸,有一部分是清朝前期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当地官员为迎接皇帝临幸而修的湖墈,主要位于湖东岸段,还有孤山四周的一些岸段,如中山公园(当时的孤山行宫)前的湖墈。也有后来重修的,如1928年西湖博览会筹备阶段(1926年至1929年5月),就曾对会展场馆比较集中的北里湖为主的湖岸进行整修。此外的西湖旧湖墈,还有不少是由私人修建并维护的。因为当时沿湖建造的私家别墅达数十处之多,这些地方的湖岸驳墈与维护往往由业主自理。由于上述历史、社会原因,造成西湖湖岸驳墈的规格、式样、用材、基础处理手法等呈现五花八门优劣互见的无序格局。

在1928年西湖博览会筹备期间,环湖凡有会展场馆的地段多数作了修筑。比较完整的湖墈地段,有湖滨公园至断桥,断桥沿北山街至西泠桥,西泠桥至苏堤,苏堤跨虹桥西侧至岳坟埠头西侧。南山路今大华饭店至涌金闸,今西湖水域管理处至聚景园南侧、夏家花园旁,花港观鱼沿小南湖长廊东至定香桥方鱼池,刘庄临湖屋舍,卧龙桥至汾阳别墅、玉带桥旁。西泠桥沿孤山路至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沿后孤山至空谷传声,西泠印社后门前至西泠桥边,白堤两侧。还有一些地段的护墈并不连续,间断筑有湖墈,比如从涌金闸至今天的西湖水域管理处,夏家花园南侧至长桥,汪庄屋舍至原白云庵埠头西侧。而苏堤南侧临湖面一带,从今天的苏东坡纪念馆至南岭亭一线,则只是略有断续的湖墈。

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民国杭州市政府又先后修筑白堤断桥至锦带桥间两岸湖墈,洪春桥至龙井等处石墈,湖滨公园埠头湖墈。

到1949年,西湖湖岸旧有护墈残缺不全,统计各处的湖墈,总计长度约9025米,湖墈的规格、形式、高低、施工手法、基础处理、取材优劣都不相同,总体质量较差,破损严重。而其余更长的湖岸线(包括堤岸),则未作人工驳墈而处于自然或者破败状态。

1953~1965年,西湖疏浚工程处在疏浚西湖的同时,多次对湖墈作了局部修筑。1953年在孤山西泠桥南堍左至中山纪念亭,修建了打桩驳自然式墈;苏堤两侧,修建了条柴沉褥自然式驳墈;花港观鱼定香桥至小陈庄,花港观鱼长廊花架一段,为打桩块石整齐式墈。1954年,在三潭印月、湖心亭一带,又采用篾笼抛石方法修建了自然式墈;钱王祠至夏家花园,采用块石驳墈。1957年学士桥口至长桥,为块石驳墈。1965年,白堤进行了局部整修。由于西湖湖底泥炭土层较厚,耐力差,压缩性大,加上湖底疏浚后水浪增大,堤岸的护土墈易遭冲刷,整修时投放的抛石不断沉陷或向外滑移,因此修筑的湖墈又先后坍塌,多处地方又复成为自然湖滩。

1976年,国家将治理西湖工程列入计划,除继续疏浚西湖外,又将全面整修湖墈列为重要工程,在国家环境保护专项中投资144万元,进行了一次工程规模最大的湖墈修复工作,一直持续至1980年完工,历时5年,完成了环湖整齐式石墈,在三堤、三岛新建了自然式石墈,使西湖与人更为贴近。

驳墈工程于1976年10月开始,1978年3月基本完成,其余零星岸段于1980年3月全部完工。计完成环西湖一周,包括孤山、外湖三岛、苏堤、白堤、赵公堤复线、曲院风荷扩建部分、花港观鱼防护沟石墈,总长度达29800米。根据不同湖岸岸段在功能上、观瞻上和个性上的差异,对某些湖岸实施自然式驳墈,共新建自然式石墈16065米;新建条石整齐式石墈2245米,其中桩基础规则的整齐式墈40米,无桩规则的整齐式墈2205米;拆除重建,仅利用部分石料作翻建处理的条石整齐式石墈7430米;整修条石整齐式石墈4060米,其中保留基础部分和部分墈墙墙体作拆修处理的整齐式墈2420米,利用原有湖墈稍加整理的1640米。成为西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驳墈工程。

所谓整齐式驳墈,是指采用条石叠筑,外观整齐规矩的湖墈;自然式驳墈,是指以堆叠假山的手法处理的墈身。由于环湖各处自然状况有别,在施工中,根据不同地段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质量上稳固耐久,外形上美观而无损湖景。为便于游人在湖边活动,改善环湖走道与游人坐歇的条件,在沿湖滨、白堤、北山街等处人车较多又紧靠市区的湖墈,采用整齐式;而苏堤、西里湖等处游人较少、较安静地段的湖墈,则采用自然式。为使游人视野开阔、并易与湖水产生亲切感,1980年设计的湖墈最低墈顶高度是:整齐式墈的最低墈顶高度为7.55米,高出西湖常年水位0.4米;自然式墈最低墈顶高度为7.45米,高出西湖常年水位0.3米,基本上统一了湖岸墈位的高低。

西湖全岸线驳墈整修工程,实行统一设计和施工,对基础的处理十分重视,力求使湖墈稳固耐久。建筑技术上,采用桩脚和深埋块石、水泥灌缝、连成整体的不同处理方法。外观造型上,力求美观,便于游人的活动。施工中,十分注重湖岸线的弯曲度和局部岸段的拓宽。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柳浪闻莺、花港观鱼、玉带桥畔、西里湖郭庄附近、湖心亭东面和南面、三潭印月西面和南面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十余处。另外,还恢复或重新刻制并建亭树立了清康熙帝题书、乾隆帝续题诗作的“西湖十景”碑中除南屏晚钟、雷峰夕照以外的八块景名御碑。

2003年,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恢复的几处大的水面,基于营造人工湿地和突出山水野趣的考虑,有相当长的湖岸段采取了自然延伸入水而未作人工驳墈的处理方法。

七、环湖绿化和湖西综合保护

西湖水域和周围群山以及杭州市区同处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内,因此,整治西湖,解决湖水的富营养化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湖泊本身的治理,还应搞好西湖环湖和上游的绿化,保护水土,减少裸露土面,防止雨水冲蚀,防止山区的水土流失,以降低由雨水带入湖中的氮、磷含量,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放。

环湖绿化也是西湖良性开发中的一大亮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初,西湖沿湖地带除湖滨公园等极少数公园名胜点可供游览外,大部分都为农田、洼地、坟地、民居和豪门富户的庄园别墅所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改变这一状况,杭州市规划并实施了环湖绿带工程。从1982年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实施了大规模环湖动迁工程,把西湖风景区内的工厂、部分单位和居民迁出风景区,还景于民、还绿于民、还湖于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打通了六公园至圣塘闸和一公园至大华饭店的沿湖绿地,使得长期拒游人于外的滨湖地区,如湖滨一公园和六公园北部、望湖楼镜湖厅、曲院风荷、郭庄、长桥等地,都开发成令游人流连忘返的公园。本世纪初,又开始实施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整合了西湖南线的公园,将南山路一带的湖滨一公园、老年公园、柳浪闻莺、长桥公园等四大公园全面打通,并与正在重建的雷峰塔、钱王祠等景点连成一片,形成环湖景观带,使之面貌一新,形成了西湖南线新景区。

西湖周围特别是湖西地区局部环境杂乱、人口膨胀、建筑布局零散、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逐渐显露,严重影响了西湖的保护。因此在环湖绿化的基础上,从本世纪初开始,又启动了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这个工程是近千年来西湖保护和发展史上最浩大的工程:恢复杨公堤和堤上的六桥;恢复杨公堤以西的湖面约1000亩左右;将三台山路和龙井路以东五百多民居和农居以及上百个单位迁出景区;在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按照原有的自然风貌和历史遗存形成山水相依、自然纯朴的五十多个景点;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按照环境保护和景观的要求同时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