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21148500000009

第9章 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有效路径(1)

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本质是把党的意识形态内容通过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传递到大学生中去,成为指导大学生行动的社会意识、价值信仰和行为准则。因此,如何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重点。浙江大学在实践探索中,努力寻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青年,实现对大学生的吸引、凝聚和引导。要真正实现对大学生最本质、最核心意义上的思想引导,需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深刻理解引导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要真正投入热情和精力,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浙江大学对团中央分类引导的十一类路径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探讨,并总结提炼其中在学校思想引导工作中卓有成效的路径和载体。

一 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是人与人沟通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最常用的方法。面对面交流可以充分利用沟通的直接性和正面性,通过言语和情感的互动交流来引导和感召大学生群体。面对面的交流有多种模式,如大家熟悉的个别谈心、专题讲座等传统交流模式,也有结合行动体验和互助行为的拓展交流模式。无论是哪种面对面交流模式,都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彼此在言语交流、眼神交流和肢体行为交流中传递着最具感召力的思想和感染力的情感。

(一)一对一个体交流

在面对面交流模式中,一对一个体交流属于最小单元化模式,也最直接最易互动反馈信息。剖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由于其内心相对比较脆弱,普遍存在渴求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尤其在内心彷徨困惑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声音能与他们倾心交流、有一双手能给予他们力量支持,这会犹如一股温暖的阳光射入他们内心,照亮并引导前行。一对一个体交流通过细腻的沟通模式,可以快捷地捕捉到个体内在微小的信息,准确把握动态的心理,借助言语的心理沟通和言行结合的结对互助,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实效。

谈心交流

切实有效了解并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做好思想引导工作的首要条件。谈心交流是最朴实但却最有效的一种了解对方心理的途径。

高校可以搭建不同的谈心交流平台,开展师生间、校友间、朋辈间谈心交流活动;也可以创建各种氛围的交流空间,如布置温馨的谈话室、绿色校园一角、学生宿舍谈话区等,让谈心交流成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个人心理成长形式。例如,浙江大学团委发动基层团干部深入学生群体开展一对一个体谈心交流活动,通过面对面的心理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

这样的交流能很好地拉近团干部和同学的距离,彼此间容易产生被关注和被信任的感觉。一旦学生敞开了心扉,对于思想引导者而言可以有的放矢,探寻到学生内在心理的症结,并梳理出青年特征,循序渐进给予引导、支持和帮助。

一对一、面对面地谈心交流可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对谈话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谈话者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在交流中捕捉各类信息,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即使一个眼神的变化也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而切入问题关键点直达学生内心;其次,被引导者要对谈话者有一定的信任感,这样才有可能对其敞开心扉,积极参与交流。实际上,一对一的谈心交流直指学生内心世界,在其思想意识引导上具有很好的效果。但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保持经常性才能达到目的,因而从工作量和操作难度而言,需要高校发动更多的优秀个体投入其中,奉献爱心和责任心。

结对互助

大学生内心正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他们需要同伴的交流,在彼此近距离的接触中,共同探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种种状况,彼此对照、彼此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学生个体间这种结对互助式的一对一交流,不仅仅停留在言语上的交流,而更多的是一种行动的启示,在言行的交互作用下彼此影响,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应该在学生中积极推动各类结对互助团队的组成,鼓励寝室内、班级内、专业内,甚至是跨学院、跨年级的学生间进行结对互助,并提供必要的交流展示平台,让他们有意识地察觉到和某一位同学的结对给予了自己很好的心理抚慰、或者是帮助了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快速成长、或者是启发了自己对新思路的探索和对新行为的尝试等,从而自愿利用各种机会找寻适合自己的结对互助伙伴。

结对互助的一对一个体交流,正好应用了大学生不甘落后、积极进取、乐于表现的心理,发挥了学生个体的能动性,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氛围中,通过实际言行的影响来反思自己、触动内心,实现自我成长。一对一的结对互助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个体主动参与,而同时更需要相应组织机构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的评定和监督。因而在结对模式上要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类型,在结对内容上要探索有意义的着力点,在结对时间上要摸索适当的有效期限,否则,容易出现流于形式的结对,失去结对互助引导成长的意义。

(二)个体对群体交流

在面对面交流模式中,个体对群体交流是辐射面最广的一种交流模式,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引导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阶段,需要用最积极、最正面的理论来引导他们,用最有效、最实际的体验来感召他们。个体对群体的交流,有效推进了正面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的内心得以经常接受阳光的沐浴,在正面理论的引导中让他们心理有所依托,不再那么犹豫,在积极体验的感悟中让他们能聆听心灵的声音,不再那么彷徨。

理论性讲座

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基础。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摸索理论性讲座的对接点:如何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如何将深邃的理论用学生熟悉并乐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循序渐进地层层推入?首先,根据不同觉悟状态的学生特性,将理论引导分类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预备党员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者培训等;其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性,将理论引导分类为低年级通识伦理教育、高年级专业理想教育,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让处于不同觉悟期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找到与他们契合的言语和例子,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的言行;再者,根据讲课者的类型、讲课者的主题等特征,在校园内分门别类开设专题系列讲座,吸引不同兴趣类型的学生,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参加这类讲座,如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中国通史系列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讲座等,从学生自身的关注点切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理论性讲座通过分类引导可以较好地将理论知识通过不同形式的转换传递给不同层次、不同特性的学生,让他们能学习并领会到切实可用的信息。但是理论性讲座对组织者和主讲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类;其次是如何找准每个类别层次学生群体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他们可接受的语言和实例风格进行讲解,使得理论性讲座达到传授正面理论的真正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的日常言行。

体验式团辅

体验式团队辅导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通过团队辅导教师的引导、点拨,学员在自身参与中获得体验。目前的体验式团队辅导有涉及人生的选择与规划、时间的妥善管理、责任的力量、自主能动意识的培养与训练等。我们常说知识和技能是有形的资本,而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在体验式团队辅导中,学生更多地学习到了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在团队中有效运用,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坚毅的意志品格。

体验式团队辅导交流,通过团队老师的引导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但目前国内高校团辅的内容还比较有限,很多团辅内容直接引用国外案例,无法很好地激发国内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体验式团队辅导对场地方面也有较多要求。因而,在推广体验式团队辅导过程中,需要加强体验式团队辅导的本土化研究,创新更多理论结合实际的体验式引导途径。

(三)群体对群体交流

在面对面交流模式中,群体对群体交流形式主要运用在学生群体中,让不同特性的学生群体以团队的形式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群体对群体交流更侧重于营造一种氛围,打破一对一、个体对群体的有限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容易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达到“霍桑效应”,即对于在群体中交流的个体而言他们容易产生被关注的表现欲和受认同的成就感,因而在群体交流中的学习和交往效率就会大大增加,更趋向性地将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中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从而充满信心、不断进步。

群体对群体的交流注重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推进作用,因而在组织群体性面对面交流活动中,很容易因为人多而疏忽了对全部学生的调动。有时候交流得过于随心而偏离主题,无法较好地达到群体性交流引导的目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氛围营造的把握,以及对交流主题的引导。

二 社会实践体验

“实践是思想认识的源泉和归宿。”大学生思想的引导离不开社会实践环节,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实践体验,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产生与世界、国家、民众同命运共呼吸的真切情感,才能深刻理解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才能不断增强自我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高校可以从大学生成长特性出发,分阶段分步骤,紧密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青年志愿者服务

青年志愿者服务是目前社会中最为大学生熟悉和认同的,也是在高校中最具号召力的一项社会实践体验模式。“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是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四大特征,这也要求高校要认真做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引导和组织。对于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强化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这既是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享用和能力体现,也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所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志愿者服务途径,为大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在“助人”时亦“自助”,“乐人”时亦“乐己”。

基地化志愿者服务

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长效性,高校应该重点加强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设。这个基地包含了两层含义:既是广大青年志愿者聚集基地,是为青年志愿者活动提供各种指导和进行基本服务技能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广大青年定点开展服务活动的基地。例如,针对前者,浙江大学成立了各院系团委和学生团队组织的“**基地青年志愿者指导站”,定期开展志愿者的注册、评定和表彰等组织工作。而后者则体现于浙江大学各青年志愿者指导站积极推行的与地方共建志愿者实践基地,如“**社区服务实践基地”、“**民工学校服务实践基地”、“**乡镇服务实践基地”等。大学生长期有序地在基地开展服务工作,形成一种品牌文化,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认可。

项目化志愿者服务

在做好基地常规性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同时,大学生应积极关注社会热点,以最快速的动作响应并组织参与阶段性的项目化志愿者服务。

如在5·12汶川大地震、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社会重大事件面前,高校的志愿者都积极参与其中,与广大社会志愿者一同承担、一同感受,去理解真正的大爱和奉献精神。项目化志愿者服务除了阶段性重大事件服务活动以外,还有根据社会需要的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化志愿者服务。例如,浙江大学关注空巢老人“银丝带活动”,针对高知老人儿女工作或留学在外情况,逢年过节定期看望慰问老人;保护母亲河环保志愿者活动、防艾宣传志愿活动、戒烟宣传志愿活动等,通过鲜明的主题性志愿者项目开展,达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应,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也接触、学习并宣传了社会的新风尚,让社会的主流引导文化在青年的内心扎根。

专业化志愿者服务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强化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在运用专业技能服务他人的同时得到一份成就感,反哺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和目标。

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成立公共景区免费导游服务,选择节假日进入不同景区开展景点解说服务;医药专业学生成立医疗服务队,进入各小区为居民开展义务血压测量和用药指导服务;电气专业学生成立家电维修服务队等。

青年志愿者服务,不管是基地化的长效服务还是项目化、专业化的精品服务,都在服务过程中洗礼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人的责任意识。在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中,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作为组织方对志愿者技能的培训及其身心安全的关注,要让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能及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明白他们是志愿者大家庭的一份子,他们有着坚强的后盾保障,组织方切莫因工作繁多和突发状况而忽视志愿者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