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21148900000020

第20章 人人网人际互动中的自我呈现(4)

与热情型用户相似的是,主动型用户也会积极地利用各种符号进行自我呈现,但他们会对涉及个人后区行为的内容进行更加精心的选择,因此他们个人主页内容对后区行为的暴露程度不及热情型用户。主动型用户更多地将比较隐私的思想和行为保留在深后区,例如将某些相册/日志的隐私权限设置为“输入密码可见”或“仅自己可见”,在其他网络空间或通过日记等表达一些不愿公开的个人情感和经历等。这是由于“有些涉及他人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人际矛盾”(受访者M),“个人性格如此,不愿意想太多的人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受访者D),或者“在匿名空间表达自己会受到较少的约束”(受访者G)等。

3.被动型用户

被动型用户登录人人网的频率较低,在线时间也比较短。在线时他们的活动也并不活跃,个人主页的更新频率也比较低。此类用户的好友数量通常比较少,除了现实世界中的朋友,他们有时也会与一些陌生人结为好友关系,但他们与所有好友的互动交流都比较少。他们对人人网的兴趣并不大,也较少主动地去探索如何去更好地利用它。受访者B开通人人网已经两年的时间,但仍然并不知晓可以对个人主页上的相册/日志进行单独的隐私设置。对于被动型用户来说,人人网只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并不那么重要的网络互动途径。

被动型用户一般是他们的朋友圈中较晚使用人人网的,他们使用人人网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同辈群体压力。同辈群体是指有大致相仿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同辈群体压力是指同辈群体中的人都采取某种行为时,行动者担心如果自己不采取这种行为,就会被群体所孤立,因而便会采取同样的行为。受访者B、I和K均反映,他们使用人人网是因为他们的同学、朋友大多都在使用,并且有人多次向他们建议应该开通账号,他们觉得如果不使用的话就会有落伍的感觉。这是同辈群体压力的典型表现。

被动型用户的个人主页内容通常比较少,尤其是原创内容比较少,因此他们暴露自身后区行为的程度比较低。被动型用户呈现自我的时候,带有更浓重的前台表演的色彩,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分享、转载各种相册/日志或者视频来展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例如受访者I,他的个人主页上内容最丰富的则是“分享”版块,全部4篇日志均是有关爱情、人生哲理的公共型日志。

访谈中还发现了一名比较特殊的被动型用户受访者S。受访者S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受访者S“对人人网不再那么热衷了”,登录和使用人人网的时间逐渐缩短,个人主页的更新频率变低,逐渐由热情型用户转化为被动型用户。

四、结语

与传统的匿名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相比,借助人人网进行的网络人际互动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互动主体的真实性回归、多元化的符号互动、核心圈子内的频繁互动以及公私交叠的互动情境。

由于网站的实名制特征,个体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都得以公开,多元化的互动符号使得个体的多线索传播信号得到了较高程度的恢复,为他人扮演提供了依据,社会情境因而得到较好的还原。电子媒介打破了不同社会情境的明确界限,SNS用户的“个人主页”同时承载着个体的各类交往对象的阅读和评论,个体不得不以一种“中区行为”的方式建构“个人主页”。由于个体在SNS空间的互动对象以现实中的交际圈为基础,为维持与这部分人的交往,个体不断地暴露自己的后区行为。个体担心过多的隐私被泄露出去可能造成困扰,往往故意地掩饰或者直接隐去他们认为有必要的保护信息或精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又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前台表演的性质。

个体在人人网中呈现自我时主要有三种表现策略:①“弱化”——在人人网中进行观众隔离变得更加困难,观众看到了个体在其他不同场合下的后区行为;②“修饰”——个体精心修饰其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形象,或在此基础上展示次要性格;③“美化”——表达对自己的美好期望,建立理想的自我形象。

当然,不同的人人网用户,包括热情型用户、主动型用户和被动型用户,在人人网中进行的人际互动和自我呈现方面也存在着差异:①热情型用户的线上交往圈子范围较大,并更多地暴露出自己的各种后区行为;②主动型用户主要与其核心圈子成员进行频繁的互动,更多地将他们比较隐私的思想和行为保留在深后区;③被动型用户与其所有线上好友的互动都比较少,他们进行自我呈现则具有比较浓重的前台表演的色彩。

任何研究都有局限,为力求细致地描绘出SNS人际互动中自我呈现的面貌,本研究主要针对人人网用户“个人主页”上的自我呈现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未涉及网站中的其他互动空间,例如游戏、论坛等,因而关注并不十分全面。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关心类似问题的人们提供一定的解释和借鉴,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SNS”。上网日期:2009年12月10日,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8258.htm。

[2]蔡禾(1992),《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第189页。

[3]大度博策(2009),“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第4页。上网日期:2009年12月10日,引自http://wenku.baidu.comview14 b452 ea551810 a6f52486 bf.html。

[4]丁道群(2003),《网络空间的人际互动:理论与实证研究》,第31页。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5]杜克斯,凯;赖茨曼,劳伦斯(1991),《当代人际交往奥秘》(邵晟东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00~101页。

[6]樊晓辉(2009),《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以“校内网”为个案》。西北大学硕士论文,第28~29页。

[7]岗特利特,戴维(2004),《网络研究——数字化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第86~87页。

[8]戈夫曼,欧文(198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20、131页。

[9]黄少华,陈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第20页。

[10]黄少华,陈文江(2001),《互联网与社会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第160页。

[11]雷润琴(2005),《传播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0页。

[12]李丹(2009),“社交网站用户的行为和动机”,《传媒观察》,2009年第4期,第44~45页。

[13]梁晓云(2009年8月12日),“SNS全球迅速蹿红重塑用户生活魅力无限”。《通信信息报》,第A14版。

[14]刘文娟,袁文芳(2009),“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东南传播》,2009年第5期,第129~130页。

[15]梅洛维茨,约书亚(2002),《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47页。

[16]肖恩(2009年3月2日),“Facebook人均好友120人SNS难扩人类社交规模”。上网日期:2009年12月10日,引自http://tech.sina.com.cn/i/2009-03‐02/07232868882.shtml。

[17]维基百科,“SNS”。上网日期:2009年12月10日,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NS&;variant=zh‐cn。

[18]人民网(2009年8月17日),“英国年轻女子在社交网站Facebook骂老板被炒”。上网日期:2009年12月10日,引自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4/9865113.html。

[19]王传晓(2006),“博客日志传播与人的后台行为前台化”。《今传媒》,2006年第5期,第56~57页。

[20]王君玲(2009),“试析个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现”。《新闻界》,2009年第2期,第37~39页。

[21]汪阳(2009),“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青年记者》,2009年第11期,第23~24页。

[22]杨波(2008),《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互动——以“华夏”为例》。兰州大学硕士论文,第17~18页。

[2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7月16日),“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0页。上网日期:2009年12月10日,引自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7710466 d1051.html。

[24]周玉黍(2006),“趋向现实的虚拟交流——基于博客传播的个案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14~119页。

[25]朱峰,吕伟(2009),“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年第3期,第25~29页。

[26]James,W.(1890).Principles of Pcychology,Volume1.Page292.New York:Henry Holtland.

The Self Presentation in the InterpersonalInteraction via Renren Site

Liu Yang

Abstract:SNS websites have appeared in China since2005 and fast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way of the Internet interaction.The famous Renren Site is an early‐founded SNS website in China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well.This dissertation made a research on the ways and features of the self presentation in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via Renren Site through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text analysis.

Firs t,the features of the interaction via Renren Site were conclud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cent papers.Second,with the text analysis of users'profiles,the dissertation made a conclusion on ways to present oneself in Renren Site.La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combined Erving Goffman's dramaturgical theory with the data from the interview,it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the tendency of the middle stage activity in the self presentation.

The dissertation has found that,the middle stage activity is re-alized by three kinds of strategies:weakening the audience segrega-tion,displaying the self image in the reality selectively and establis-hing the ideal self.Meanwhile,different users,including zealous us-ers,active users and passive users act distinctively in the interaction and self presentation.

Keywords:SNS,Renren Site,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elf Pres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