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21149200000010

第10章 检验结果的解读(1)

一、血液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

血液常规检验,目前大多由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来完成。不同性能的分析仪所提供的检测项目数不同,一般都在20个左右。包括白细胞系列、红细胞系列、血小板系列,有些仪器还能提供网织红细胞系列的数据。

1.白细胞总数(英文缩写WBC)

【参考值范围】

成人: (4~10)*10/L(4000~10000/μl)

新生儿: (15~20)*10/L(15000~20000/μl)

6个月~2岁:(11~12)*10/L(11000~12000/μl)

【解读要点】

(1)白细胞俗名又称白血球,因其不含血红蛋白呈无色而得名。其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来细菌或病毒入侵机体。白细胞又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粒细胞又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它们就像人体的“边防军”和“警察”一样,分别担负着防御和监视的任务。

(2)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有些人一天当中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也有报告认为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数可高于非吸烟者30%。

(3)剧烈运动、妊娠晚期、分娩期、月经期、冷热水浴后、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严寒暴热、极度恐惧、剧痛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引发生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生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改变。

(4)病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见于大部分细菌性感染、炎症、尿毒症、急性出血与溶血、烧伤、手术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金属中毒、白血病等。

(5)病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病毒性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放疗后、化疗后、非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等。

2.白细胞分类计数(英文缩写DC)

血液中不同的白细胞,犹如人体边防部队的不同军兵种,平时按比例配置,各司其职。当有外来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时,机体根据不同白细胞各自担负的职责,调动作战。此时细胞的比例会发生改变。临床医师可以根据这种改变的情况,分析判断外来侵略者的性质和对付办法。

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可同时提供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百分比和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英文缩写NEU)

【参考值范围】

相对值:0.55~0.75(55%~75%)

绝对值:(3.0~5.8)*10/L(3000~5800/μl)

【解读要点】

(1)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5%~75%,其增高或减少可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即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也随之减少。两者在数量上的一致性也表现在意义上的一致性,即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是一致的。

(2)但有时两者的数量关系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若遇到这种不一致性,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英文缩写EOS)

【参考值范围】

相对值:0.01~0.06(1%~6%)

绝对值:(0.05~0.50)*10/L(50~500/μl)

【解读要点】

(1)生理波动:一天当中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有时甚至有30倍的变异。因此宜在较固定的时间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的基础水平。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可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2)病理性变化: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反应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等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甚至不见,但在恢复期又重新出现。因此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可用于观察某些急性传染病的预后恢复情况。

●嗜碱性粒细胞(英文缩写BAS)

【参考值范围】

相对值:0~0.01(0%~1%)

绝对值:(0.01~0.05)*10/L(10~50/μl)

【解读要点】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等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由于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本来很少,其减低与否很难察觉,故其意义不明。

●淋巴细胞(英文缩写LYMPH)

【参考值范围】

相对值:0.20~0.45(20%~45%)

绝对值:(1.5~3.0)*10/L(1500~3000/μl)

【解读要点】

(1)淋巴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观察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2)儿童期的淋巴细胞为生理性增多,到2~3岁后,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3)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结核病等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或慢性感染;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某些白血病也见淋巴细胞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这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

(4)病理性淋巴细胞减低主要见于肝炎、流行性感冒、酒精中毒、细胞免疫缺陷症;某些感染急性期、严重的化脓性感染,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降低,但其绝对值仍无变化。

●单核细胞(英文缩写MON)

【参考值范围】

相对值:0.03~0.10(3%~10%)

绝对值:(0.1~1.0)*10/L(100~1000/μl)

【解读要点】

(1)单核细胞可以与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吞噬和杀灭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清除被损伤和已死亡的细胞;还可以协助淋巴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所以它是人体很好的一道防线。

(2)妊娠期生理性升高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相平行;儿童循环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出生2周的婴儿可达15%或更多。

(3)病理性增多:活动性肺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4)单核细胞减低,临床意义不大。

3.血红蛋白(英文缩写Hb)

【参考值范围】

成人:男性120~160g/L(12~16g/dl)

女性110~150g/L(11~15g/dl)

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老年人(70岁以上):

男性94~122g/L(9.4~12.2g/dl)

女性87~112g/L(8.7~11.2g/dl)

【解读要点】

(1)血红蛋白俗名又称血色素,是构成血液红色的成分。它能从肺部将新鲜的氧气携带到全身组织,同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携带到肺部排出。

(2)血红蛋白在一天当中也有波动,上午7点出现高峰,随后下降。

(3)其他要点大致与红细胞相似,见“红细胞”。

4.红细胞(英文缩写RBC)

【参考值范围】

成人:男性(4.0~5.5)*10/L(400~550万/μl)

女性(3.5~5.0)*10/L(350~500万/μl)

新生儿:(6.0~7.0)*10/L(600~700万/μl)

【解读要点】

(1)红细胞俗名又称红血球,因其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而呈红色。血液内绝大多数是红细胞。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感情冲动、兴奋、恐惧等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和强体力劳动,高山、高原缺氧等,红细胞可以增高。妊娠的中、后期,或某些老年人因造血功能减退,可致红细胞减少。

(3)临床上各种原因的贫血,可见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低。贫血的病因,大致上是因为红细胞生成障碍(如造血功能减退、造血原料不足),红细胞过度破坏(如溶血)和红细胞大量丢失(如各种原因的出血)。

(4)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矽肺、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致红细胞增高。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如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因血液中的水分丢失导致血液被浓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增多,而致红细胞也相对增多,这种情况并非是红细胞的真性增多。

5.红细胞压积(Hct)

【参考值范围】

成人:男性0.40~0.50(40%~50%)

女性0.37~0.48(37%~48%)

新生儿:0.49~0.54(49%~54%)

【解读要点】

(1)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表示的是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之比。

(2)人体在失水、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压积增高。

(3)各类贫血及血液被稀释时,红细胞压积下降。

6.红细胞系统其他几个指标

自动化分析仪还能提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

这些指标帮助临床医师分析判断各种贫血的性质和类型。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7.血小板(英文缩写PLT)

【参考值范围】

(100~300)*10/L(100000~300000/μl)

【解读要点】

(1)血小板是没有细胞核的椭圆形或圆形的颗粒,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或有形成分,但它在人体的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血小板的生理性波动:午后略高于早晨,一天之内可增减6%~10%;春季比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恢复正常;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3)血小板降低是引起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

(4)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后,均可见血小板增高。

(5)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造血功能障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血小板破坏过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因血小板消耗增加;以及在放疗、化疗时;均可见血小板减少。

8.血小板的其他指标

自动化仪器还可以提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可帮助临床医师分析判断血小板减低的病因。不做详细介绍。

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检验结果的解读

【参考值范围】(按魏氏法为准)

成年男性:<50岁 0~15mm/h;>50岁 0~20mm/h;>85岁 0~30mm/h成年女性:<50岁 0~20mm/h;>50岁 0~30mm/h;>85岁 0~42mm/h儿童:0~10mm/h

【解读要点】

(1)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英文缩写ESR)。是指离体的抗凝血直立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度,一般以每小时下沉多少毫米报告。手工法常用魏氏法,近年来也采用血沉仪法,后者可同时报告血沉整个过程的动态变化。

(2)血沉是较为常用而又缺乏特异性的试验,但其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以及肿瘤有无浸润、播散、转移等都有一定价值。

(3)各种炎症,如结核病、风湿病等,在活动期常见血沉加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非活动期时血沉正常。

所以血沉测定常用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三、尿液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

尿液常规的检验,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应用尿液分析仪,包括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自动尿液沉渣分析仪。干化学法有8~11项组合,报告8~11个项目。尿沉渣大多沿用显微镜镜检报告结果。

1.尿液理化检查

●尿量

【参考值范围】

成年男性: 1.2~1.5升/24小时成年女性: 1.0~1.2升/24小时儿童: 0.8~1.4升/24小时>60岁老人:0.6~2.0升/24小时

【解读要点】

(1)尿色、尿量没有被列入尿常规项目中,其实尿色、尿量是您自己早期发现有变的重要证据。尿量多少波动较大,与饮水量和排汗量有关。

(2)生理性尿量增多见于大量饮水或进食含水分较多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受寒等。

(3)病理性增多有糖尿病、尿崩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肾盂肾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慢性肾小管机能不全等。

(4)夜尿增多常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较早期表现之一。夜尿次数增多,但尿量并不一定多,常是前列腺病变的表现。

●尿色

【参考值】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至黄褐色。

【解读要点】

(1)健康人的尿色基本上是恒定的,其色的深浅基本与尿比重相平行,可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因素影响。

(2)尿色素只能产自肾脏,所以当尿量少而尿色反而更浅淡时,一定是肾脏有严重病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