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21151500000041

第41章 儿科(1)

1.婴幼儿黄疸

1.1退黄汤

〔组成〕茵陈15~30克栀子6~9克黄连3克郁金12~15克白蔻6克香附15~30克苏梗9克金钱草30克满天星30克花斑竹30克

〔功效〕清热除湿,利胆祛痰。

〔主治〕婴幼儿黄疸。

〔用法〕将诸药浸泡5~10分钟后用文火煎10分钟,取汁,视小儿年龄给药,每天服四次,四小时服一次。

〔方解〕本方茵陈性苦微寒,苦燥睥湿,祛中焦湿邪、苦泄下降,又引湿邪从小便而出,其寒能清热、清泻肝胆之郁热,为治肝脾湿热之主药;栀子清湿中之热,黄连清中焦湿热,三药合用,使湿热分消,从下而解,为治黄疸之主药;配伍郁金、白蔻、香附、苏梗宣通气机,并可化湿祛淤;金钱草、满天星、花斑竹利湿退黄,合而用之,使气化湿而化,湿去而邪无所留,则其热自退,其黄自消,堪谓清化湿热、退黄之效方。

〔加减〕本方药组成以湿热发黄为主的黄疸较适宜,症见全身皮肤、面目发黄、颜色鲜明或紫暗,小便深黄而短,腹部膨胀、大便秘结或溏、舌苔黄腻、质红、指纹红紫等。若感受疫毒,黄疸初起,症见发黄、恶寒、身热不扬、纳呆果或食少、恶心呕吐、溲黄赤、短少、大便不实,苔厚黄腻或微白、脉数沉细,纹红青紫,属脾湿过重者加苍术9克、草果10克;新生儿阻塞性黄疸、为气郁不畅;经络阻滞,隧道壅塞,加用疏肝破气之品,重用白蔻、香附加青皮10克、香橼10克、槟榔10克、炒麦芽30克、炒谷芽30克:大便干结者,加胖大海10~15克,腑气得通,邪气得泄:如见腹部有痞块者,加紫丹参15~30克、鸡内金10~15克、酥鳖甲15克、粉山甲15克,以活血软坚消痞:呕吐者加陈皮6克,姜水汁竹茹9克:索体虚弱,色黄晦暗,手足欠温,邪气虽盛,正气亦虚者,加明沙参30克、黄芪30克。

〔典型病例〕韦某,男,两个月,住成都市南部省博物馆。

患儿出生后7天全身发黄、腹部隆起,小便黄少。经省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胆管阻塞性黄疸。经住院治疗后,未见好转。初诊时全身发黄,腹胀如鼓、纳呆烦躁、溲黄赤少,舌苔白腻、纹紫淡红。诊断婴幼儿黄疸。辨证:湿热郁结、夹气滞血淤。治则:清热除湿,利疸祛淤。处方:退黄汤加滑石15克、鸡内金10克、鲜车前草30克,服三剂,一日一剂。复诊:经服上方后,黄色退去大半,小便增多微黄,烦躁减轻,腹胀消退。再进上方加炒二芽各30克、姜黄6克,服九剂,一日一剂,精神好转,饮食增加。经有关医院复查,患儿基本恢复正常。

1.2阳黄清解汤

〔组成〕绵茵陈10克白英6克生栀子6克黄柏3克川金钱草15克川郁金3克

〔功效〕清热利湿,化淤退黄。

〔主治〕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感染伴有发热及黄疸、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及部分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阳黄者。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混合一起,分2~3次温服。

〔方解〕新生儿阳黄。症见目黄、身黄,颜色鲜明如橘皮,哭闹不安、呕吐、腹胀、不欲乳食、口干而渴、或大便秘结、小便知赤,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揆其病因,多由孕母受湿热传于胎儿,或婴儿于产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薰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发黄疸,故又称“胎黄”或“胎疸”。茵陈、白英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共为主药;生栀子、黄柏、金钱草苦寒泄火,清利湿热,均为辅药;郁金理气活血为佐。诸药协同共有清热利湿,化淤退黄之效。

〔加减〕只要新生儿湿热俱盛出现附黄症状时,皆可加减运用本方,每获良效。若身有发热者加柴胡、黄芩祛邪热;呕吐者,加鲜竹茹、陈皮和胃降逆;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小便欠利者,加滑石、车前草利水通淋;腹胀甚者,加枳壳、厚朴:食滞不化者,加神曲、麦芽以消食导滞;高热烦躁,身发斑疹,尿赤而暗者,此为湿热伤营入血,宜合犀角散以清热利湿、凉营解毒;伴神昏、抽搐则合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热凉营、熄风开窍。

〔按语〕新生儿皮肤粘膜及巩膜明显黄染,根据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不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往往生后数小时或1~2天内出现黄疸逐渐加深。面色苍白、水肿、肝脾肿大,甚则嗜睡、惊厥、肢体强直。胆道阻塞:生后数日慢慢出现黄疸,持续不退或加深,大便灰白色,小便深黄,肝脾肿大。新生儿肝炎:黄疸逐渐加重,经过缓慢,持久不退,小便深黄,大便灰白,母有肝炎痫史,或婴儿有肝炎接触史。败血症:部分患儿出现黄疸,伴有发热,精神萎靡,皮肤常见出血点或者有化脓病灶。以上诸证需详辨。本方的适应症,是以阳黄为主要表现者。

〔典型病例〕龙某,男,3个月,初诊日期,1992年11月15日,门诊号:1470。

患儿在两个月前出现身目俱黄,逐渐加深。曾住省医院儿科诊为“不完全阻塞性黄疸”、“肝炎综合症”,经治两个月无效,特来就诊。刻下患儿症见全身及面目中度黄染、腹胀、便溏色似白陶土,尿短赤如浓茶、口干、纳呆、舌暗红苔黄,指纹青紫。辨证责在脾胃湿热蕴蒸,淤热阻滞,胆汁被迫外溢而发黄——阳黄。治宜清热利湿、化淤退黄,遂用前方治疗。服药12剂后,黄疸全部消退,二便均已见正常,胃纳转佳,精神振作,舌净而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病例属于阻塞性黄疸,病过多日,淤热阻滞,故取清利湿热与活血化淤,双管齐下,药症合拍,故其诸症迎刃而解。此外本方还可治疗初生儿单纯性湿热黄疸,肝炎性黄疸等症。

2.百日咳

2.1痉咳方

〔组成〕桑百皮9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鱼腥草9克黄芩9克百部9克天浆壳4只天竺子9克腊梅花9克

〔功效〕清肺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天竺子与腊梅花,为《本草纲目拾遗》三奇的主要药物,经常用于阵发性剧咳,为治疗久咳及顿咳的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已证明,天竺子中所含的南天竺碱,具有麻痹呼吸中枢之效。因此对阵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在应用时必须掌握药量,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中毒。桑白皮具有清泻肺热之效。黄芩、石膏都能清肺胃之热,杏仁宣肺止咳,百部及天浆壳为治疗久咳及百日咳的要药。天浆壳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与百部网用,更能增强其止咳之效。现代药理实验亦证明百部中所含的百部碱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

〔加减〕凡症见咳声连连,甚至达数十声不止,咳后有鸡鸣样吸气性回声,常于呕吐痰涎后方少定,并往往少住又作等百日咳痉咳期可选用本方。若热盛日板兰根、射干、野菊花、芦根等;咳剧加紫菀、款冬花、桃仁等;气逆加葶苈子、白芍等:痰多加海浮石、海蛤壳、莱菔子等:干咳加川贝、黄精、人参等;咳血加墨旱莲、茜草根、藕节、仙鹤草、茅根等;阴虚舌剥加乌梅、南北沙参、天冬、麦冬等。

百日咳脑病变可应用下列药物:

高热可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牛黄清心丸之类;抽搐可加用羚羊角、至宝丹、牛黄抱龙丸、琥珀抱龙丸之类:神志昏者可用苏合香丸之类。

〔典型病例〕粟某,女,2岁,病历号:47767。

顿咳一月,阵发性连续性痉咳,每天达20多次,每次5~10分钟,咳时弯腰屈背,颈项伸展,有深长的鸡叫样吸气声,咳剧时呕吐粘痰,甚至痰中带血,痛苦万分,在外院曾用胆汁片、氯霉索以及其他中西药物,均未见效。症见苔少舌红、脉滑数,治以清肺降逆、化痰止咳。药用:桑自皮9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炙款冬9克、黄芩9克、鱼腥草9克、炙百部9克、旱莲草20克、藕节9克、天浆壳4只、天竺子9克、服药3剂、咳嗽已经大减,阵咳每天由20多次减少至10次以内,时间也从每次5~10分钟减至3~5分钟,痰已松畅,呕吐、咳血均止。再以原方连服4剂,咳嗽已基本控制,惟晚上偶有一、二次阵咳,每次亦不超过2分钟,再以前方,佐以养阴清肺,连服4剂而愈。

2.2百马汤

〔组成〕百部10克马兜铃3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功效〕降气止咳,补益脾肺。

〔主治〕百日咳。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百部、马兜铃擅于降气止咳,对于痉咳连连之症颇有捷效。而症多起于体虚,久咳必伤肺气,若专于攻邪则重伤其气,此病势缠绵之因也,故对体虚者,能否恰如其分地运用攻补兼施之法,是速愈本病之关键。本方用大枣、炙甘草即示扶正之意,惟马兜铃性寒而味甚苦,婴儿服之易吐,幽以轻剂取效(3~4克),配用枣、草可调其味。体若虚寒者,更助以温补之品,则量虽小而可获事半功倍之效。临证时,据其症候特点,加味调治。

〔加减〕本方为治百日咳的基础方。若外感风邪、痰热束肺,症见发热、流涕、咳嗽阵作,夜间尤甚,痰黄、舌质略红、苔薄白、脉滑数,以百马汤选加麻黄、防风、前胡、桔梗、大青叶、连翘等;若痰浊互结、肺络受阻,症见痉咳连连,面赤发憋、涕泪俱出、痰粘难咯,咳甚呕吐粘痰或伴食物,可予百马汤选加苏子、葶苈子、鹅管石、沙参、地龙:偏热者再加毛冬青、蚤休:若肺阴不足,正虚邪恋,病久阴伤,余热留恋,症见低热不退,或五心烦热,咳嗽痰少,盗汗、口干、咽红,百马汤加青黛、海蛤粉、沙参、麦冬、五味子、花粉;若中运不健、肺脾两虚,素体虚弱,或病久正伤,症见面色萎黄、咳嗽无力、纳呆便溏、自汗盗汗,百马汤加党参、白术、陈皮、法夏、鹅管石、五味子。

〔按语〕此方为黎氏经验方,其治百日咳之法,不论症属何型,皆以“百马汤”为基础方治之。

〔典型病例〕邝某,男,3岁半,1979年11月26日初诊。

咳嗽3个多月,加剧月余,呈阵发性咳嗽,每晚10余次、痰多、时现气促,曾用多种西药未效。舌淡苔薄白,脉细数,双肺音稍粗,未闻罗音。血象:白细胞9700/立方毫米,淋巴65%,中性29%,伊红6%。证属脾虚痰盛、肺络受阻。处方:麻黄4克、党参、沙参、鹅管石各15克、白术、百部、茯苓各10克、苏子、炙甘草、葶苈子各6克、马兜铃3克、大枣4枚,共服七剂,咳嗽大减,偶尔晚间阵咳1~2次。以百合汤合六君子汤续进4剂,咳愈。

3.小儿病毒性肝炎

3.1利肝汤

〔组成〕茵陈25克板兰根10克败酱草15克夏枯草10克尾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金钱草10克木通6克滑石15克胆草3克柴胡6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服。

〔方解〕菌陈、黄芩、黄柏、胆草、滑石、木通、金钱草等都有清热利湿之效;尾连、板兰根有清热解毒之效,败酱草能解毒且可活血;夏枯草、柴胡均可清肝胆之热。综观本方组成适宜于肝胆湿热型肝炎。

〔加减〕凡见主要症状:发热、口干、口苦、口渴、大便于、尿深黄如浓茶、身黄巩膜面部发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属“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者可用本方,清利肝胆湿热。如兼有外感风热者,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薄荷5克、生石膏15克;并外感风寒者,加苏叶10克、芥穗5克;呕吐、恶心者,加陈皮10克、竹茹10克、生姜5克;肝区痛者,加川楝子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赤芍等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炒稻谷芽10克、扁豆10克;便秘者加熟军3克。

〔按语〕根据病毒性肝炎的有关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其治法当以清热利湿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湿热蕴伏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湿热可持续于病程的始终。本方证系肝胆湿热、疫毒蕴结,再进一步分当属热重于湿者,用之奏效甚佳。

〔典型病例〕孙某,男,12岁。学生。1989年6月10日初诊。

患儿8天前身热,呕吐,不欲食,大便稀、小便黄、乏力、精神差、巩膜发黄、肝肋下3公分,脾不大、脉弦滑、舌有黄苔,化验肝功能,各项均不正常(略)。观其脉症属“肝胆湿热”。拟清肝胆湿热为法,遂用上方去夏枯草、木通,加车前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陈皮10克服七剂后来诊,身热已退,饮食渐佳,大便仍稀,小便变淡黄,呕吐消失,巩膜黄染渐退,乏力与精神好转,脉弦滑、舌苔仍黄。又与前方去陈皮加夏枯草10克。上方又进7剂后复诊,饮食转佳,大便已不稀,小便转清,精神已正常,已无乏力,巩膜黄染已退。惟有时尚有轻微的恶心、腹胀、舌苔变薄黄、脉弦滑。上方去滑石、胆草、金钱草、车前草,加陈皮10克、竹茹10克、蚤休10克、丹皮10克,又服七剂后再复诊,饮食尚好,又时有恶心、腹胀、大便干、小便黄、苔仍薄黄、脉弦滑。前方去蚤休、丹皮加藿香10克、法夏6克,又进7剂后前来开药,诉饮食如前,二便正常,恶心已除,时腹稍有胀痛,舌淡黄薄苔,脉弦缓,肝脾已不能触及。前方去陈皮、竹茹、法夏加腹皮10克、川楝子10克,再进七剂。前后共眼药30余剂,症状始消失,肝功能化验方正常。停药一月余再复查肝功能仍正常,且无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