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毒性疾病中成药的药理与临床
21153700000045

第45章 儿科疾病用药(3)

4.对鸡胚内感染H3N3的抑制作用药物对鸡胚毒性测定:取制备的双黄连含片和双黄连颗粒,分别加细胞维持液稀释成62mg/ml、30mg/ml、15mg/ml、7.5mg(生药)/ml4个稀度;每个稀释度分别接种于4个鸡胚尿囊腔。35℃培养72h。结果表明,双黄连含片及颗粒<60mg/ml浓度对鸡胚无毒性作用。H3N3毒力测定:用生理盐水将病毒稀释成1∶10、1∶20、1∶40、1∶80、1∶60、1∶32共6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感染4个鸡胚尿囊腔,35℃培养72h,结果表明,病毒稀释度1∶32时血凝实验为阴性。对H3N3的作用,分别将上述制备的双黄连含片和双黄连颗粒液稀释成60mg/ml、30mg/ml、15mg/ml、7.5mg/ml、3.75mg(生药)/ml5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取0.1ml与不同浓度病毒液0.1ml分别接种。35℃培养72h,观察血球凝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双黄连含片和双黄连颗粒对鸡胚内流感病毒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病毒稀倍数增大而增强,二者作用基本相同。

5.对H1N1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小鼠30只,雌雄兼用,随机分为3组,于****轻度麻醉下,每只小鼠鼻腔滴入流感病毒亚甲型鼠肺适宜株0.03ml(致小鼠80%~100%死亡的病毒量)。接种病毒后立即经口给药10g(生药)/kg,病毒对照组小鼠灌胃用体积生理盐水(0.2ml/10g),6h后重复给药1次,连续9d观察期10d,每日数次。记录每只小鼠死亡时间及3组动物死亡率。实验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流感病毒(A2)的死亡率比较,双黄连含片、双黄连颗粒与病毒均有显著差异,证明双黄连含片和双黄连颗粒对流感毒感染小鼠均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咽炎。入组病人80例,其中男39例,女41例;18~30岁者24例,31~50岁者40例,51~60岁者9例,>60岁者7例,病程最长者3d,最短者1d。其中工人25例,农民6例,学生7例,教师6例,干部32例,其他职业4人。中医辨证属风热证者。

主要症状咽喉干燥、咽部灼热、咽痛、吞咽痛及主要体征发热、咽黏膜充血、均分轻、中、重三级,分别评为1分、2分、3分,某症状或体征消失评为0分。观察记录分别记为+、++、+++、-。治疗方法,治疗组60例,双黄连含片每次2片,5/d,含服。对照组20例。双黄连颗粒,每次1包(5g),3/d,冲服。疗程7d。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为用药3d以内症状减轻,1周以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证候积分为0。显效为用药1周以内症状减轻,大部分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2/3。有效为用药1周以内症状减轻,部分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1/3。无效为用药1周以内不能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不足1/3。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反应。静滴双黄连致皮肤过敏的病人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3个月至1岁6例,2~3岁8例,4~8岁4例。原发疾病均为上呼吸道感染。其中15例分别有哮喘及药物、食物等过敏史。双黄连粉针剂按常规剂量60mg/(kg·d),溶于5%~10%葡萄糖溶液静滴,浓度<1.0%,滴速为0.5~1ml/min(10~20滴/min)。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10~20min。全部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荨麻疹,轻者仅局部出现荨麻疹,重者出现全身皮肤发红,瘙痒,眼睑部水肿,并同时出现胃肠道及胸闷不适等反应。一旦发生上述情况,立即停止注射,并同时应用地塞米松、抗组胺药及葡萄糖酸钙,约半小时内症状迅速缓解。另有5例患者再次应用双黄连粉针后又出现全身荨麻疹,即予以地塞米松静推,症状迅速缓解。

双黄连粉针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的作用。尚有大量实验证明不良反应较小,具有抗菌和抗病毒及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的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发生过敏反应的机制,是由于双黄连颗粒静滴入体内后作为半抗原成分,从而引起Ⅰ型及Ⅲ型变态反应,并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严重者曾有静滴双黄连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因此,双黄连致皮肤过敏认为与其剂量、滴速、疗程及药理作用无关,而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在应用双黄连制剂时应注意对特殊体质患儿谨慎使用。

儿感退热宁口服液

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竹叶、滑石、桔梗、焦山栀、薄荷、荆芥、黄芩、生石膏。

功能主治:本药具有解表清热,化痰止咳,解毒利咽的功能。

用于小儿外感风热、内郁化火、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用法用量:口服,10岁以上儿童每次10~15ml,5~10岁儿童每次6~10ml,3~5岁儿童每次4~6ml,3/d。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取体重(2.2±0.6)kg,体温在38.3~39.6℃范围的家兔。药前测2次体温,其均值作为正常值,由耳静脉注射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0.5ml/kg,1h后择其体温上升1.0℃以上者随机分为退热宁口服液大剂量组20g/kg,小剂量组10g/kg,阿司匹林组0.2g/kg,阴性对照组,每组6只。以上各组均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3ml/kg,阴性对照组给等容量蒸馏水。给药后每隔1h测量1次体温,共测6次,结果该药对致热家兔有明显退热作用,其退热作用稳定,持续时间较长。

2.抗炎作用

(1)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取体重(28±1.2)g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退热宁口服液大剂量组40g/kg,小剂量组20g/kg,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0.3g/kg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均为一次性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0.5ml/20g。给药1.5h后,每鼠左耳涂二甲苯30μl致炎,右耳作为对照。致炎30min后将小鼠处死,用直径9mm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耳片,称重,以左耳重减去右耳重作为肿胀度。结果表明,退热宁口服液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取健康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退热宁口服液大剂量组30g/kg,小剂量组10g/kg,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0.3g/kg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均为一次性灌胃给药,对照组给等容积的蒸馏水,给药体积为2ml/200g,药后30min于各鼠后足趾注射1%的角叉菜胶0.05ml致炎,用大鼠足容积测量仪分别测量致炎前、致炎后1、2、3、4、5h鼠足体积,计算其肿胀率。结果表明,退热宁口服液可使大鼠足肿胀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临床应用:

1.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服药后24~48h判断疗效。体温恢复正常为痊愈;体温下降1℃以上为好转;体温不降为无效。30例中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2.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00例中男54例,女46例;<2岁14例,2~5岁26例,6~10岁36例,11~15岁24例;病程1d47例,2D4例,3d19例;初诊时体温38~39℃68例,39℃以上32例。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感冒发热诊断依据为标准: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口干、咽红、舌红苔黄或舌苔黄腻。治疗方法为退热方加减,咽痛明显,舌苔黄腻者,加甘露消毒丹6~10g;夏令感受暑湿之邪,加香茹6~10g,青蒿10g。方中剂量依患儿年龄而定。每日1剂,浓煎分次频服。体温高达39℃以上,配合西药口服对****氨基酚(扑热息痛)l次10mg/kg。

如扁桃体红肿,见滤泡性脓性分泌物,配合青霉素g每日5万U/kg,分2次肌内注射,或复方磺胺甲唑,每日50mg/kg,分2次口服。疗效标准治愈为治疗1~3D体温正常,各种症状消失。好转为治疗1~3d体温正常,各种症状均减轻。未愈为治疗3D发热不退或增高,鼻塞流涕及兼证未改善或加重。治疗结果,全部治愈一般治疗2~3d,少数1d,患儿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典型病例陈某,男,5岁。主诉:发热3d,患儿于3D前开始发热,体温高达39.5℃,伴咽痛、流涕、咳嗽。西医诊断为上感高热,经予以青霉素静滴及用退热药治疗,体温仍波动在37.5~39℃,而转中医治疗。辰下,午后热甚,微汗出,伴轻咳,咽痛,不思饮食,口干,大便1D未解。舌质红、苔黄、脉数。检查,体温39℃,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咽后壁可见滤泡增生,心肺正常。血WBC8.4×109/L,n0.74,L0.36,中医辨证属表邪未解,里热已盛,治以表里双解,宣肺清热,用退热方治疗并配合口服对****氨基酚1/3片1次。翌日体温降至37.8℃,继续治疗观察2d,体温正常,诸证渐解。

注意事项: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喉痒、咽不红;本品以清热利咽,化痰止咳为主,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轻者。

小儿金丹片

主要成分:羚羊角、水牛角、朱砂、川贝母、胆南星、防风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祛风胜湿、敛疮止痒。应用于小儿外感风热之邪,肺失宣降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喘、咽痛、惊风等疾病。

用法用量:3/d,每次8片。

临床应用:

1.治疗湿疹本组45例随机分为两组,服中成药为治疗组,余者为对照组。治疗组为24例,对照组为21例。治疗组年龄为17~63岁,平均37.9岁,其中急性湿疹15例,慢性湿疹急性发作9例。疹发于双臂2例,发于胸腰6例,发于背部1例,发于面及耳后2例,发于外阴5例,发于****7例,全身泛发3例。急性湿疹病程9~36d,平均15.4d,慢性湿疹3~12年,平均4.5年;对照组年龄为19~61岁,平均39.4岁,其中,急性湿疹17例,慢性湿疹急性发作4例。疹发于双臂3例,发于胸腰4例,发于背部1例,发于面及耳后3例,发于外阴5例,发于****4例,全身泛发2例。急性湿疹病程7~29d,平均13.8d,慢性湿疹2~9年,平均3.7年。两组病人均有明显的瘙痒感,伴有不同程度的红斑、丘疹、水疱及渗出、糜烂、结痂,慢性湿疹病人还有患处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小儿金丹片内服,3/d,每次8片(0.2g/片),连服7D为1个疗程,对照组内服盐酸赛庚啶片,每天3次,每次1~2片(mg/片),局部用丁苯羟酸(皮炎平)软膏外敷,每日5~8次外敷,每次适量,二者均7d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为2个疗程皮疹全部消退,渗出、糜烂、瘙痒消失,无新疹再发,停药1个月未复发者。显效为2个疗程皮疹消退80%以上,渗出、糜烂明显减少,瘙痒明显减轻,有少许新疹出现。有效为2个疗程皮疹消退50%以上,渗出、糜烂减少,瘙痒减轻,但仍有新疹出现。无效为2个疗程皮疹消退不足30%,渗出、糜烂无明显改善,瘙痒依旧,并有大量新疹不断出现。结果,治疗组24例中,痊愈1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愈显率:79.1%,痊愈中14例。随访3个月疗效肯定,基本无复发,且慢性湿疹的患者原有的皮损增厚、色素沉着等也基本消失。对照组21例中,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7.1%,愈显率:39%,痊愈中2例随访3个月全部复发,显效和有效的10例中,8例随访3个月症状加重。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其他临床应用本药治疗小儿外感风热之邪,肺失宣降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喘、咽痛、惊风等疾病,疗效确切。

瓜霜退热灵

主要成分:西瓜霜、羚羊角、生石膏、玄参、甘草、丁香、麝香、冰片、朱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开窍镇静。用于热瘀高热、惊厥抽搐、咽喉肿痛、舌疮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1岁以内,每次0.5~1粒;1~3岁,每次1~2粒;3~6岁,每次2~2.5粒;6~9岁,每次2.5~3粒;9岁以上,每次3~4粒。

3~4/d。

临床应用:

1.治疗小儿发热发热患儿177例,男94例,女83例,年龄分布,0~1岁13例,1~3岁51例,3~6岁62例,6~10岁33例,10~13岁18例。上呼吸道感染108例,支气管炎25例,感染性腹泻20例,肺炎15例,其他9例。用药指征,体温38.5℃以上开始用药163例,有抽搐史或伴营养不良及脱水者,体温38℃以上开始用药14例。治疗方法,瓜霜退热灵胶囊剂量为0.5岁以下每次半粒;1岁以下,每次1粒;1~3岁,每次2粒;3~6岁,每次3粒;6~10岁,每次4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