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21154200000055

第55章 择优

不要挫伤别人的积极性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怎么想起用这个比喻?

历史上有个叫伊尹的人,他很有本事,是个厨师,原为夏有莘氏家奴,那时候奴隶是陪嫁的内容之一,伊尹陪嫁到了商汤武王身边,汤武王要革命,伊尹知道了,就对汤武王献计如何征服天下,汤武王接受了他的计策,于是“以割烹要汤”,成了佳话传开。商汤在取天下以后,伊尹又辅弼商朝五代帝王,成为五朝贤相,所以他被国人称之为“烹调之圣”。一个厨师有这么大的功夫,何等了得。据说老子因伊尹的事迹而打起了这个比方。

这话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治大国容易,有人说治大国不容易,要谨慎小心。我的理解是会烹饪的人,如伊尹就容易了,不会烹饪的人,如崇祯、慈禧就不容易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国家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很多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国家是机器,国家是大树,国家是供奉的祭坛,等等,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把国家当成他管理的私有财产,他绝对至高无上,绝对说了算,并且他死后要他儿子继承产业,不能丢失。

在老子的眼里,国家根本就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它不过像是一条小鱼,说起来多潇洒啊,但小鱼好不好烹呢?这就看各人的手艺了。老子看到了一些统治者,把鱼烹焦了,或者味道不是太咸,就是太淡。

里根当年认为,治理国家和治理经济,不能不看对象,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不顾实际,割断历史,只拿一个所谓国际标准生搬硬套,就如同用煎牛排的方法去煎“小鲜”,那“小鲜”能不被煎焦糊吗?

人怕鬼,鬼也怕人。鬼怕什么样的人?怕“以道莅天下”的人,老子认为“以道莅天下”,就是好领导,这样的领导按原则办事,所以,国家兴旺,人民幸福。

《礼记》上有一句话,“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当时相信鬼神,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有人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不好,于是提出,“国将兴,听于人;国将亡,听于神”。老子也是这一派的人,他认为你做事公道,为人纯正,遇到疑难问题,主动请教有识之士,“以百姓心为心”,这样邪气不生,鬼神就没有市场了。

但是,老子没有否定鬼神存在,而是如何让鬼神不伤人,这就比一味地说“这个世上哪有什么鬼”更容易被人接受。牛鬼蛇神随时可以兴风作浪,但是政通人和的环境里,它们就闹不起来。反过来说,如果牛鬼蛇神在兴风作浪,就是因为社会上有着不公道、不光明。老百姓对领导者失去信赖,对现实很失望,就会去寻找另一种力量保护自己,烧香磕头,让鬼神保佑。

“圣人不伤人”,是老子把“不伤人”的责任加在领导者的肩膀上,这是一种充分的民权思想。例如一个团队,是否有战斗力、竞争力,与领导者的能力与修养有关。我们可以把唐僧师徒四人比作一个团队,一开始,唐僧是人是妖分不清,把孙悟空降妖伏魔视作一种“错误行为”,这使西游团队行动受阻,行程缓慢,妖魔鬼怪一次次得手,把唐僧等人摄去。后来,唐僧明白错在自己,允许孙悟空放开手脚去降妖除魔,他们前进的步伐加快了。这之后,妖不是不与他们作对,而是“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人与人、人与鬼互不伤害,或许在某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被批判为“阶级调和论”,但是,老子说这番话,是相信人类自身的智慧,可以不受鬼神伤害。为什么这与治理大国放到一起讲呢?显然是大国难治。就好比一个企业,摊子大,人多事杂,管理就难。领导者不可能管得太多太细,但又不能不管。那么,应该管什么,怎么管,就是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