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21154200000073

第73章 理想人格

不要被虚名所累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庄子》

庄子认为,追求名义、仁义、道德,这不但不能使社会达到太平,反而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名誉、仁义不仅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还会造成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天运》)“屈折礼乐,口句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骈拇》)

在庄子看来,自从虞舜以仁义为号召而搅乱天下,天下的人就没有不为仁义相奔走的,而这就是用仁义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失却了人原本有的真性。故“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因此,作为理想人格的真人,就不能为仁义、名声所役,否则就会失却人的自然本性。“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庄子本人可以说是淡泊功名利禄的典范。在常人眼中,那高居于百官之上的相位可以说是心向往之,梦寐以求不可得的,但在庄子眼里,相位不过如“腐鼠”一样,不屑一顾。

《秋水》记载:庄子到梁国去拜访他的朋友惠施,惠施正在梁国为相,以为庄子想取而代之,派人搜庄子三天三夜。庄子跑去对惠施说,你那个梁相,对我不过是只臭老鼠罢了!“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逍遥游》)所谓“神人无功”,就是说,作为理想人格的“神人”,应该是顺应自然。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不仅要有一颗仁者之心,还要有所作为,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而建功立业。庄子反对儒家积极有为的思想,主张理想人格要顺应自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