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21154400000022

第22章 投资谋略之头脑灵光,随机应变(2)

在商场中,必须要头脑灵活,见机行事。李嘉诚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并不总是以稳制胜,该出手时他毫不犹豫,该用谋略时他绝不手软。这就是他从小小的塑胶厂一路做到华人首富的关键所在。

4.顺应潮流,逐步扩张

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企业发展需要顺应社会局势的发展,如果能够抓住社会发展机遇,顺势扩张,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盲目冒险出击,在局势明显不利的情况下,企图侥幸取胜,只能招致败局。

1981年,李嘉诚打算推出兴建第一个大型屋村的宏伟计划——黄埔花园。黄埔花园所用的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如果要将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就必须补差价。此时正处于地产高潮时期,按当时地价计,该处用地需要补差价28亿港元。

李嘉诚认为,这样补差价,成本未免太高了,于是决定暂缓修建黄埔花园计划。他认为以后地价成本可能会降低,而现在时机还不够成熟,他决定耐心等待。这一等就等了两年,直到1983年,地产终于出现低潮,李嘉诚这才正式与港府进行谈判。结果,李嘉诚仅以3.9亿港元的地价费用便获得了该商业住宅开发权。

李嘉诚选择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一下子就节省地价费达24亿港元之多。这等于屋村工程尚未开工,他已经大大地赚了一笔。购得建筑用地后,李嘉诚并未立即开始黄埔花园屋村计划,他打算等地产市场转旺时再着手,以便卖个好价钱。

1984年9月2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市道开始转旺。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诚宣布投资40亿港元,正式开始兴建黄埔花园屋村。整个黄埔花园共占地19公顷,由94幢住宅楼构成,总面积约71万平方米,共11224个住宅单位,另外还有一座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厦。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屋村工程,也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屋村。

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少见。这让地产界同行们称羡不已。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时又大兴土木,地产高潮时再出售楼宇,一步一步,环环相扣,足见李嘉诚驾驭时势的高超本领。

兴建屋村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获得整块的大面积地皮。为此,李嘉诚密切关注市场动向,耐心等待,也动了不少脑筋。

1985年,李嘉诚收购了置地公司所控制的港灯公司。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谋取港灯的地皮。

港灯有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的鸭删洲,与之相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而蚬壳石油公司还有座油库,坐落于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诚于是煞费苦心地开始一连串复杂的迁址换地计划。

1986年年底,李嘉诚与蚬壳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青衣岛的一块庞大的油库地皮,与蚬壳的茶果岭和鸭删洲的两个油库地皮交换。随后,港灯又将鸭删洲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就腾出了两大块连在一起的地皮,可以用来兴建大型屋村了。

茶果岭屋村定名为丽港城,鸭删洲屋村定名为海怡半岛。两大屋村预算耗资达到110亿港元,再一次轰动港九。

丽港城总投资45亿港元,占地8.7公顷。屋村包括38幢楼宇,共有8072个住宅单位,总楼面积达58万平方米,同时附有一幢1.5万平方米的商厦。

海怡半岛总投资65亿港元,占地15公顷,也有38幢楼宇住宅,共10450个住宅单位,总楼面积达73万平方米。另外还附有约0.2万平方米的商厦、俱乐部、游泳池等。

两大屋村全部竣工之后的盈利,突破100亿港元。这样,李嘉诚为这两大屋村等待和筹划10年的苦心,可说是获得了超额回报。人们在称道李嘉诚的过人胆识与气魄的同时,无不惊叹他锲而不舍的忍耐力。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

忍耐是投资者必修的一门功夫。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明时,宜保持谨慎,一方面积极准备条件,一方面静候时机。如果为眼前利益驱使,企图侥幸取胜,很可能招致败局。

当然,局势如何,应以大势而定,如自身实力强弱、市场高低等,而不能被一时困难所迷惑。在大势有利于我时,即使实力稍弱,也可一拼;在大势不利于我时,惟有忍耐才是上策。

5.因势利导,规避风险

假如我持有一家公司和一些股票,但感到我无法在友善的环境下增加股权,在双方谅解的情况下,我便会卖出我的股权图利。

——李嘉诚投资箴言

“因势利导,规避风险”是经商的两种安全之道。李嘉诚在商场中能够因势利导、规避风险,所以才有成功的财富人生。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流入加拿大最大的一笔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

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只局限于此,舞台未免太小了。跨国投资是李嘉诚的夙愿,跨国投资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来。

舞台大了,机会就更多。跨国投资,使李嘉诚的企业王国可以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争取利益。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因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规避风险。正如李嘉诚所说:“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块204英亩的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李嘉诚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仅他一人,就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国,带来了100多亿港元巨资。加拿大的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与李嘉诚接触,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华人行。

传媒报道:“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对李嘉诚简直是着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杂志封面),挂在办事处内,此人一提到李嘉诚便赞不绝口,说道:‘那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这位商务官很想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哪怕是买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间纸厂还是一些餐厅连锁店,都十分欢迎。因为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省便可列入李的商业帝国版图,而且还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于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每当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国官员及商人,便把他如众星捧月般地围住。一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全球化是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趋势,是特大型企业的必由之路。李嘉诚抓住机遇,搭上了世界潮流的顺风车,为其全球化发展、创立国际化特大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了李嘉诚的远大目光。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皮尔逊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应变,见好就收,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但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李嘉诚因此于1990年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投资英国的几次大行动,充分显示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不拘一格的经商作风。收购成功,则可控得其公司。收购难度太大,则见好就收,以盈利为目的。赚一笔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继续赚。世界之大,企业之多,实在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同样,李嘉诚对待失败事业的态度也是当断则断。生意多的是,他情愿去开拓新的领域,开始一单新的生意,而没有必要去挽救一个亏损的事业。

李嘉诚认为,亏损的事业在竞争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能断就断,能卖就卖。与其花费大精力去扭亏,不如选取一项前景看好的事业重新开始。扭亏花费的精力往往不能与收益成正比。

6.机变为用,不要与业务“谈恋爱”

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说,“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时,会作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99%的交易前所要想到的事情,只有1%的时间,是想到可赚多少钱。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生意场上有一句话:机变为用,把不利形势变成有利形势。不知出自何人之口,却道出商海中致胜的关键所在。这就等于是提醒投资者:做事要找准机会,机会出现要牢牢抓住,既不能出手过早(良机未到);也不能出手过晚(坐失良机)。

李嘉诚在商场上的角色,扮演的就是生意人的角色,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都不愿做这种角色,而宁可做个投机家。

一个纯粹的投资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过分地执著于某一项业务,不要被一项业务套牢,不管这项业务的前景多么诱人。

李嘉诚在生意场中,有时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一见不利,及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

事实上,李嘉诚从不偏爱任何一项业务,他说:“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这是一种有着丰富商业经历之后,超然于商业的一种心灵感悟。对于一个真正的投资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因为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这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李嘉诚一个个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盾的,一待良机出现,便急速抛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支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

3年后,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股价涨高,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合近7亿港元),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嘉诚在股市中稳扎稳打,善抓机会,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李嘉诚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而不能参与分享公司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