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21154400000033

第33章 投资谋略之进退有度,游刃有余(2)

其中被人们传得最多最广的还是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据说,李嘉诚也为此拜访了西门·凯瑟克,他所提出的方案也是以每股17港币的价格收购25%的置地股权。虽然这已经比置地公司当时每股10港币左右的市价高出了很多,但是西门·凯瑟克还是不满意,并留下一句让大家感到模棱两可的话:“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虽然李嘉诚当时对置地公司股权的收购表示出了意愿,也有迹象表明他确确实实已经开始行动,但是他始终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股市投资运作中,可以说有了良好的时机就等于有了一切。那时香港股市形势一片大好,很快便攀到历史最高峰。李嘉诚知道这对于低价购买置地公司的股权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机,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动,静静地等待最佳时机到来。

1987年10月19日,扶摇直上的香港恒生指数因为受到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开始暴跌420多点,并在重新开始后继续狂泻1120多点。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概就是指的当时股市愁云密布、投资者痛苦不堪的惨状吧!这次股市的大幅下滑令香港商界人人惶恐不安,大家都在想办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元气,当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其他的收购活动了。当时,置地公司的股票又下跌大约40%,凯瑟克家族的人也为此感到惶惶不安。

幸而这次股灾来得突然、去得也快,1988年3月底恒生指数就开始慢慢回升。同时,银行调整了贷款利率,房地产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股市也渐渐恢复了繁荣和兴旺。在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收购置地公司的传言又再次被扬起。据一些媒体报道,李嘉诚在1988年二三月间,曾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级参谋包伟世。当时股灾已经结束了近半年,置地公司的股价从最低点回升后,仍然在每股8港币左右的水准徘徊,还是比股灾前的水准低很多。这个时候不管谁对置地公司进行低价收购,都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

本来对于李嘉诚来说,这已经是放手一搏的大好时机,但是事情却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怡和公司的一干人,面对华商的挑战,不愿意束手就擒,凯瑟克和包伟世急忙进行磋商,开始着手计划反收购行动。4月28日,怡策与他所控股的文华东方发布了一则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以每股4.15港币的价格,发行10%的新股给怡策,使怡策持有文华东方的股权比重由35%增加到41%。

这对于做好充分准备以期收购置地公司的各路英雄好汉来说,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李嘉诚从变化的局势中立刻看出:这虽然和置地公司没有什么关系,但这绝对是怡和公司对置地公司反收购的信号。怡和公司随后还可能采取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收购置地公司的最佳时机,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为了有效地防止置地公司走上文华东方的路子,5月初,李嘉诚和郑裕彤、李兆基以及荣智健等一起决定,趁怡和公司另一波反收购行动前向怡和公司摊牌。面对西门·凯瑟克和包伟世,李嘉诚开门见山地说明了长江实业收购置地公司的诚意,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以每股12港币的价格,收购怡和公司所持有的置地公司25%的股权。

早已有所准备的凯瑟克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否定的观点:“不成,必须每股17港币。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公司只是市价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有半点损失,如何能从每股17港币降到12港币呢?”

对于凯瑟克的精明老到,李嘉诚显得很平静,他反问凯瑟克说:“每股17港币的价格,并不是当初双方商谈的最终价格,大家都对此表示了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是商场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目前置地公司的市价才每股8港币多一点,以每股12港币这样高出近四元的价格收购,怎么能算是收购价下跌?”可惜,随后郑裕彤咄咄逼人,对包伟世挑战说“既然谈不拢,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财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币的价格全面收购。”对此,包伟世强硬地表示愿意奉陪到底。

至此,局势对于李嘉诚来说已经明朗至极,收购置地公司的大好时机已经不复存在,而适时放手才是当务之要。分析此中原因,主要是怡和面对华资财团的收购并没有坐以待毙,如果他们真的像处理文华东方一样对待置地公司,华商反而会处于一种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因此,若要成功收购置地,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李嘉诚并不是一个逞一时之能的人,在适当的时候放弃,是他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而选择放弃的时机也同样尤为重要,过早也许会失去挽回局面的机会,过晚则会在僵持不下的时间里消耗大量元气。

在收购置地公司这件事情上,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和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随后怡和策略宣布以每股8.95港币的价格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以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份由25%左右增加到33%;同时,协定中还有一项附加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内除了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就这样,一场数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置地公司收购战终于宣告结束。很多看好华商集团的媒体对这个结果都非常失望,称此为“一场不成功的收购”、“华商滑铁卢”。但实际上,虽然李嘉诚等人没有获得最后成功的收购,但是在出卖股权后,他们仍然能获得大约1亿港币的税后利润。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避免了恶意收购将会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更惨重的损失。

商场如战场,谁胜谁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李嘉诚并非是神,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再正常不过。但这其中,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4.道德投资,能进能退

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能进能退方能体现出投资家攻守策略的高明之处。局势有利则乘胜追击,情势逆转则全身而退。智者于时局涨落之中而能辨其利颓,眼光开阔、从容应对方显商界奇才的睿智。

美丽华酒店是杨氏家族的祖业,但创始人却是一批外籍神父。20世纪50年代初,九龙尖沙咀有一家教会小旅店,专门收容被驱逐的内地教堂的神职人员。1957年,中山籍商人杨志云,因一次偶然机会购得这家小旅店。后来几经扩充,到70年代,美丽华已经是拥有千余客房的一流酒店了。

1985年,杨志云逝世,其子继承父业,美丽华仍风生水起。但是好景不长,1989年,香港旅游业空前萧条,到1991年美丽华入住率还未突破50%。杨氏兄弟遭众股东指责,集团元老何添出任美丽华集团主席。

1992年,******南巡讲话,香港旅游业转旺。至1993年,美丽华已恢复元气,渐入佳状。然而,各大股东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融,并且杨氏兄弟互相不团结,大哥杨秉正坚决不放弃祖业,而其弟杨秉梁则主张去美国发展。这正是外强“入侵”的天赐良机。

外中之强,首推香港首富李嘉诚与中资强豪荣智健合组的新财团。从1990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和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以长实的财力与中泰的背景,欲得美丽华,简直如瓮中捉鳖。一位财经评论家说:“满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对这么强大的黄金拍档。”

当时,美丽华集团的主要物业有三个方面:一是美丽华酒店,位于九龙尖沙咀商业旅游区,估值24亿港元;二是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亿港元;三是柏丽广场,第一期估值10亿港元,第二期估值47.5亿港元。这三项加起来,总估值93.5亿港元。1993年6月5日,长实与中泰各占一半股权的新财团,向美丽华提出收购建议,每股作价15.5元(认股权证8元),涉及资金87.88亿港元。

美丽华集团于9日申请停牌,停牌前市价为14.8元。李嘉诚15.5元的收购价,溢价不到一成,一般要溢价二成方可生效(即为众股东接受)。市场普遍认为,李氏荣氏的出价太低。李嘉诚是股市收购的老手高手,他应当深谙此理。也许他是过于自信,认为不会再有强手跳出来与其角逐“猎物”。

据李嘉诚自己说,他们此番收购,是美丽华的一名大股东主动提出洽商,该股东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权,并且持股数不少。这会是谁呢?难道会是杨氏家族掌门人杨秉梁?

1993年6月14日,美丽华董事总经理杨秉正发表******,声称全部董事均未与长实、中信达成共识,美丽华物业发展潜质极佳,资产净值为20元每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诚、荣智健财务顾问的电话意向,而次日早上9时,收购建议书就送到美丽华董事局,“这么庞大的收购行动,未给予当事人适当时间去了解,而突然采取行动,那当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杨秉正显然对买主的15.5元每股的价格不满。

市场传闻,主动与李嘉诚接洽的股东,很可能是美丽华董事局主席何添。据估计,何添所持的股权不及杨家的零头。李氏、荣氏欲获成功,杨秉正才是关键。

6月22日,杨秉正又刊启事,称******可能有不适之辞,致使公众对李嘉诚、荣智健两位先生产生误解,谨向两位先生深表歉意。

杨氏家族只持有3成多股权,李、荣集团全面收购,仍取胜有望。不料,“半路上杀进个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势完全逆转了。

谁会想像李兆基会公开与李嘉诚“为敌”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们是地产老拍档,曾去温哥华共同投得并发展世博会旧址,总投资百亿。他们是高尔夫俱乐部的“波(球)友”,每周相聚一次,形影不离。更令人称道的是,不久前,他们共同推出一个“嘉兆台”高级地盘,把两个人的名字合成物业名,成为两人友谊的永恒象征。

原来,未陷债务泥淖的杨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股权不放,但他真的担心“怀璧惹祸”,就寻找第三者为其“藏璧”。这个人必须是先父的至交,并且财力在香港十强之列,这只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碍于李嘉诚的情面,开始十分为难。但现在至交杨志云遗孤有难,不帮又说不过去。杨志云在商界名声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杨家祖业行将被外强“吞噬”,身为杨志云生前的世间挚友,必会遭外人指责。

不过,真正促使李兆基下决心的,还是杨秉正的“送璧入怀”。美丽华前景广阔,谁不垂涎欲滴?商场无父子,就更不会有友谊。于是,李兆基就给密友李嘉诚致命一击,与杨秉正私下签订协议。

杨秉正以极优惠的条件,让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从杨氏家族购得略超过3成的美丽华股权。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管理权仍为杨氏家族所控,从而解了杨秉正的心头之患。杨秉正最担心美丽华一旦被另一家财团控得,杨家就被清扫出局。

李、荣集团一时方寸大乱,一贯不抱买古董心理的李嘉诚,一反常态,把15.5元的收购价提高到17元,与李兆基的同等收购价对抗。一位证券经纪商称:“头脑冷静的李嘉诚,也会情绪冲动,在古董拍卖会上竞价了。”

到7月12日,以杨秉正为首的8名董事,仍拒绝百富勤(长实与中泰委托的财务顾问)的收购建议,他们手中还控有7.61%美丽华股权。而以何添为首的5名董事持有5.37%的股权,他们主张接受收购。

7月16日,百富勤宣布全面收购截止。至此仅购得13.7%股权及9.2%认股权证,股权未购满50%以上,百富勤承认收购失败。而李兆基通过市场吸纳,使其所持股权增至34.8%。因未过35%全面收购触发点,无须发起全面收购,却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证券分析员说:“李兆基攻守兼利。如果李嘉诚再要发动全面收购,李兆基可以从杨秉正等股东手中买入股份,超过半数不太难,李嘉诚又可能徒劳无功。如果李嘉诚按兵不动,他也不动,稳可控制整个集团。”

李兆基敢挡李超人,轰动全港。舆论一直认为:超人之势不可挡,其锋不可争。圈中人道:“一帆风顺的李嘉诚,在美丽华一役铩羽而归,是超人在本埠走下坡路的起点。”事情真如这位预言家所说的那样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胜败乃兵家常事,商场上你争我夺,硝烟弥漫,有闪失、有挫折都属正常状况。李嘉诚虽在收购美丽华酒店一役中失利,但他力助中资,与荣智健、首钢等企业的合作则又是他过人的精明之处。这一合作,必将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全局,李嘉诚的事业不仅没有走下坡路,反而蒸蒸日上,前景非常良好。

5.正当利益,该争还是要争

过去20年,有哪个做地产的会收政府增加的土地、降低楼价?相信我是最先的那个;有哪个商家,或者规模较大、利税较多的公司,会注高薪水照顾大众,讲句笑话,我几乎是“资本家的民主派”。

——李嘉诚投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