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21154400000006

第6章 投资谋略之把握机遇,果断出手(2)

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遍布美国和加拿大,能够与他们合作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同时,李嘉诚也很清楚长江塑胶厂目前所处的状况,虽然他对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非常自信,但是在工厂格局和生产规模上却无法与香港其他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塑胶厂相抗衡。

李嘉诚能为自己争取机会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周,在一周之内能改变些什么呢?李嘉诚决定放手一搏,他立刻回到公司召开高层会议,宣布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在一周之内,将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花的规模尽量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其实,李嘉诚当时正在北角筹建两座工业大厦,原计划建成后留两套标准厂房给长江实业使用,但是从时间上看,已经来不及了,他只有另外租借厂房,以解燃眉之急。

于是,李嘉诚委托房地产经销商,在北角最繁华地段的工业大厦租了一套标准厂房,占地约一万平方英尺。租金、迁移厂房的费用大部分都是从银行借得的高额贷款,为了这些贷款李嘉诚把筹建工业大厦的房地产作为抵押。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李嘉诚此生最大也最为仓卒的决定。如果失败,李嘉诚可能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事业!风险多么巨大,一向作风稳健的李嘉诚心里非常清楚。

可能至今我们都很难想像,在一周之内一家工厂要形成新的规模,是一件多艰巨的任务!旧厂房退租、设备搬迁、新设备购置、新厂房改建、设备安装调试、新聘员工上线技术的培训……这些繁复的程序都必须在一周之内完成,而且不能出半点差错。因为只要有一点闪失,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为此,李嘉诚和他的全体员工一起,整整奋斗了7个昼夜,每天休息的时间最多不超过4个小时。在工程的进展中,李嘉诚忙而不乱,哪些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工作进度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由此可见,李嘉诚的大胆是以谨慎为前提的,绝对没有一点草率行事的样子。

结果,北美那家贸易公司在7天后准时到达香港的时候,新工厂的设备才刚刚调试完毕。李嘉诚只能将人员上线和生产事宜交给助手,自己到机场去接待外商。在回程的路上,李嘉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问外商:是先休息还是先到工厂参观?没想到心急的外商立刻就回答:“当然是先参观工厂!”

在去工厂的路上,李嘉诚心里一直感到很不安。人员是否都已顺利上线?生产是否已经正式进行?他心里也没有数,直到汽车抵达工业大厦,听到熟悉的机器响声和熟悉的塑胶味道,李嘉诚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陪同下,参观了长江塑胶厂的生产流程和样品陈列室,感到各方面都非常满意。他对李嘉诚说:“李先生,在我动身之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厂和较先进的设备,但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是这么井井有条。我不想恭维你,你的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型厂商相比。”可以说,这句话对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塑胶厂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但是这位外商却完全不知道,为此李嘉诚冒了多大的险、付出了多大代价!

后来,李嘉诚如愿以偿地和这家北美贸易公司建立起了良好而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塑胶花生产项目经营中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同时,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还获得了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为自己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顺利地走到这一步,不得不归功于李嘉诚当初敢于抓住一线希望放手一搏的勇气。

4.敢想敢干,大展宏途

人生就像跑步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磨练,才能跑得稳、跑得好;也惟有从不间歇地跑,才能遥遥领先他人,捷足先登。要不停吸收新知识,留意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

——李嘉诚投资箴言

李嘉诚认为,投资须知“一行生意宜一种人”。人有不足不要紧,关键在于他对所托之事是否有根本性的影响。这个“根本性”,也就是是否能够把握住机遇,最终赢得利润。

他这样告诫两个儿子,投资者要有远见,能高瞻远瞩,以大局为重,“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计较暂时的得失。事实证明,在李嘉诚的精心培养下,他的两个儿子已经成为才华横溢,能独挑大梁的商界新秀。

1986年,世界博览会在温哥华举办。落幕之后,各国的临时展厅或拆卸或废弃。旧址为靠海的长形地带,发展前景良好,地皮为省政府的公产,可以以较优惠的价格购得。

生活在温哥华的李泽钜,以他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块地皮,认为将来能够发展成为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说了下面这些理由:

(1)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的基础;

(2)温哥华这一区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架公路,市容美观;

(3)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或郊区,同样便利;

(4)位置临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当然昂贵;

(5)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景住宅有相当的吸引力。

李嘉诚同意了儿子的“狂想”,认为最后一点尤显商业眼光。说这是“狂想”,一点都不夸张。整块地皮,大致相当于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铜锣湾。迄今为止,香港有哪个地产商,敢在这么开阔的地段发展浩大的综合物业?甚至在加拿大的建筑史上,这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这项工程投资巨大(后来确定的投资额达170亿港元),非长实集团所能承担。于是,李嘉诚拉他同业好友李兆基、郑裕彤加盟,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共同开发。决策取决于各大股东(李嘉诚个人及集团占50%股权,另50%为各股东分占),具体操作为李泽钜。

《富豪第二代》一书介绍道:“李泽钜为这宏图一手一脚策划、设计,无不尽心血,悉付于此,他曾经在两年之间,出席大小公听会200多个,与各界人士逾2万人见过面,解释阐述这个计划。当然,他的背后,父亲、师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无限量的支持。”

1988年,新财团以32亿港元巨款投得世博会旧址发展权,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然而世事难料,1989年3月,正在李泽钜平整地盘的施工地段,突然看到了一张“告同胞书”,措辞强烈,充满排外的极端情绪。这与加拿大政府为吸引华人资金和人才大开方便之门的国策背道而驰。“他们似乎完全看不见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们反应太过激烈。”李泽钜气愤而又无奈。

据传媒估计,当地人排外,还与李泽钜的另一宗生意有关。世博会旧址,以太平协和的名义签约之后,李泽钜便将另一间公司的200多个新公寓,直接在香港发售。消息传回温哥华,当地传媒大肆渲染,从而引起本地人的强烈不满,质问省政府:将来世博会物业,是否又卖给香港人,让这里变为华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齐博士为平息民怨,要太平协和保证,在这块极优惠的地皮上兴建的物业,不会只在海外发售,必须优先向当地人发售。这意味着,兴建的物业,将不可先期在香港卖个好价钱,而加拿大地价楼价低廉,这是公认的事实。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大的风波,李嘉诚未出面,麦理思、马世民也未露面,而全盘托付给坐镇加国的李泽钜。这表明,李嘉诚要考验儿子随机决断、谈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李泽钜立即从滑雪胜地韦斯拉赶到温哥华,他的身份仅仅是太平协和的董事,他的样子还是个未出校门的学子,给人以不老成之感。李泽钜求见省督林思齐,问他:“如果世博会发展搁浅,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林思齐是1967年从香港移民加拿大的,对香港的事再清楚不过。李嘉诚在香港的号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国的地产投资缩减23,更会使温哥华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者,落在其他省后面。

省督说服省议会,对李泽钜的要求做出让步,许可世博会物业可同时在香港和温市发售——实际上是以向港人发售为主。省议员透过传媒,向市民说明利弊关系,称华裔移民是温市建设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们。

同时,李泽钜也在积极配合,以争取民心。他在温哥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6年来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风波很快平息,工程继续上马,这就是后来定名“万博豪园”(注:世博会又叫万国博览会)的庞大商业住宅群。

由此,李泽钜的处事能力得到父亲的赞可,李嘉诚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泽钜任长实集团董事。香港《信报》于1990年11月28日,刊出《李泽钜设计万博豪园一鸣惊人》一文,对李公子推崇备至:

“对李泽钜来说,加拿大温哥华的房屋计划——万博豪园,就是他事业上的试金石。因为这个被誉为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建设计划,是由他一手策划的,由看中地盘,以至买地、发展、宣传,他都参与此事,全身投入……但初挑大梁,无论如何,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的。”

“幸而万博豪园在香港刊登广告之后,初步的反应甚佳。第一期嘉汇苑,平均每平方英尺230加元(1540港元),这个价格,较香港很多地区都便宜。加拿大增收香港移民,港人今后到加拿大居住者较现时为多,因此,李泽钜对万博豪园的销售前景非常乐观……”

“由投地到施工,这一段期间,他遇到的争议、面对的意外和困难不计其数,如果换了一个性格懦弱、信心不足的人,早已知难而退了。但他并未如此,仍然一丝不苟地去做,笑骂由人,愈战愈勇,终于走向成功……”

“为了这个庞大计划的早日完成,李泽钜过去2年内在港、加两地穿梭来往,不辞车马劳顿之苦。1989年,他来往港、加两地达26次之多,坐飞机如普通人坐巴士一样。”

万博豪园总体规划由李泽钜一手设计,建筑群的最大特色,是保留了原有湖光山色的天然美,他辟出50英亩作为区间公园,是居家休闲的胜地。

李泽钜说:“由于万博豪园这个计划实在太大,自己肩负重任,因此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计划的发展。在飞机上,即使看书,都以城市规划以及居住环境的书本为主。”

万博豪园使李泽钜声名鹊起,但有很多传媒批评李嘉诚使他儿子们太低调。1989年4月的《星岛经济纵横》指出,事实上不全是那么回事,只是人们对李家公子太陌生。

最早在1985年,香港证券界泰斗人物冯景禧,为他所把持的最后一间公司举行开幕酒会,李嘉诚便携带李泽钜出席,争取机会使他认识本埠商界的世叔伯。

李嘉诚经常告诫儿子“凡事要低调”,但他又深知,舆论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因此,李嘉诚会选择适当的机会,安排让儿子在公众面前亮相。

可见,怎样延续财富神话,是李嘉诚经营战略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打天下易,保天下难”。此话用到商界,其理亦然。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省吃俭用,终于拥有了财富的金矿;但又会在霎时间烟灭灰飞,从天堂到地狱。其因何在?关键就在于缺乏“保财富”的经营战略,忽略延续经营的可行性。这一点,李嘉诚力戒之,他以大局为重,推陈出新,试图营造出“李氏财富神话”,可谓世界级巨贾的头脑和眼光。

5.看准了就大胆去“闯”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把握机会。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由弱而强必须要有“闯”劲,而“闯”就意味着勇气和胆量。做生意,成功的把握总是相对的,失败的可能才是绝对的。没有人愿意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意出事,但从来没有一个不出事的生意人。那么,当问题来临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李嘉诚认为,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李嘉诚擅长“强势进攻”之计。所谓“强势进攻”,就是既要善于大规模地调查情况,又要敢于采取大动作,去完成计划。在李嘉诚看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停留在空想阶段,一定要把想法落到实处,才能行之有效。这种敢想敢做的行为,一则可以兑现自己的计划,二则可以惊动人心,获得尊敬。

对于那些要做大生意的人来说,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强势进攻之计,这样才能掀起一股商势,形成一股席卷之风。李嘉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超绝,因为他已经拉开大举进军内地的序幕。

1992年初,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终于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这就是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中方合资成立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共2亿港元,中方港方各持有一半股权。中方的两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直属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和国家计委下属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怡和三家。

长和实业初步拟定了在内地投资的一系列计划,并使其成为长江系在内地的旗舰。在短短的时间里,李嘉诚完成了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不能不令人惊叹其决断力及办事的效率。

1992年8月6日,李嘉诚发布长实集团中期业绩报告,阐明了将其投资重点转移到内地的条件与方针。他指出:“********的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前景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