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谎言与真相∶人类文明惊天骗局与悬疑全破译
21155700000073

第73章 “超铀元素”与核裂变

骗局追溯

1934年1月,当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后,立刻引起了意大利出生的物理学家恩利·费米的联想。他分析了居里夫妇利用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铝的实验,在这一实验中,由于α粒子和铝原子都带正电,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会阻碍α粒子接近靶核,因此他马上想到,如果用中子轰击原子核,就可以免除这一阻力。想到就干,费米从1934年3月开始了这种试验。当用中子轰击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许多元素时,都如原来所预想的那样,这些原子核吸收了一个中子,从而核内便多了一个中子,变为原来原子核的同位素,即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由于该同位素不稳定,放出β射线也即电子,使得该同位素变成了原子序数增加1的周期表中下一位置元素的原子核。按照这一规律,如果用中子轰击周期表中自然界存在的最后一个元素铀,那岂不就可以产生原子序数比铀大1的所谓“超铀元素”吗?于是,费米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用中子轰击铀核的试验,希望得到他认为的“超铀元素”。试验开始后,铀核的确吸收了中子,也放出了射线,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情况有些复杂,因为放出了四种能量不同的β射线,产生的元素也不止一种。费米还发现,其中至少有一种元素并不是靠近铀的已知元素。

但是,由于过分相信以往的科研推理方式,费米坚持认为得到的是“超铀元素”。

真相揭密

在当时的这场中子轰击实验热潮中,德国科学家诺达特夫妇就属于头脑清醒的反对者。他们对费米的“超铀元素”作出了否定的结论,认为当中子进入铀核的时候,有可能引起核的分裂,其放射出来的物质说不定就是分裂的碎片。诺达特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他没有亲自动手来做做这个实验。只要重复一下费米的实验,诺达特夫妇俩就很可能首先得到核裂变这个震惊世界、并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结果。

由于费米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失误,他对诺达特的意见仍然很不在意,而且不仅费米,就连丹麦的尼尔斯·玻尔以及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内的许多著名物理学家也都不相信,都认为用中子轰击铀而产生“超铀元素”是顺理成章的事。

费米用中子轰击铀核产生超铀元素的想法却给其他科学家们以极大的启发。到了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埃温·马蒂森·麦米伦等用中子轰击铀核,终于真正地分离出93号元素,实现了费米当年想做的工作。

1938年,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等人在费米、约里奥·居里夫妇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摆脱了传统观念的阻碍,进一步做试验,终于发现,用中子轰击铀核,可以使铀235发生裂变。于是,哈恩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从而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费米也就因此而被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