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第二版)
21155900000034

第34章 培养良好习惯,消除不良习惯(3)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非常注意观察我内心世界的变化,目的在于养成我良好的性格。从一开始,父亲就注重用各种方式培养我的品性,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光是他的学识和能力,性格往往是决定他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我3岁时,我的一位亲戚来我家做客,他带来了自己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小表妹。起初我们俩在一起相处得非常好,由于我们年龄相差不大,又是早已听说过的兄妹,所以在一起极为投缘。可是,在一起呆了两三天,我们之间就开始产生矛盾了。

有一天我们在外面的院子里玩,我正在用那些木块搭建房屋,小妹妹也在兴致勃勃地给我帮忙。

我像一位工程师,指挥我的表妹做这做那。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后来小表妹就不听我的话了。她非要把一块圆形的木块放在我没有指定的地方。我们在外面僵持了很久。小表妹把木块放上去后,我一定要把它拿下来,但小表妹偏不妥协又重新把它放上去。这样她来我往的不知多少次,最后,我们终于开始争吵起来了。

父亲和亲戚听见我们的争吵,赶忙跑了出去。

我怒气冲冲地坐在地上,而小表妹在那儿哭,哭得非常伤心。

“怎么啦,卡尔?”父亲严厉地责问我。

“她不听话。”我说道。

当父亲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开始开导我:“卡尔,你比妹妹大,就应该让着她。那块圆形木块放在那儿不是挺好吗?”

“不,那样不好看。”我坚持道。我说完就冲过去一脚把还未搭建好的小房屋踢翻,然后头也不回地向房间快步走去。

我的做法让父亲感到非常吃惊,他还从未发现我有这么任性,也从没见过我发这么大的脾气。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亲并没有发怒,也没有立即去理会我,而是把坐在地上哭的小表妹抱了起来。

晚上吃饭的时候,父亲特意把我和小表妹安排坐在一起。

“卡尔,你今天怎么那样对待妹妹呢?”父亲问我。

“我又没有对她不好,只是为了她不听我的话而气愤。”

“为什么她一定就要听你的话呢?”父亲又问。

“因为她不懂,而我很精通搭建筑。”我回答。

“妹妹在搭房子时捣乱了吗?”父亲问。

“没有。可是我认为那块圆形木块放在那儿不好看。”我回答。

“可是你想过妹妹为什么要那样做吗?”父亲问。

“没有。”

“我认为,妹妹所以那样做是因为她觉得那样好看。”

“可是……”

“卡尔,你平时一个人搭建筑的时候,我们都没有管你,是要你独自发挥想像力。可是今天不同了,既然妹妹也在参与这件事,你怎么不给她发挥想像力的机会呢!”

“我……”

“今天你和妹妹在一起,不仅应该玩得很高兴,而且还要充分发挥你们两个人的能力去把房子搭得更好。你要记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要集合很多人的力量。妹妹有些地方不会,你应该耐心地教她,而不是任性地胡闹。你想想,如果你有什么地方不懂,而我不耐心地指导你却跟你发脾气,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父亲说完后,我一言不发。这些话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第二天,我和小表妹又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并且我们合力搭起了一座极为壮观的“宫殿”。

不少父母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却发现他们在一天天变坏,而且是越大越不听父母的话。这虽然是孩子一天天变得独立的表现,但是如果管教不力,就很容易养成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甚至“恶习”。

6

当孩子有了坏习惯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良习惯。因为他们太小,对事物的判断及对事情的处理上都显得能力不足。作为人之父母应该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能把孩子的“恶习”与成人的恶习相提并论,因为孩子的“恶习”还不具备成人恶习的性质和危害。比如说,当一个孩子说“我恨死你了”的时候,就和成人所说的“我恨死你了”不是一个概念。父母在面对这些时,应该多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多去考虑一下孩子说话、做事的动机,以免小题大做,弄假成真。

有的父母认为,只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才会树立起父母的权威,令孩子口服心服。我认为这种做法极端错误,因为这种做法的直接危害就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亲在我的教育上,从来不采取当众训斥的办法,因为他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基础上。否则,不但不会在某一问题上帮助孩子,反而会使他向相反的方面发展。

自尊心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自尊心受到伤害所造成的身心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尽管他不完全懂事,但自尊心多次受到伤害,会对他的性格乃至整个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一朵娇嫩的花朵,只要稍不留意就很可能会受到伤害,进而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我父亲无论在对我的教育上,或与其他父母谈论教育孩子时,都一再强调要尽力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我和父亲的观点一样,都认为,父母教育孩子时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这是人之常情。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欲望往往比成年人更加强烈。对于孩子来说,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承认,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失去了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孩子是很可怕也是最难教育的。如果当着众人,特别是孩子的小伙伴面前数落孩子,会让他感到失尽面子,羞愧难当。这非常容易使他在伙伴面前感到自惭,经常自觉低人一等,也会成为其他孩子羞辱他的把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父亲一直强调,对孩子的不足之处,要讲究用适当的方法去细心教导,要掌握合理的时间,一定不要简单蛮横,不能以成年人单方面的思维去对待孩子。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他做了好事或坏事,父母都应做到心平气和,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他,因为教育孩子是一个最需要耐心的工作。父亲极力反对那些动不动就怒火冲天、对孩子责打频繁的父母。这些父母的方法只能把孩子吓得浑身发抖,只能在表面上看起来管住了孩子,实际上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处理有关孩子的问题,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这样,父母在孩子面前既有威严却不显得无理,既和蔼却又显得严肃。

我小时候也会做错事。每当面对这种情况时,父亲不会像其他父母那样总是使用“不准这样”、“不要这样”、“不行”这些消极的、否定的词语,因为这些语言容易使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会增加孩子的消极情绪。父亲总是用积极的、肯定的语言,给我以明确的行为指导,增加我的积极情绪。从父亲教育我的经验中,我感到这样做在我身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那时,我在父亲那里听得最多的话就是“这样做”、“努力去做”这些积极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

很多父母认为,为了防止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就要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这种想法也不完全正确。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大孩子有,小孩子也有。绝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注意这一点,要么认为小孩子没有什么秘密,要么就是千方百计地挖掘孩子的秘密。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孩子自有孩子的秘密,只是在大人看来算不上秘密而已。孩子是非常幼稚的,他们心目中那种秘而不宣的东西就是秘密。父母不应该时刻窥探,不要对此进行过多的追问,更不要干涉,特别是对健康合理的、无害的秘密。这样,哪怕是两三岁的孩子也会更加信任父母,与父母更加亲密。有了这种信任和亲密,孩子可能会把他们的秘密告诉父母。如果父母一味追问,孩子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孩子会感到他没有地位,就会心灰意冷,渐渐失去积极性,甚至很小就会关闭自己的心灵大门。当然,尊重孩子的秘密,并不等于对此不管不问,而是要求父母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去关心和引导他。

在我犯错误时,父亲总以最简单的方式让我明白道理,而不是长篇大论和喋喋不休。在教育我的过程中,父亲那种长话短说、要求明确、大度和气的方式往往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因为那是一种粗暴的行为,是最让人厌恶的。很多父母用体罚的手段去管教孩子,效果往往很短暂的。他们不仅责打孩子,还说一些非常伤人的话——“不要你了,滚!”“你太蠢了!”“你不可救药!”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7

采取有效的方法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得到父母有效的教导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仅仅停留在管住孩子上,让孩子循规蹈矩,没有活力,没有创造性。这种办法根本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也有些父母因为顾及孩子的自尊心而不去管教孩子,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在对我的教育和管束上,父亲竭力做到既有效制止我的不良行为,又尽量减小或不产生负面影响。父亲认为这是管理孩子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除了我之外,父亲还接触过不少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他发现几乎任何一种不良行为,孩子都会凭着自己的理解去获得某种自以为是的“奖励”。父亲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要去发现和取消这种“奖励”。

父亲有一位朋友,他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处处都让人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经常干些令人心烦的事,经常欺负妹妹和别的小伙伴。

有一天,这位朋友找到父亲,想让他提供一些管教孩子的办法。

他对父亲说:“我的儿子真令人讨厌,他不仅喜欢嘲弄别人,连吃面包也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明明知道我讨厌他的某些行为,可他偏偏那么做,好像是专门在气我。”

听了他说的话,父亲感到很奇怪。这孩子连吃面包都会惹家人生气,恐怕也有些太与众不同了吧。于是,父亲要求去看看这个孩子。

那天父亲和他的朋友一家共进午餐。在饭桌上,父亲特意仔细观察了这个调皮的孩子。

他发现,这个孩子在吃面包的时候,把面包皮细心地剥下来,然后把它捏成一个球形吃掉,而把剩下的部分丢在盘子里。与此同时还得意洋洋地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

于是,他的母亲开始训斥他:“你怎么总是这样,居然还当着客人的面。”这时,他的父亲似乎也要发怒了。

父亲给他的朋友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发怒。饭后父亲给他讲了一个“对付”孩子的办法。

第二次,这个孩子故伎重施,像往常那样把面包皮剥下来后,也对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可是她的母亲只说了一声,“我知道。”

孩子说:“你怎么不说我了?”

“不说了。”

没过多久,父亲的那位朋友又找到了他,说孩子现在已经没有剥面包皮的习惯了,也和其他人用一样的方法吃面包了。他觉得很奇怪,问父亲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