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1
21156400000013

第13章 话剧奏响时代强音(2)

血花剧团。其前身是联合剧团,成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是由甘肃省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生抗战团、省妇女慰劳会三个团体中的爱好话剧的青年联合组成的。该团主要负责人为聂青田、刑华、樊大畏,主要演员有瞿锦芳、季飞霞、郝俊杰、万良才、朱芳兰、岳维峻等,参加剧团活动的人数经常约七八十人到百余人,制作了白色上衣、黑色领带的团服。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松花江上》、《到前线去》、《不要放走汉奸》、《前夜》、《芦沟桥血花》等话剧及《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以后,被强行并入甘肃省抗敌后援会。“联合剧团”改组为“血花剧团”,戏剧家塞克当导演,排练演出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优秀剧目和歌曲,并与王洛宾联手为“血花剧团”创作团歌(塞克词、王洛宾曲),歌词写道:“子弹在响,血花洒遍天涯……”充满了为抗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剧团除了在兰州市张掖路新舞台等场所演出外,还经常深入榆中等地为群众义务演出。

在兰演出的其他话剧艺术团体还有隶属于国民党91军的“天山剧团”,主要演员有崔超、寇家伦、田野、聂兰英等人,演出主要剧目有《满江红》、《屈原》、《夜话》、《北京人》、《桃花扇》等。

“新西北剧团”在毛志义、陈果青的领导下,主要演出了《古城的怒吼》、《凤凰城》、《雾重庆》、《日出》等剧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演剧宣传八队(原八战区政治部办)在兰演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去新疆。由黄晨、景明、高仁杰、杨亚林、金锡官等人主演了《雷雨》、《日出》、《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中国戏剧学会(原国民党西安战干团办)在兰州等地巡回演出《逼上梁山》、《清宫外史》、《上海屋檐下》、《风雪夜归人》等剧目,丁尼、范里、赵秀蓉等人的精湛表演征服了兰州观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青年剧社(三青团甘肃支部办)开始演出《国家至上》、《草原风暴》、《雾重庆》、《女人女人》等剧目。

八战区政工大队、剧教四队曾一度活跃在兰州舞台上,演出了《山城梦》、《牛头岭》、《日出》、《大明英烈传》、《女店主》、《金指环》等富有代表性的话剧剧目。

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谱写了兰州前所未有的进步文化繁荣的新曲,虽然它阻力重重,时而犹疑,时而停步,却始终在亲近民众的道路上奏响了时代强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召开以防共反共为主要内容的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实行“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动方针,发动反共高潮。渐渐地,群众团体全部取消,抗日救亡活动进入低潮。正如共产党员丛德滋在兰州当局监狱所写的小诗《无花果》那样:“纵然是花儿不在枝头开,你仍将切切私意结硕果”。在抗日的烽烟中,话剧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在兰州异军突起之****。

在兰州众多的抗日救亡文艺团体中,王氏兄妹剧团以其家庭成员组织的演出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虽然这朵绚烂的花不是开放在艺术审美的枝头上,但它在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昂气氛中掩藏不住的一种别样的深情,让人回味不尽。

《放下你的鞭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个寒冷的冬天,榆中县县长王云海的几个子女在自己家里化好妆,从榆中县政府后门里出来,到街头演出抗日救亡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他们感情真挚、刻画细腻的表演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三省后,老百姓纷纷逃亡关内。一个老汉带着他十七八岁的女儿香姐卖艺为生。一开始,香姐心情悲痛难抑、泣不成声地唱开了“九一八小调”(崔嵬作词、吕骥作曲):

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炸火药库,

后占北大营,

杀人放火是真凶,

杀人放火是真凶,

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

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九月十八又来临,

东北起了义勇军,

铲除卖国贼,

打倒日本兵,

攻城夺路杀敌人,

游击战争真英勇,

日本的军队有好几十万,

消灭不了铁的义勇军。

九月十八又来临,

不分党派大家一条心,

先要复国土,

再来讲和平,

亲善和平不要听,

抗日救国要齐心,

中国的人民有四万万,

快快起来赶走日本兵。

老汉嫌女儿不好好卖艺,举鞭就打。一名工人模样的青年人从人群中站出来大声制止:“放下你的鞭子!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趁机给老汉讲解不当亡国奴,必须抗日救亡打回老家去的道理,以此来教育观众。与此同时,一位女大学生也站了出来演讲:“自己人不打自己人。”一边带头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观众也跟着喊起来。王德芬在《抗日初期兰州的抗日宣传活动》中回忆道:“这样新颖的形式竟收到特别逼真的效果。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热情而激动地往场上捐扔铜钱,真以为我们是从东北逃亡出来的卖艺人呢!”演出结束后,大家才知道这个小剧团的演员是榆中县县长王云海的儿女们,觉得又惊讶、又新鲜,纷纷议论道:“哎呀!原来是县长的少爷小姐呀!演得真好!”接着他们在县政府礼堂公演一次,王氏兄妹的演出不胫而走、远近闻名。王氏兄妹的演出离不开其父王云海的支持。人们这样评价王云海:“他那比较开明、进步的思想和作风,在国民党政府人员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王云海,字蓬秋,1891生,河北省高阳县人。在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保定分会。民国元年(1911年)在保定师范读书时参加了辛亥革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冬,经时任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的刘达夫推荐,王云海当上了兰州市电灯局局长。上任后在局内反对贪污浪费,并推行照章收费制度,触怒权贵受排挤,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春携家眷到榆中县担任县长一职。

王云海生育四男四女。抗战爆发后,鉴于时局动荡不安,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暑假期间,王云海动员远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求学的长女王德谦、长子王德彰、次女王德芬来榆中县宣传抗日。不久,他又把王德谦认识的新闻记者吴渤(即现代作家白危)写信请到榆中来壮大抗日宣传声势。王德谦、王德彰、王德芬兄妹来榆中后,义务给当地的小学和女子小学做教员,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元旦组织学生文艺演出,排演了一出小话剧《最后一课》。

正当他们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时候,因县保安队枪支被盗,王云海被解除职务,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携子女离开榆中到兰州安家。“王氏小剧团”继续在街头和“民教馆”为群众演出。他们在“民教馆”门前登出广告,“由上海来兰的王氏兄妹,春节期间将在大礼堂连演三天抗日救亡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欢迎自由观看。”剧组还是原班人马,由王德彰扮演老汉,王德芬扮演香姐,当时只有十岁的王德威扮演打鼓小伙计,吴渤扮演青年工人,王德谦扮演一位观众大学生。

第一场的演出,整个大礼堂连窗台、通道都挤满了观众。由于台上台下情感交融,不知不觉间观众成了剧中人,同演员在一起,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演出结束后,人们奔走相告,第二天、第三天的观众犹如潮水般涌向“民教馆”,路上人们兴奋地嚷着:“走哇,看鞭子去,看鞭子去!”,“快走,鞭子好看极了啦!”

至此,“王氏小剧团”被群众改名为“王氏兄妹剧团”,先后应邀为西北训练团、中苏飞行员和苏联运输兵演出。王氏兄妹成了名人,王德谦参加了妇女慰劳会,被选为宣传部长,主编《妇女旬刊》和壁报,并兼任生活组组长。王德彰参加了西北抗战剧团,任剧务主任兼演员。王德芬应邀到国民党省党部,教那里的职员们每星期唱三次抗日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生死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等等。

为了促进兰州抗日救亡工作的深入开展,肖军、塞克、王洛宾及其女友话剧演员罗珊应邀于四月来到兰州。肖军寄居在王德芬家,不久就跟年仅十九岁的王德芬闪电般地谈起恋爱,经他俩据理力争和姐姐王德谦的从中调解,他们终于双双离兰去了四川成都,结成了美满婚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夏天,官场失意、隐居在家的王云海把当时只有11岁的王德威和9岁的王山托付给来兰宣传抗日的“新安旅行团”,让他们随团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王德谦留兰结婚,王德彰去四川金陵大学继续求学。王云海则南下广州谋生。在当时的情况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同盟会”会员及其家庭所能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