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九月下旬,“中州剧场”受地痞、特务、无赖的骚扰,面临解散之际,西北长官公署政工处出面接管,更名为“新光豫剧团”。首次出现“豫剧”二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豫剧”。政工大队少校大队副李战(李峻恩)为副团长,并代行团长职权。李战接手后,对原演出班底,从整顿剧场、团风、整理剧目三个方面人手,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主要成员有李战(编剧兼导演)、赵义庭、王景云、宋淑云(花旦)、马兰香(花旦)、******(花旦)、韩金铭(胡子生)等。先后上演主要剧目有《秦雪梅吊孝》(李战编剧)、《花媚娘》、《姜家庄》等,以及樊粹庭先生创作的大部分剧目和其他传统剧目五十余部,迎来了豫剧在兰演出的鼎盛期,使秦剧及京剧的演出相形见绌。
为了培养后备人才,李战创办了“新光豫剧学校”,随着第一批学员开科授艺,标志着豫剧这一剧种在兰州扎下了根基。李战作为兰州早期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与豫剧结缘并产生浓厚兴趣后,以樊粹庭为榜样,以新的豫剧形式和戏剧理论改良传统的豫剧演出形式,为豫剧在兰的生存发展奔走呼号、弹思竭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演员郑秋波、王喜云、赵传胜、冯世华、谭效国、赵长虹等大都受过他的教益。1957年,他被错划成****后,没有消沉,坚持为剧团编戏导演,创作了《金花传》、《高歌跃进》、《泉水奔流》(与李耀先合作)、《红姑娘》等剧目。1976年,他自动请缨到兰州市豫剧团学员队,不计报酬,甘当人梯,以“梅花奖”得主周桦为代表的一大批演员没有辜负他的厚望,成为今天观众喜欢的优秀演员。
民国三十八年(1949)正月初四夜,新光豫剧团占用的“中州剧院”发生了震惊省内外的城墙坍塌,造成死伤29人的惨剧。李战被羁押,显赫一时的新光豫剧团遂一蹶不振。
民国三十八年(1949)二月,享有豫剧旦角“皇后之誉”的常香玉应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邀请莅兰,于抗建堂演出《贩马记》,一等票价相当于普通雇员月收入,黑市票价为3块银元,但仍不乏抢购者,其演出火爆情景可想而知。3月下旬,常香玉返回西安不久,复于五月率“香玉豫剧改进社”二次抵兰公演。6月,豫剧名伶王景云率“景合豫剧团”由平凉来兰,13日于青年馆首场演出《拷红》招待各界人士。翌日,《西北日报》评价:“常香王好比梅兰芳,王景云像童芷芩。香玉演的是豫西剧,多为悲剧风格;景云演的豫东剧,多为喜剧风格。看了香玉的悲剧,最好再看景云的喜剧,才可以窥见豫剧的全貌。”
王景云,民国三十年(1941年)入西安狮吼豫剧团坐科学艺,是剧团一期毕业的尖子演员,文武兼备。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在中州剧院演出的“高炳新班”为扭转售票演出不景气的局面,从西安请来王景云演出当时豫剧舞台最叫座的“樊戏”名剧《三拂袖》、《凌云志》、《义烈风》、《柳绿云》、《涤耻血》、《女贞花》、《霄壤恨》、《叶含嫣》等及其他传统剧目。“樊戏”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反侵略和反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色彩,在艺术上一扫旧剧粗疏、拖沓的面貌,使平淡的故事变得曲折紧凑而引人入胜,曲词宾白,力求雅俗共赏。当时,大多数演员以演“樊戏”为能事,但确能体其神髓、悟其风骨,且能身体力行者为数不多。王景云作为樊粹庭先生最为得意的学生,自然得其真传,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热烈欢迎。
豫剧《三拂袖》是一出唱念做打俱全、文武兼备的重头戏。王景云对剧中主人公蒋琴心这一人物的刻画,融汇了花旦、武旦、小生、武生等行当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她表演细腻、扮相俊美、基本功扎实、戏路子宽的特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五日,《和平日报》刊登文章,“新光豫剧团的河南梆子,在兰州市有将近五年的历史,其得人之欢迎及实座之盛,打破了兰州市旧剧界以往之纪录,近日来因坤伶王景云、名小生赵义庭之出演,更大红而特红到不可收拾,这固然是豫剧伶人演技的成功所至,但也可以说中原的艺术的确有它独特的奇光异彩”,王景云因此被群众誉为“艺术之花”。解放后,王景云主演现代戏《白毛女》、《十二把镰刀》等戏。在兰州市郊慰问解放军进藏部队演出《白毛女》时,曾引起战士进戏忘情,持枪冲上舞台替白毛女伸冤报仇之事。“****”后,王景云由于声带退化从事教学,为造就豫剧人才尽心尽力。
“香玉”、“景云”、“新光”三个豫剧班社齐聚兰州,一时名伶荟萃,除带班人王景云、常香玉外,还有著名的文武小生、享有“活猴”、“活牛郎”之称的常香玲,有著名文武小生赵义庭,著名胡子生曹子道,名老旦朱庆喜(男),还有优秀的豫剧演员宋淑云、马兰香、史彩云、马景萄、蔡君生、肖喜玲等人,软硬场面上有豫剧界著名的琴师“三张一郭”——张崇儒、张伯让、张金山、郭世广以及名鼓师李作英等人,一时名角竞技,演出十分火爆。
豫剧琴师张崇儒(1906—1985),1945年来兰加盟“中州剧院”,与豫剧著名伴奏员张伯让(三弦)、张金山(板胡)、郭世广(二胡)并称为豫剧在西北的“三张一郭”。张崇儒曾与陈素真、赵义庭合作多年,默契无间,为演出增光添彩。每逢拉长过门(大慢板)时,掌声如潮,满场若沸。张崇儒先生对豫剧的最大贡献是对伴奏主乐器的改革,原用丝弦(即皮翁),栓短、弓轻、音筒瘦长,故出音尖细单薄,不甚悦耳。经他反复钻研试验,将音筒改为四方桐木壳和桐木板面,结束音似二胡。后用槟榔筒壁,又将丝弦改为皮弦(又叫老弦、须戴铁皮指帽弦),柱体加高,弦弓加长,马尾加粗,演奏时用“下把”,长弓大调,声音宽宏刚劲,昂扬激越,很少用“碎弓”,一弓可出多至十余字,着重手指技法,在豫剧板胡演奏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为人正直严谨,工作精益求精,其艺德和技巧在豫剧界堪称一代楷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杨星星、郑伯范、金彩霞等人组成的评剧戏班来兰演出。地址在兰州隍庙及中山林、双城门外茶园等地。上演《李三娘打水》、《王二姐思夫》、《大过年》、《花为媒》、《三节烈》、《免奶奶回娘家》等剧目。其演员中有当时年仅十三四岁,以后成为评剧著名演员的新凤霞。据她后来回忆:“解放前我经常赴甘肃流动演出,记得在1942至1943年之间,那时我很小,也就是十三四岁,跟着师傅年年要到陕西、甘肃一带演出一至二次……”
河南曲剧。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河南曲剧某戏班曾进入兰州演出过。上演主要剧目有《三搜索府》等。该戏班人员少,戏箱简陋,为走江湖性质的流动演出,未在兰州产生较大影响。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蛰伏于兰州的戏曲从业人员自发地组织起来,立即投入到欢庆胜利、慰问解放军的活动之中。“西北剧校”师生演出京剧《霸王别姬》,在副校长柴佩如的带领下,随三军文工团开赴河西。8月31日,朱军、薛炳坤、范克峻、米精华组织在兰著名秦腔演员刘金荣、沈爱莲、刘清华、靖正恭、刘德卿等在农民俱乐部为解放军演出,欢庆兰州解放。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兰州的戏曲演出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