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21156900000028

第28章 教育中的心理学——融入教育,用心体会知识(3)

1.信心不足,适应能力较差

很多学生不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缺乏信心,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对考试极度反感,尤其是对考完就排名次的做法非常反感。敷衍搪塞、得过且过混日子是他们的表现。学习压力使他们很不自在,产生莫名其妙的烦恼。

2.情绪反常、自控能力差

这类学生往往情绪变化大,常常产生一些莫名的烦恼,厌学、考试焦虑症、考试作弊是这类学生的主要特点。成绩忽高忽低,容易受心理情绪所左右是这类学生的表现。

3.性格孤僻、交往能力差、有点自我封闭

这类学生感到压力巨大,性格内向,整天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待人也比较冷漠。他们往往不合群,没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闭,甚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学习上也往往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思上进。特别是有些住校的学生,平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更是感觉心理有话不知道和谁说、有苦不知道和谁倾诉,感到很苦闷。他们不善于流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在心理上与父母、老师有很大的距离,甚至是对立情绪。

孩子如果长期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不仅学习成绩无法提高,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让孩子驱散心灵迷雾,走出学习的心理误区?老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查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有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可能需要个别辅导。还有些孩子可能被心理问题压垮了。他们缺少学习的动力。

东东由父母领着去测量智商,起因是东东的学习成绩差,东东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就问道:“我还有什么希望吗?”医生对东东进行了检查,发现他一切都很正常,而且他也并不讨厌学校。于是,医生建议东东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多从家庭教育方式上查找原因。

2.家长和老师多沟通

家长要同孩子的任课教师一起商定解决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家长应该和老师多探讨一些类似“我的孩子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孩子的这种思维特点将会对他的学习和技能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一般来说,一个在教育领域多年有经验的教师,会灵活地调整教材以适应孩子的能力,从而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赶上去。

3.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

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娱乐也同样重要。如果孩子有长时间埋头学习的倾向,家长一定要给他安排更多的有趣的活动。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在文艺、体育、美术等各方面的兴趣,建议孩子请朋友们来家里玩,或者带他出去参观、游览,而不把这些活动与学习联系在一起。

4.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在学校里,成绩不佳的孩子经常受到训斥和歧视,他会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受人喜欢。因此,家长不要要求孩子的每门功课都是优秀,而要对他的每门功课提出切实的要求。多给孩子鼓劲,以此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家长可以同孩子讨论他的优点和弱点,帮助孩子确定合理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个目标所需的工作量。家长不要让孩子去阅读一大堆辅导资料以帮助她理解学过的知识。一般来说,孩子只要能完成家庭作业和阅读一些必修的材料,就能把各门功课学习得很好。

5.经常鼓励孩子

鼓励可以创造出奇迹,它比抱怨和施加压力有效得多。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哪怕是进步很小,也是应该获得鼓励和赞许的。因为在孩子付出努力后,他超越了自己原先的能力标准,而有了进步。如果家长不满足,对孩子说“怎么才考65分啊?题目又不很难!下次考好一点”,家长的这样的“训诫”会阻碍孩子的上进心,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和沮丧感。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家长的鼓励能够帮助孩子取得好成绩。因为家长重视孩子的优点,可以让孩子增强自信心。在生活中,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情时,家长要及时表扬他。比如孩子可能学习数学很吃力,但他却可能有艺术天分,并且在家里非常关心他人,这时,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出他的这些优点,这也是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的好方法。

心病还要心药医,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地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困惑,让孩子逐步走出心理困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屏蔽“乡村维纳斯效应”,远离自满泥沼

“乡村维纳斯效应”的意思是说,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当成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谁也无法想象还有比她更美的人。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某人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佼佼者,而周围的人也认为恐怕再也没人能出其右了,于是这个人就有了自满的情绪,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乡村维纳斯效应”。“乡村维纳斯效应”的意思是说,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当成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谁也无法想象还有比她更美的人。“乡村维纳斯效应”的产生在于人们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这种效应也同样会作用在孩子身上。

芳菲学习成绩很优秀,老师和同学都称她是“学习明星”。于是,她也渐渐地自鸣得意起来,俨然一副鹤立鸡群的姿态。后来,班上转来了一位外地同学,成绩比她优秀。此后不久,芳菲就渐渐地不显眼了,她的学习成绩至多也就是中等偏上一些,同学们背地里都戏称她为“流星”。

“学习明星”的成绩一落千丈就是因为她受了“乡村维纳斯效应”的影响,过度自满,一旦遇到“强中手”,她的心理就会无法平衡,就会失去在集体中的荣耀感,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导致成绩下降。一般来说,孩子产生自满心理有以下几种原因。

1.对自己的认识不足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这时他的自我意识往往是不成熟的。孩子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观念。容易自满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高,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于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略了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孩子一般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些优势常常给他们带来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客观评价地自己。

2.对事物的认识不足

孩子因为心理发育不成熟,常常会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比如考试成绩,自满的孩子并不是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分数,他们不是比较自己进步还是落后了,而是和其他人比,“比我考得差的人多着呢”,认为自己不是排在最后一名,就说明自己的成绩还不错。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孩子的目光变得比较短浅,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全面看待问题,轻易地满足与已有的成绩。

3.是孩子缺乏动力的表现

孩子如果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缺少不断前进的动力,就很容易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很难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更不可能及时反省自己的得失。他们会认为虽不被表扬但也不会爱批评,做个“中间分子”挺好。

应该说,孩子对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表示认同,这也是孩子自信的一个方面,孩子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能为自己找一些开脱的理由证明自己“不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这是缓解心理压力、自我情绪调节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许多孩子所缺乏并要努力培养的心理素质,也是能被老师和家长接受的。但是,自信过度就是自满,自满是一种不客观、不合理的自我意识形态,对学习和生活有阻力作用。

老师和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满情绪,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帮助孩子认识骄傲自满的害处,比如讲一些这方面的故事;引导孩子认识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但忌讳使用生硬的说教,最好是能将道理融会于故事或者日常生活场景中;引导孩子多接触那些有较高成就但很谦虚、内敛的人,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打动孩子等。

另外,当孩子自满情绪出现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问题,既不能抹杀孩子的成绩,也不要回避孩子自满的问题。老师和家长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孩子明白其实自己做得还可以更好,自己还有更大的余地应该去努力,让孩子体验到自满对自己进步的不利影响。这样,孩子的自满心理就会逐步被进取心代替,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带孩子走出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以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表现为特征的存在状态。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成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急剧增长,如今这种现象已延伸到孩子。据调查,我国大约有30%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和障碍,其中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孩子居多。

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以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表现为特征的存在状态。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焦虑、心里烦躁不安。

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

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

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的,总感到不平。

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心理专家指出,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当前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伊雪是某中学的学生,初一、初二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到了初三后,父母向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从那以后,伊雪每次考试前都特别紧张。一次考试,由于发挥失常,伊雪考得比较糟糕,名次一下子掉到了第八名。那天放学回家后,她去卫生间洗手,洗了10分钟,还是觉得没洗干净,从此,伊雪就有了频繁洗手的习惯,而且每次一洗都是十几分钟,由于不能自我调节,心理冲突不断加剧。从此,伊雪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则关注不足。但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而每一年龄阶段孩子心理需求的合理满足,都是孩子信任感、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健全个性发展的前提。

另外,有的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孩子大多有了自己的居室。但是,孩子的心理空间并非因为物质空间的扩大而“水涨船高”。事实上,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自由自在的、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在父母一厢情愿的“围”、“追”、“堵”、“截”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缺乏自律,情绪起伏不定,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如果孩子的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一般来说,老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帮助孩子走出心理亚健康的雷区。

1.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孩子自从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与老师一起渡过。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质。作为老师,应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心中的烦恼和焦虑进行排解和疏导,要多以正面的、阳光的,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地认识自我。

2.尊重孩子的权利

作为家长,既应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要注重积极鼓励孩子与自己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即使行使父母权利,也应向孩子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3.对孩子持一种适度的期望

过度的期望是当今家长养育孩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在对孩子提出期望之前,家长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以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作为期望的参照和出发点,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更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作为压力强加给孩子。

4.多和孩子交谈

心理调节是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办法,而沟通是帮助孩子调节心理的有效途径。老师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了解、关心孩子的心事和烦恼,当孩子把自己的苦闷说出来的时候,压力得到释放,焦虑和紧张得到缓解,心理上就会轻松很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灵的爱与教育,要及时打开孩子的“心事之锁”,带他走出心理亚健康,让他的心中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