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妙用
21157600000018

第18章 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1)

【注意事项】患有本病的患者不宜从事高空、水下、驾驶和电气等危险工作,以免发生意外。

一、感冒与流行性感冒

一般伤风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证。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症状相似,但病情较重,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是冬春季节多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几乎每个人都曾患过,且感冒容易引起其他疾病,成为“万病之源”。因此,不能小视。

由于所感受的病邪有风寒、风热的不同,人的体质有偏寒、偏热的差异,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几型。

(一)风寒型感冒

症见发热恶寒较明显,头痛无汗,鼻塞声重,喷嚏,鼻流清涕,喉痒咳嗽,痰清稀,骨节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辛温散寒,宣肺解表。

方药

病情轻的:

(1)紫苏叶、生姜各10克,红糖适量。水煎1次温服,盖棉被取微汗,风寒可解。

(2)大葱7根,生姜一大块,食盐6克,捣成糊状,外包纱布,搽患者前胸后背、脚心、手心、腋窝、肘窝,搽后让其安睡,大部分病人半小时后汗出热退。

(3)鸡蛋酒:酒25毫升,倒进锅里煮,蒸发掉酒精,再打入一个鸡蛋,搅散后加一匙白糖,用时对开水冲淡而饮。

(4)苍耳子15克,一枝黄花15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桔梗8克,僵蚕10克,甘草6克。水煎服。2~3剂可愈。

病情较重的,可用荆防解毒汤荆芥10克(后下),防风15克,羌活15克,前胡15克,杏仁15克,白前15克。加减:①痰多加半夏15克;②胸闷、呕吐或腹泻纳呆、苔白腻兼有湿者,本方去杏仁,加半夏15克,茯苓20克,厚朴10克,藿香15克;③恶风、头痛、汗出、舌淡苔白、脉缓者,可用桂枝汤。

病情重者,用麻黄汤加味麻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水煎服。加减:①表寒内热盛者加生石膏100克,胸闷去杏仁,加紫苏梗15克;②头痛重,重用防风、羌活、桂枝,去杏仁,加细辛;③鼻塞流涕重者,去桂枝、杏仁,加辛夷;④咳嗽痰多,用麻黄汤加二陈汤。

(二)风热感冒

夏天外感多兼暑湿。症见发热较高,心中烦热、身倦多汗、口渴喜饮、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

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加减(方诀: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①热盛加黄芩15克或栀子15克;②口渴甚加知母、天花粉各15克;③喉痛去荆芥、淡豆豉,加马勃(或山豆根)7.5克,板蓝根20克;④咳嗽加杏仁15克,前胡15克;⑤头痛加菊花、蔓荆子各15克,食滞加神曲15克。

如发热不高,咳嗽较明显者,可改用桑菊饮。

清暑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30克,厚朴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汗多去香薷加翠衣(西瓜皮)25克;热甚加黄连10克或黄芩15克;口渴甚去厚朴,加麦冬20克,天花粉15克。流感重症风热型,可加大青叶、板蓝根;风寒型可加重辛温解表药之剂量,或用荆防败毒散,同时要特别注意并发症如肺炎等。

(三)阴虚感冒

方药板蓝根50克,生地黄50克,麦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蜕15克。水煎分2~3次温服,日服1剂,连服3天。功效:养阴清热,宣肺止咳。主治:症见发热恶寒,眩晕,周身倦怠无力,口燥咽干,咳嗽、痰少,苔薄黄、脉虚数。

(四)病毒性感冒

异烟肼0.6克/日,分3次口服,儿童按8~20毫克/(千克·天),分3次内服。上述剂量,一般连服2~3天。经治疗观察300余例,总有效率达92.08%。据研究异烟肼分子小,穿透力强,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感冒病毒可发生直接作用,使其增殖受到抑制,而达到治疗目的。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方:

1.食醋或小苏打用凉开水配制成5%的食醋溶液或6%的苏打溶液,任选两者之一(不能两者同时使用),每3小时滴鼻1次,每次2~3滴,多滴1、2次和现配现用效果更佳。上述两者以苏打液为优,因它即不发霉,又有清除鼻腔黏液的功能,且愈早愈好,对预防和治疗感冒疗效格外神奇,滴鼻是两个鼻孔同时滴。一般在2~3天即可治愈。如有感冒以外的病同时发生,则须另作诊治。该疗法的治病机制是,感冒病毒没有细胞膜,其生长主要靠核糖核酸酶等酶类系统的催化作用,而核糖核酸酶等又受到温度、酸碱度和微量金属离子三者的调控,当感冒病毒进入鼻腔内,并在其内迅速生长繁殖,用食醋和苏打液滴鼻,可控制其生长,从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

2.菊花、荆芥、冰片各10克。先将前两味共研极细面,再将冰片溶化成液体,三药和匀,调成雪花膏状擦鼻孔用,每日2~3次。本方经笔者实践应用,效果确实,但对已经发病者则无效。

二、支气管哮喘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病人由于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使呼吸道反应性增高,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多。使管径广泛狭窄,症见发作性呼气困难,咳嗽和哮鸣,胸部憋闷胀满,如哮喘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经一般处理不能缓解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此时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额汗淋漓,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本病属于中医痰饮病中的伏饮证,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肺肾两脏密切相关。因肺主气,肾纳气,气出于肺而根于肾。由于此两脏功能失常,再加上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常和劳累等诱因,扰乱了气机的出纳升降而发为哮喘。偏寒型肢体不温,面色苍白,痰液清稀而带泡沫,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弦细。若伴见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者为兼有表证(风寒)。

治则宣肺散寒,祛痰平喘。

方药苏子降气汤紫苏子15克,前胡15克,陈皮5克,半夏15克,肉桂2.5克,厚朴10克,当归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7.5克。水煎温服。加减:①里寒不甚者去肉桂加沉香;②血虚不甚者去当归;③肺气虚者加党参20克,五味子10~15克;④有风寒表证者,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射干15克,麻黄10~15克,生姜15克,细辛10克,紫菀、款冬花、半夏各15克,大枣5枚,五味子5~10克)。

偏热型怕热烦躁,面唇较红,痰液黏稠而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症见发热自汗兼有风热表证者。

治则清肺泄热,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麻黄15克,白果21枚,桑白皮15克,紫苏子10克,杏仁7.5克,黄芩7.5克,款冬花15克,半夏15克,甘草5克。加减:①发热加金银花、连翘各20克。②口渴加天花粉20克。③痰黏不易咳出加海浮石、蛤壳各20克。④气憋痰多加葶苈子、川贝母各15克;伴风热表证者宜用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连翘各20克,射干、川贝母各15克。

哮喘发作减轻后,往往咳嗽加剧,痰涎壅盛,此时应以除痰降气为主,方用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痰白而黏者加紫苏子、紫菀、厚朴各15克;痰黄稠加桑白皮、前胡、杏仁各15克。

(二)几种常见哮喘症治疗

痰喘素有喘哮之疾,发则连绵不已,夜间加剧,发过自愈。症见突发性呼吸困难,喉间哮鸣,坐卧不宁或阵咳无痰,或心悸胁痛,或唇绀自汗,或烦躁便秘,舌苔滑腻,脉或洪或滑。

治则宣肺开闭,豁痰利窍。

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炙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紫苏子、沉香、僵蚕、蝉蜕。加减:①痰吐不绝者加皂角、白芥子;②痰少气粗便秘者加桑皮、地龙;③咽干喉燥、痰涎黏稠、吐咳困难者,可加成药祛痰灵,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风哮风寒袭肺,触发伏痰,诱发哮喘,因挟表证,便为风哮,症见呼吸急促,喉间哮鸣,咳嗽不已,咳痰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带青,或见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紧苔薄白。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下气。

方剂苏陈九宝汤加味麻黄、杏仁、紫苏叶、陈皮、炙甘草、桂心、薄荷、桑皮、大腹皮、细辛、半夏、生姜。加减:①鼻塞不利者加苍耳子、辛夷;②有热化倾向者加生石膏、黄芩;③痰多者加紫苏子、葶苈子;④如哮喘仍发作,可按痰喘治法。

虚喘病程日久,肺气损耗,痰邪深伏,致难以缓解的虚哮。

症见喘哮多年,缓解期逐渐缩短以致消失,经常呼吸急促,胸闷憋气,痰多色白如沫,动即作喘,夜间尤重,喉间哮鸣。常畏寒乏力,头晕,或腰酸腿沉,或腹满少食,或胁背掣痛,或自汗心悸,面色多苍白晦滞,体态多佝背沉肩,神态多委靡不振,肌肤粗糙少泽,易罹外感。脉象多弦、细、沉、涩,舌淡苔。

治则温阳益气,降逆定喘。

方药人参理肺汤加味红参、当归、桔梗、麻黄、杏仁、木香、紫苏子、五味子、沉香、米壳、淫羊藿、补骨脂。加减:①咳痰不畅而憋闷者,减米壳,加细辛、干姜;②畏寒腹满者加川椒、厚朴;③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芡实。

气喘哮证日久,肺气大损,痰浊泛溢,遂成气喘。症见行动即喘息不止,气息难以接续,痰嗽频频,尤以清晨为多,痰量多,色白呈泡沫状,胸廓饱满,呈所谓桶状胸,面色晦暗少泽,肌枯发燥,多有食欲不振,腹满,或常自汗心悸,或见水肿,胁下不适,每遇外感,辄加咳嗽,喉间痰鸣。

治则补肺肺,消痰定喘。

方药化痰定喘汤(自拟方)炙黄芪、白果、芡实、沙参、紫苏子、米壳、山药。加减:①心悸自汗者加党参、五味子;②面肿虚浮者加葶苈子、人参;③食少腹满者加白术、白蔻;④大便艰涩者加肉苁蓉、当归;⑤腰酸膝软者加补骨脂、山芋肉;⑥遭外感风寒而咳嗽、哮鸣、夜难平卧者,先用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生姜、大枣),症减后再用化痰定喘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小儿哮喘小儿形体未充,生理特点与成年人有别,辨证用药须注意3点:①发育未完,卫外力弱,常有外邪留连而不显表证,易被忽略,于方中入少许表散;②脾胃气虚,运化力弱,本病之痰由肺不布津而生者固多,在小儿生于胃者不少,于用方中加入消导化痰药;③小儿之病易现热象,但治之切忌一派寒凉,而应于消导疏通发散中求清热。临床常见经年累月治之不愈,甚或逐渐加重,不少是忽视小儿特点所造成。

小儿哮喘一般常见者为痰哮和风哮。

(1)痰哮:症见哮喘连绵不已,胸憋上气,发作时无痰,发作后咳嗽,或便秘,或食少,面色青白,脉滑或弦。

治则理气化痰。

方药喘方人参、天南星、半夏、香附、瓜蒌、莱菔子、陈皮、皂角、神曲、生姜。加减:①夜间喘甚、胸高气粗者加炙麻黄、地龙。

②面青、畏寒、痰色清稀,加川椒、干姜、细辛;便秘腹满者加牵牛子、厚朴。

(2)风喘:症见咳嗽频急,咽赤咽肿,身热恶寒等证。继之哮喘发作,胸憋气急,张口抬肩,喉间哮鸣,夜难卧寐,脉多紧、弦、浮、数,舌多红,苔多白。

治则宣肺解表,有热者佐以清肺降逆。

方药苏陈九宝汤麻黄、杏仁、紫苏叶、陈皮、炙甘草、桂心、薄荷、桑白皮、大腹皮、细辛、早夏、生姜。加减:①痰多者加莱菔子、皂角;②肺热气粗面赤者加枇杷叶、海浮石、川贝母;③便秘者加牵牛子、大黄。

哮喘古称难治,迄今中西医合力,仍无特效根治疗法。正确辨证施治可及时缓解病情,但欲控制复发;达到彻底根治,尚属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

过敏性哮喘

方一生地龙30克,生桃仁30克,生杏仁15克,水煎服。

方二生栀子6克,桃仁6克,白胡椒7粒,杏仁7粒。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匀,敷于足心,男左女右,每夜一涂后夜间不下床,3次可愈。此法对10岁以下儿童疗效较成年人疗效较差。

(王毓著《偏方奇效见闻录》载治过敏性哮喘方二则,效著)

过敏刺激性哮喘

方药脱敏止喘汤麻黄6克,苍耳子、辛夷、僵蚕、杏仁、紫菀、款冬花、地龙各10克,甘草6克,射干10克,水煎服。笔者临床验证,屡用屡效。

过敏症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均可采用下方随症加减而获良效。

方药过敏煎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加减:①过敏性荨麻疹属风寒者,加桂枝、麻黄、荆芥、升麻;风热者,加菊花、蝉蜕、金银花、薄荷;血热者,加牡丹皮、紫草、白茅根;热毒内盛者,加连翘、金银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②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白芥子、苏子、葶苈子、杏仁。③过敏性紫癜者,加藕节炭、血余炭、茜草根、旱莲草、仙鹤草。④过敏性鼻炎者,加白芷、石菖蒲、辛夷、菊花、细辛、生地黄、苍耳子、葛根。⑤冷空气过敏者,加桂枝、白芍、生姜等。

剧烈咳喘皂角末2.4克,肉桂末2.4克。分6包,开水冲服。每日6次,每次1包。此方对体弱之人须慎用。体质强壮者,冬季哮喘严重,而且遇寒加重的病人,可用本方。

慢性支气管哮喘紫苏子500克,广柑皮500克,川贝母15克,鲜橙子1个,冰糖、白糖、红糖各500克。加开水适量密封,用锯末点烧,微火煎15小时,冷却后过滤,取汁收膏,装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20毫升,服完后见效可续服1剂,可望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