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妙用
21157600000009

第9章 方剂精选(7)

【临床应用】

(1)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

(2)治神经衰弱。症见心悸、失眠等属心脾两虚者,及营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症。

(3)治脑外伤后遗症。刘泉开等以本方加减治疗本病88例,治愈41例,显效30例,好转17例,多数病例服药在30剂以下。

(4)治月经不调。

①月经量忽多忽少,淋漓不止者,加山茱萸,五味子,以养肝收敛止血。

②血崩有寒者,加艾叶、炮姜、血余炭、五味子,以温中止血。于程荣以本方治疗脾虚型崩漏11例,皆获痊愈。

(5)治贫血,慢性胃炎、低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的早期,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

三十六、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组成】生黄芪120克,当归、赤芍各10克,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5克。水煎服。

【主治】卒中(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或下肢痿废,大便干燥,小便频数,或尿失禁等。

【临床应用】

(1)本方治疗卒中后遗症,其黄芪用量可由30克开始逐渐加大。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偏瘫日久治效不著者,加水蛭、虻虫;下肢瘫重者,加杜仲、牛膝;手足厥冷或偏侧麻木者,加桂枝、附子、白花蛇舌草等。

(2)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单瘫属气虚血瘀者,但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无力者为宜。

(3)坐骨神经痛。高文武等以本方加减治疗本病100例,临床治愈89例,显效7例,好转2例,一般服药8~25剂。

(4)心肌梗死。阜外医院以本方加减观察治疗心肌梗死98例,病死率仅为8.2%,较西药组的29.1%和其他方剂组的18%明显为低。

【注意事项】

(1)本方宜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2)本方对血压高者用之无妨,但阴虚血热者应禁服。

三十七、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活络效灵用丹参,乳香没药当归群;活血祛瘀兼止痛,经闭癥瘕外伤寻。

【组成】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15克。水煎服。

【主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腰痛臂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癥瘕积聚等。

【临床应用】

(1)治慢性疼痛。本方常用于治疗由气血运行失调、经络阻滞不通所引起的各种慢性疼痛。应用时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随症加减。①腿痛者加牛膝;②臂痛者加连翘;③妇女瘀血腹痛者,加桃仁、五灵脂;④疮疡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⑤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黄芪、知母、甘草;⑥脏腑内痈者,加三七粉、牛蒡子。

(2)治肋间神经痛。钱其学用本方加柴胡、郁金、瓜蒌皮、薤白,治疗肋间神经痛36例,治愈26例,显著好转10例。

(3)治坐骨神经痛。某院以本方加鸡血藤、牛膝、黄芪等治疗坐骨神经痛10例,治愈7例,基本治愈2例,好转1例。

(4)治结节性红斑和硬红斑。首都某医院皮肤科以本方加减治疗19例,结果治愈13例,进步6例。

(5)宫外孕。梅县地区医院以本方加减治疗10例宫外孕,全部治愈。

(6)阑尾周围脓肿。杨国柱以本方加三棱、莪术等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0例,平均用药10剂,皆获痊愈。

三十八、利胆汤(片)(《常见急症》)

柴胡黄芩芍硝黄,茵陈郁金有木香,

双花大青金钱草,诸药合成利胆汤。

【组成】柴胡、茵陈、郁金、黄芩、白芍、大黄(后入)各15克,金银花、大青叶、金钱草各30克,木香12克,芒硝10克(分次冲服)。

【用法】一般患者每日水煎1剂,早晚2次分服;病重者,每日2剂,分4次服,每6小时1次。亦可将此方药制成片剂,每片0.3克,每次服5~10片,每日3次。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排石止痛。

【主治】①胆道感染,胆总管结石,肝胆管结石。②手术后残余结石及复发性结石,尤其为泥沙样结石者。③胆石症合并感染,因年迈体衰不能胜任手术者;或胆石症、胆道感染因心、肝、肾有严重损害而不适于手术者。④胆系病经手术病情不见缓解者,在严密观察下,均可使用。

【临床应用】

(1)临床运用本方时可随证加减:①疼痛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②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③有黄疸者,重用茵陈,加至30克;④高热口渴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20克;⑤胃纳少者,加鸡内金、焦三仙各10克,砂仁5克;⑥腹胀者,加厚朴、枳实各12克;⑦感染严重、中毒症状明显者,加蒲公英、胆草、地丁等;⑧当排石过程中发生结石嵌顿者,加重金钱草、芒硝用量;⑨当反复排石,病人不能耐受,应酌情暂时停止排石,给予扶正为主的治疗,可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等。

(2)服药后为防止呕吐,可多次少量分服。有肠麻痹者,经胃肠减压管减压后注药,或采用利胆汤行低压,保留****。

(3)服药后每日排便以3~5次为好,体质弱,有脱水者,可减少药量,并适当静脉补液。一般规律是腹泻次数多,排石率越高,疗效最好。

(4)腹泻次数的调节在于大黄、芒硝的用量。故在应用时应根据病人体质、有无慢性腹泻及服药、腹泻次数多少进行调节。

【注意事项】

(1)本方性味苦寒,寒能伤胃,影响食欲,不宜长期服用。

(2)方中芒硝、大黄为泻利之品,不可过剂,不可久服,中病即止,以避免过度阴液耗伤。

三十九、控涎丹(《三因方》)

控涎丹出三因方,大戟甘遂白芥襄,炼蜜为丸姜汤下,逐饮消肿效力强。

【组成】大戟、甘遂、白芥子各等份。

【用法】上三味等量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晨起空腹服1丸,服后勿进食进水,得泻后略进糜粥。一服未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一般不宜久服,但对顽痰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结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本方如加麝香少许以通阳活络,疗效更佳。

【主治】痰饮停于胸膈,胁肋隐痛(痰饮实证),瘰疬痰核,癫,悬饮,水臌等。

【临床应用】

(1)因痰湿所致的水肿、臌胀、胃脘久痛、胸胁疼痛、腹泻、眩晕、癫、狂、咳喘、心悸怔忡等症中兼见舌苔腻垢浊,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弦、滑;或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脘痞塞胀满;或素盛今瘦,肠鸣辘辘者。

(2)局部肿胀或疼痛。兼见舌质隐青、紫斑且舌苔滑腻等痰瘀胶结证候者。

(3)癥积痞块。任何部位的或多发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4)久治不愈的疑难痼疾,兼见舌苔滑腻、舌体胖大或有紫斑者。

(5)凡有脾肺气虚、脾肾阴虚、心肾阴衰等虚象,且屡服温补不效,兼有痰涎多、舌苔滑腻而正气尚支者。

控涎丹不及十枣汤峻猛,但疗效优于十枣汤,用其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常收捷效。

(6)本方常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之腹水及慢性肾炎的水肿等。

【注意事项】本方使用时应视病人体质情况谨慎应用,不可过量。一般从小量开始,如用后泻下、精神不支、食欲减退应停用。观察1~2日,再酌情决定再用。

四十、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热盛便秘服之消。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各600克,栀子、黄芩、薄荷各300克,连翘120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次取10~20克,加竹叶5克,蜂蜜少许,水煎取汁。每日2~3次温服(也可按常规作饮片煎剂内服)。

【主治】脏腑积热,烦躁口渴,面热唇焦,口舌生疮,咽痛舌肿,目赤鼻出血,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急腹症的基础方。①上治无形之积热,如大叶性肺炎、胸膜炎、支气管扩张;②中治胆囊炎、胰腺炎、膈下脓肿等;③下治有形之积热,如肠梗阻、急性坏死性肠炎、大骨节病出现上述症状者均可应用。

(2)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本方加玄参50克,生地黄40克,麦冬40克,大黄、芒硝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服1剂;也可用此汤液行低压****。

(3)温热病,热入血室,阳狂奔走,骂詈不分亲疏的阳有余而阴不足者。用调胃承气汤加当归15克,大枣25克,生姜10克,水煎服。

(4)大便黑、小便利之蓄血发狂者。用调胃承气汤加桃仁15克,五灵脂15克,生蒲黄15克,鲜生地黄50克,水牛角(犀角)末5克(或山羊角末5~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5)产后瘀血内阻,精神失常。用调胃承气汤加浮小麦30克,大枣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以调胃承气方为末,每次10克,以浮小麦、大枣各50克,煎汤送服。

(6)治急性胆囊炎。有黄疸者加茵陈、郁金;胸胁胀痛,加柴胡、川楝、延胡索;合并结石者加金钱草、虎杖、枳实。

(7)治流脑、乙脑。可于本方加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

(8)治纵隔肿瘤、高血压脑出血、肺脓肿、肺结核咯血、慢性支气管炎等见苔黄、便结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1)本方系调胃承气汤加味而成,使用中不可过服久服,中病即止。

(2)本方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和清热解毒作用。制方取其通便以泻热,意在“釜底抽薪”,临床使用疗效甚佳。

四十一、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芷陈姜,甘桔苓苏术朴襄,

夏曲大腹加大枣,风寒暑温服之良。

【组成】藿香90克,紫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克,白术、曲半夏、陈皮、厚朴、桔梗各60克,甘草75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服6~10克,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亦可水煎内服,用量酌情参考原方比例。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临床应用】

(1)治胃肠型感冒。本病多见于夏季,以南方各省为多,暑天多湿,故风寒暑湿或风热暑湿侵入人体而困于脾胃。而见腹痛腹泻,寒热头痛,胸膈闷痛。服用本方汤(或散)剂,多有良效。但本方药味大多性温,治疗外感风寒夹湿证最为妥贴,而南方外感病多为风热夹湿,必须适当加减,故应去紫苏叶、白芷、白术、大枣、生姜,加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等清热解毒之品,或用清热解暑之品,如鲜冬瓜皮、金银花、连翘煎汤,送服藿香正气散(丸)。

(2)治急性胃肠炎。本方加神曲、谷芽、麦芽、山楂等消导化积之品。热甚者,去紫苏叶、白芷、白术、生姜、大枣,加黄芩、穿心莲。

(3)治寒湿型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症见湿浊中阻,寒湿困脾,致脾失健运,表现为胸闷、腹胀痛、便溏,苔白厚。

(4)治妊娠性呕吐。本方去大腹皮、厚朴、白芷、桔梗,加桑寄生、菟丝子、续断、杜仲、砂仁、黄芩等。

(5)治白带。由湿邪下注所致的白带量多,本方加芡实16克,白果5克。

(6)治流行性腮腺炎,加佩兰10克。

(7)市售藿香正气水可治疗糜烂型足癣。

【注意事项】

(1)本方为芳香燥湿之剂,对阴虚火旺而无湿邪者禁用;如系风热夹湿者,应予加减,加入清热解毒之品。

(2)本方作汤剂使用时,须以武火急煎,时间宜短,久煎则失去药效。因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有挥发油的性质。

四十二、六味地黄汤(丸)(《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益肾肝,薯茱丹泽地苓专,

或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组成】熟地黄2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茯苓、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丸(10克),每日3次,空腹,开水送下。

【主治】肝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及小儿囟开不合;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劳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有肾阴虚表现的慢性病或恢复期的患者。

【临床应用】

(1)治慢性肾炎。如病属初起,肾功能尚好者,以生地黄为主药,去牡丹皮、泽泻,加车前草、通草、冬葵子;病久体弱、肾功能减退者,以熟地黄,山茱萸为主药,加菟丝子、狗脊、肉苁蓉;水肿尿少者,重用茯苓、泽泻,加牵牛子、猪苓;有蛋白尿者,重用牡丹皮,加荠菜、黄柏;血尿严重者用生地黄,甚至生地炭,加旱莲草、金银花、黄柏等;腰酸乏力,精神倦怠者,以茯神代茯苓,重用山药,加草河车、牛膝等;血压较高者,加鸡血藤、蜈蚣等。症状消失,病情稳定者可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2)治高血压病。本方适用于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

①头痛头胀明显者,以生地黄、牡丹皮为主药,加鸡血藤、毛冬青等。

②精神恍惚,耳鸣者,以熟地黄、山茱萸为主药,加杜仲、菟丝子、石菖蒲。

③情绪易激动者,以生地黄为主药,茯神代茯苓,加石决明、夜交藤、地龙等。

④烦躁失眠者,以生地黄为主药,丹参代牡丹皮,加磁石、枣仁等。

⑤眩晕欲仆者,以熟地黄、山茱萸为主药(倍量),加独活、桑寄生、蒺藜等。

⑥腰膝酸软,步行无力者,加杜仲、牛膝。

⑦下肢水肿或夜尿增多者,重用泽泻、茯苓,加五味子、寸云等。

(3)治糖尿病。本方治疗肾阴亏的患者疗效是肯定的。

①症属初起,无明显不适者,可加大生地黄、山药的用量。

②易饥善食者,以山药、茯苓为主药,加竹茹、葛根。

③口渴多饮者,以生地黄、山茱萸、泽泻为主药,加天花粉。

④神疲乏力者,以山茱萸、茯苓为主药,加黄芪、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