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21157700000003

第3章 前言

中医学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这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也是中西医学本质上的差异。西医学在古代也曾包容在自然哲学母体之中,随着解剖和实验方法在医学中的运用,西医学逐渐从自然哲学和文化母体中分化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医学,不仅自身至今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与自然哲学融为一体,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在现代医学百花园中独树一帜,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名老中医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智能资源,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和无以替代的学术地位。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的学术基础,而学术思想又是名老中医的学术核心。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总结,学术思想的整理,正是在中医某一学科中,比较系统的、能够切实指导实践、提高学习者技艺、指导学习门径最具活力的部分。

一般来说,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特点体现在对中医理论、中医经典、临床学科某一方面提出的新见解、新观点;独特诊疗风格、辨证分析、思维演绎过程和成熟经验的总结;组方思路、用方遣药心得方面的凝练及治病、传道、授业中的技艺感悟。中医学术思想的价值在于对学科发展的指导作用和影响,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疗效。在名老中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学术思想,其精髓是从临床经验升华而来的,决不能是单纯的经验总结和定性的现象表述。而应将零散经验上升到学术思想的高度进行分析,由一般认识到较高层面总结的整体学术风貌。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新的疾病谱正在替代原来的许多认识,诊断学、治疗学,无论西医或中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最近六七十年来,名老中医不断衷中参西、融会新知,将现代医学定量参数融入中医传统的辨证治疗之中,不仅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还丰富、催生了很多新的理论派别,这些不仅仅是众多中国的名老中医对医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实质上,也是中国中医学界思想体系的延伸,是对人类科学技术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

笔者自幼学医,年轻时毕业于上海中医院校,后创办解放后山西省第一份中医学术期刊《中医药研究杂志》,担任主编十载,其中甘苦,无法尽述。《名中医治病绝招》的书名,是令人尊敬、令人永远怀念的中国中医老一代领导吕炳奎局长1988年给起的,当时手头资料很少,第1版只有现在的1/6,但沿着这条思路,近20年来,不断学习、读书,笔记、札记日多,今天的此集,算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补充吧。笔者平生有个计划,撰著四书:《医海拾贝》是本集,所汲收的都是名老中医前辈临证经验的零金碎玉、只言短语,但都扣住临床,透着经验、阅历的集萃;《医窗夜话》,以汲收中医学术经验,尤其是临床治疗新思路、新视角为主,力求有骨有肉,有新意、有卓识;《医林散叶》,立足于中医文化,披述中医与自然、哲学、经验、宗教、思辨和掌故、往事、逸闻,力求丰畗、有韵有味有趣,令人读后掩卷而思,有所感悟;《医坛百影》,专述医坛卓越人物的人性亲和、日常生活和鲜为人知的探究艰辛以及家庭、后人的追述,力求在史实基础上,勾勒出这些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医窗夜话》、《医坛百影》都在报、刊上连载,祈愿数年以后,能如愿结集面世。

最后郑重地申明:本书是笔者和诸多师友几十年来学习中医的笔记摘要,因为来源十分广泛而且分散,是从大量的笔记中摘选出来的,都未注明原出处,当然,注明了名中医的个人姓名,也是尊重了其人的知识产权,有的是笔者亲自整理,自无须待说权益,而有些是别的学问家参与整理了原资料,而因来源广泛、时日久远又没能联系授权和署名,这是令人极为不安,也是应该深深致歉的事情。感谢原作者给了笔者及师友以阅读的资料,这些原作品,正是本书的渊薮和源泉,感谢之至!

另,书中还有一些国家已明令禁用的动物性药物,如虎骨、犀角等,临床使用时,应予代用。

卢祥之

2007年4月于北京西不磨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