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21157700000054

第54章 妇科(6)

唐吉父:从肝论治经前期紧张症

经前期紧张症是伴随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的一系列病证。多在月经来潮前1~2周内出现,其症可见心情不舒,善悲欲哭,思想不集中或集中在某一点上不能自释,或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胸胁乳房作胀或刺痛,甚或结节成块,不能触衣,面浮肢肿,大便溏泄等。唐氏在临床实践中,将本病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兴奋型多表现为患者平素性情急躁,遇事容易激动,多为阴虚肝旺的体质。月经来潮前,性情突然更加烦躁,不能自制地勃然大怒,甚至大发雷霆,哭笑无常,躁妄打骂,多持续发作至月经来潮后,心情方逐渐平静。少数严重的患者症状可持续延长与下次月经相衔接。个别患者可能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出现。抑制型多表现为平素性情迟缓,遇事淡然处之,经前可见情志抑郁,少言寡语,嗳气频频,思想集中在某一点上无法自解,脘闷如窒,少腹作胀,甚可出现明显水肿,肢体倦怠,大便溏泄,暗自饮泣等症,经行之后,逐渐恢复正常。本病病机起源于肾,发展于肝,最后累及心脾。肾阴不足,肝气横逆,郁滞不行,久而化火,则致心肝二火相关,此时若未能及时控制病情,则可进一步发展,伤及心脾而成虚实夹杂之证或虚证。唐氏临床将其分为阴虚肝旺、肝气横逆、肝气郁结、积郁化火、心肝火炽、痰蒙清窍、肝病及脾、水湿潴留等类型,治疗宜以调整肾、肝、心、脾四脏功能为要。肝为刚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因情志不畅,致气机不行,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肝气横逆则可发为本病,临床症状多见经前情绪忧郁,思想纷纭,头晕目眩,夜寐不安,乳房作胀,经行少腹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脉细弦而数,舌苔薄质淡。唐氏疗此疾多以疏肝理气解郁为法,方选逍遥散加减。若见乳房胀痛为主者可加夏枯草、露蜂房;若情绪忧郁为主者可加用苏子、川郁金以理气解郁;若少腹胀痛为主者可加用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唐吉父:经前期紧张症的辨证施治

经前期紧张症的表现是在精神意识方面,常在月经来潮前1~2周内发作,始则心情不舒,思想不集中或集中在某一点上不能自释,情绪烦躁或不悲而自泣,头晕头痛,夜寐不安,并多惊梦,有时胸胁及乳房作胀或刺痛,也有乳头或痛或痒,甚至结块不能触按,按之则痛不可忍,也有在月经前或经期、经后出现轻度水肿,尤其在面部及足跗部更为明显,此类患者平时大便正常或大便干结,至发作时常有大便溏薄,在经期中少腹部或胀或痛,这是经前期紧张症常有的症状。在临床实践中,这类患者大致可分成兴奋型和抑制型两大类型。兴奋型的表现:多数患者平时性情急躁,遇事容易激动,一般都是阴虚肝旺的体质,到月经来潮前,性情突然更加烦躁,即不能自制地勃然大怒,甚至大发雷霆或大哭大闹或殴打怒骂,持续发作至经来潮后,心情逐渐趋向平静,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又反复发作如故,有少数更严重的患者,症状持续延长与下次月经相衔接,个别患者可能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出现。抑制型的表现:多数患者性情迟缓,遇事淡然处置,但在经前即出现心情不舒畅,郁郁不乐,静默寡言,思想集中在某一点上无法自解,经常长吁短叹,嗳气频作,脘闷如窒,少腹膨然作胀,至月经来潮前后,有明显水肿,大便溏泄,夜寐不安,呵欠连绵,四肢无力,懒于动作,也有思想消沉,暗自饮泣,经行之后,逐渐恢复正常,至下次来潮前,又有周期性发作。经前期紧张症是妇科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青春期、更年期均有出现,特别在不孕妇女中发病率最高,根据本病所表现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精神意识方面。祖国医学妇科文献中虽无这种病名,但有类似的症状描写,散见于各个疾病中间,例如东汉时代(公元219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妇人病脉篇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近代医家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精神症状及心脾不足之经前期紧张症均取到一定的疗效。根据经前期紧张症所表现的症状,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经前期紧张症的症状出现,主要来源于肾阴不足,以致肝气横逆,肝郁气滞,积郁化火,甚至二火相并,心肝之火交炽,在此阶段如不及时控制,更进一步可转化为肝病,累及心脾,发展到虚证或虚实夹杂的病证。肾为水脏,蛰藏为本,肾水既亏,则肝木失其涵养,肝之疏泄无权,气遂横逆,导致积郁化火,与心火相并,二火相结,势若燎原,特别在经行之前,正是冲任二脉通盛之时,也是肝肾不足之候,内蕴积郁之火待机而发,一遇精神刺激,突然暴发不能抑制,到月经来潮后,积郁之气已泄,心肝之火也平,又是肾阴修复之期,一切症状也次第而暂时消失,形成周期性发作,这是实证阶段。但病情如未及时治疗,则积郁之气久必累及脾土,脾与胃相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之运化失职,水谷之精微不化,泛滥为湿,聚湿酿痰,进而与心肝之火相合,痰火上蒙清窍,则表现精神失常。也有脾湿不化,在胃则纳减呕吐,夜寐不安,在脾则出现轻度水肿,大便溏薄,这是发展到虚证阶段所致。经前期紧张症另一主要症状,即在经前乳房胀痛或刺痛,或结而成块,或乳头高突,或乳晕增黑,甚至痛痒交作等症,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发作,有的甚至延及与下次周期相连,用经络循行路线来分析,中医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胀为肝气郁结,痛为肝气有余,肝郁化火则乳头痛痒,因肝脉连冲任,故与月经周期有关。

唐吉父:“通”、“盛”结合疗闭经

唐氏认为治疗闭经的上策是“通”、“盛”相结合。因为女子胞为奇恒之腑。奇恒者,既有脏“藏精气而不泻”之功,又有腑“传化物而不藏”之效。女子胞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肾气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所以,在治疗时以《内经》之“通”、“盛”法结合。临床上的闭经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以补虚为主,辅以通经,可用十全大补汤、四营煎、人参养荣汤等方剂加减治疗。药物:党参、黄芪、当归、熟地黄、茜草、乌贼骨、川芎、香附。下焦虚寒者,加紫石英、附子、阳起石、干姜;大便不实者,加补骨脂、胡芦巴;少腹冷痛者,加淡吴茱萸、小茴香、艾叶;腹部胀痛者,加益母草、马鞭草。实证以痰湿阻滞胞宫者较为多见,应以化湿涤痰,祛瘀软坚为主,用导痰丸、启宫丸等方剂加减治疗。嗜睡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浮肿者,加牛膝、车前子;妇科检查卵巢增大者,加南星、礞石、皂角刺;肾阳虚者,加附片、肉桂;脾失健运者,加党参、白术、猪苓、茯苓、车前子。在治疗闭经时,还常常使用疏肝养心之法。因闭经患者常有情志不畅的病史,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经郁积,心脾失养;精神紧张,难言之隐郁于心中,均可导致肝、心功能失调。所以,唐氏强调应根据临床症状,或先清后补,或先补后清,或攻补兼施,辨证治疗。

刘奉五:瓜石汤治疗闭经

刘老创立“瓜石汤”治疗阴虚胃热型继发性闭经,通经率达67.3%,用于临床,屡获良效。瓜石汤的适应证为:闭经、月经衍期、错后,恶心,善饥,咽痛口干,口舌生疮,头晕头痛,低热面赤,鼻衄倒经,急躁易怒,心胸烦闷,乳房胀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腰部酸痛,性欲减退。瓜石汤方药组成:瓜蒌15克,石斛12克,玄参、麦冬、车前子各9克,生地黄、瞿麦、益母草、牛膝各12克,马尾连6克。方中瓜蒌甘寒润燥,宽胸利气;石斛甘淡微寒,益胃生津;马尾连清胃热,护津液,益母草活血化瘀,瞿麦、车前子、牛膝清热通经,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润燥,宽胸和胃,活血通经之效。若胃热者,可加黄芩、枇杷叶、大黄、生石膏;肝热者,加胆草、栀子、竹茹或芦荟、木通、桑叶、菊花;血热者,加旱莲草、藕节、白茅根;气滞者,加柴胡、川楝子、枳壳、木香;血瘀者,加泽兰、红花、川芎、赤芍、桃仁;阴虚者,加沙参、枸杞子、白芍。

袁鹤侪:开源固脾疗闭经

袁老积50余年的临床经验,对闭经的治疗总结出了两项法则,用之临床,每多奏效。通经之要领,在于开源。闭经是由于月水不通所致,而通经的方法,不只是破气、破血,还应针对不同的致病原因进行温化、养正、行气、活血,使气血充和,升降得宜。通经之基础,在于固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闭经患者无论其病属虚属实,多伤及脾胃。因此,要固护脾胃,养其生化之源。此外,通经法之运用,在于变通。同是闭经,因其证各有不同,故临证论治要随证变通。如气郁血滞者,虽有血病,应先调气,气调则血行。其治在肝、脾,先调其气,次治其血,以无损脾胃为要。寒湿凝滞者,应行气化湿,待气通湿化,则经水自调。

病例:邵某,女18岁。经水6个月未行,身倦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脉象左关弦数而大,右寸小数,右关脉濡弱。此为气滞血凝兼脾胃虚弱之闭经,以和肝化瘀健脾为大法。处方:当归10克,莪术4.5克,酒赤芍6克,延胡索10克,川贝母6克,藿香10克,云苓12克,枳实3克,炒白术12克,半夏曲10克,生姜3片。二诊:服药1剂,症情略见减轻,脉象左寸略弱,两关脉均见好转,前方化裁。处方:当归10克,远志10克,酒赤芍10克,云苓12克,浙贝母12克,炒白术10克,南红花10克,桃仁(研)4.5克,枳实3克,半夏曲10克,藿香6克。三诊:经水已通,诸症均已渐愈,惟力力缺乏,小有劳则不支,以健脾益气兼和肝养血为治法,改为丸剂,缓缓图功。处方:当归18克,炒白术15克,川贝母12克,佩兰12克,川芎10克,延胡索10克,姜半夏12克,远志12克,陈皮12克,云苓12克,生白芍12克,枳实6克,炙甘草10克。上药共为细面,蜜丸,如绿豆大,每早、晚各服20丸。

王渭川:1号调经合剂治月经不调

适应证: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漏下色污有块,痛经。

处方:党参24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当归9克,生地黄12克,赤芍9克,川芎6克,炒蒲黄9克,鸡血藤18克。

王渭川:2号调经合剂治崩下

主治:肝脾气虚,冲任失固,形成剧崩。

适应证:崩漏量多色红,子宫下垂,膀胱壁膨出。

处方:党参60克,焦白术9克,炒升麻24克,仙鹤草60克,生黄芪60克,阿胶珠9克,夜交藤60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血余炭9克,茯苓9克。

王渭川:3号调经合剂治经闭

主治:气血凝结,冲任瘀阻。

适应证:原发性无月经,气血凝滞经闭,肝郁气滞经闭,肾气不足经闭。

处方:全当归9克,丹参9克,赤芍9克,细生地黄9克,川芎6克,炒蒲黄9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炒川楝子9克,艾叶9克,鸡内金9克,三七粉3克(冲服)。

王氏为川蜀的妇科名家,其制1、2、3号三方,验案颇多,而且国内有些厂家,已将其方制成成药,实践证明,疗效十分可靠。

刘奉五:疗闭经独重肝、脾、肾

刘老乃北京中医院著名老中医,一生专攻妇科,善治月经失调,对治疗闭经颇有见解。其治闭经,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分为八型。

1.肝郁气滞型闭经3个月以上,胸胁胀满或胀痛,乳房胀痛,急躁,苔白,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血行受阻。治以舒肝解郁,理气行血。以得生丹为主方加减:柴胡、川芎、当归、益母草、白芍、香附。兼见血虚者加熟地黄;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肝郁化热见有口苦、烦躁者加牡丹皮、栀子;气滞明显者加延胡索。

2.肝热血滞型症见鼻衄,急躁易怒,口渴喜冷饮,目赤疼痛,头痛,燥热,自汗舌红,脉滑数。证属肝热上冲,血逆经闭。治以清肝泻火,降逆调经。方以当归龙荟丸加减:龙荟、龙胆草、牛膝、生地黄、益母草、泽兰。兼见胃热者加瓜蒌;兼见气滞者加枳壳;兼见肝热气逆者加枇杷叶;兼热迫血行鼻衄、牙龈出血者加白茅根;兼肝阳偏亢者加桑叶、菊花。

3.脾虚血亏型症见头晕,心悸,气短,乏力,纳差,便溏,失眠,多梦,舌质淡,边齿痕,脉沉细。证属脾虚血亏,心气不足。治以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归脾汤加减: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远志、当归、木香、龙眼肉。兼见腹泻者加山药、莲肉;兼心血虚者加首乌藤;兼胃寒者加吴茱萸、炮姜;兼胃气上逆加紫苏梗。

4.阴虚胃燥型症见口干欲饮水或渴欲冷饮,心胸烦闷,烦躁易怒,五心烦热,唇干,口疮,牙龈肿痛,手足汗出,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脉细数。证属阴虚胃燥,冲逆经闭。治以滋阴清胃,降逆调冲。以经验方瓜石汤化裁:瓜蒌、石斛、生地黄、玄参、麦冬、黄芩、瞿麦、车前子、益母草、牛膝。兼见肾虚者加菟丝子;兼见肝热上逆,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血热经行衄血者加生藕节、白茅根;兼胃热炽盛,消谷善饥者加马尾连;兼阴虚液亏,大便干结加大黄、玄明粉;兼湿盛带下者加萹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