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32

第32章 责任分散效应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但是有时候人越多,事情越是没人做。

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当群体规范和内聚力失调时,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别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

在美国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轻女子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心理学家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我国有句很古老的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就是责任分散效应的表现。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在场的话,他对别人的帮助就责无旁贷,稍微具有社会公德的人,都会主动提供帮助。但如果有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在场的话,这种责任就会自动地分散到每个人头上,变得不确定了,因此提供帮助似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成了别人的事。

责任分散效应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下面的例子就是对这种效应最好的解释。

一个办公室里有原本有三个人,每次办公室的卫生都由小张负责。后来,办公室又新来了一位同事,小张就和那位新同事商定轮流打扫卫生。两个人也配合得相当好,办公室还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再后来,又来了一名大学生,他来的第二天早上,当同事都来上班时却发现地上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觑。原来,小张和原来的同事都认为卫生应该由最后来的同事负责,而那位大学生却认为卫生已经有人负责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职的工作就行了。由此可见,当大家都认为别人会承担某种责任的时候,恰恰没人承担责任。

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但当大家组成一个团队,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就被扩大化了。即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如果出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那么由集体做出的决定往往更为冒险,这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

因此,领导者在将一项任务交给某个团队去完成时,一定要指定负责人,这儿出了问题找谁,那儿出了问题找谁,最后直接跟负责人交涉就行了。团队完不成任务的时候,想让你的批评变得有力,就要让你的批评变得具有针对性,责任一定要分到具体的某个人,否则就会出现这种责任分散的现象,你布置下去的任务多半不会被很好地执行。

相关小故事

小老鼠偷油吃

有一只老鼠住在一个油缸附近,可是油在深缸的缸底,它只好每天晚上都拿一只小小的吸管去偷油喝,可是吸管太小了,一晚上只能喝一点。后来,又有一只老鼠搬到附近,于是它们开始结伴偷油,方法是把一只皮管弄到缸里,轮流按住管子让另一只喝。但是不久,它们就为喝油的先后顺序发生了争执。

恰在这时,又有一群老鼠搬来了,它们想出了一个很棒的办法,就是一只咬着一只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在缸底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大家轮流喝一点多不过瘾。今天算我运气好,不如自己痛快地喝个饱。夹在中间的第二只老鼠等了半天也没见第一只抬头,有些恼火地想:下面的油没有多少,万一让第一只老鼠喝光了。那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吗?第三只老鼠也有同样的想法。

于是,第二只老鼠放了第一只老鼠的尾巴,第三只老鼠也迅速放了第二只老鼠的尾巴,争先恐后地跳到缸里。由于油滑缸深,它们再也没有逃出油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