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64

第64章 破窗效应

◇一个人打碎一块玻璃后,如果能及时修复,就没有人会故意打碎第二块玻璃。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结果怎样啊?

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后来,詹巴斗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了一块玻璃,仅仅几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扔垃圾,丝毫不觉羞愧。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也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就可能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说到这里想来大家应该可以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了。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有了新的物品总要好生爱惜。小孩子得到一个新玩具,爱不释手,无论谁要借,哪怕只是一小会儿,也要好生斟酌一番,然后找一个借口不借给你。即使你面子很大,借到手,他也要和你商定什么时候还,更要再三叮嘱,不要弄坏。及至后来,玩具有些磨损或是破旧,那时你即使不要,他往往也要问你要不要玩他的玩具。这就是生活中的“破窗效应”。

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也有相类似的破窗效应。经常听有的老师说起,班里的某某调皮捣蛋,几乎没有办法管教,或者是某某不够聪明,屡教不会,要丧失继续教的信心与勇气。这时老师们多会愤愤地说,不教也罢!事实上,这是你在打碎一扇窗子的“玻璃”。你放弃的只是一个孩子,不过不久你将发现,自己对大多数的孩子失去了教育的热情了。

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就不会有人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我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其他领域,同样存在着破窗效应,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环境的这种暗示和诱导作用。

相关小故事

校园里的“破窗效应”

有一年,杰瑞老师的班级里接收了一个留级生,在他的记忆深处,这是他从事教育工作六年中唯一碰到过的一个留级生。

这次留级对这位学生的触动很大。进入新的班级后,他处处积极主动、勤奋学习。班里一些原本想混日子的人,看到学校动了真格,受到了振动。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上课开始记笔记了,作业也主动交了。

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在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或许就不以为然,但该生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这个内容是要考试的。”他的话能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竟然比老师的话还有效,这是许多人都未曾想到的。